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浅析澳大利亚的“外放”情结
作者:潘学峰  发布日期:2022-08-20 13:21:29  浏览次数:968
分享到:

按理说澳大利亚人最应该能体现多元文化融合后所应有的人文精神光辉,更应能彰显多元文明的优势。历经二百余年的民族融合和文化发育,多元文化已催生了“平等”、“包容”、“法制”、“民主”等澳洲品牌,尚未孕育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澳大利亚新文化。个人以为这种“新文化”迟迟没有诞生和主体澳大利亚人依然不能完全摆脱“外放”情结有关。很确信的是澳大利亚至今依然不能彻底“掐断”与英国体制勾连的“脐带”,主体体制机制依然亦步亦趋地仿效英国。这一点与美国的共和体制差别很大,英国的体制体现“保守性”。这在当今的澳洲可以看的一清二楚。这是因为澳洲的次主体文化尚未发挥足力制衡效果,比如亚洲文化、东欧文化和其他次次主体的文化均表现的“悄无声息”。而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文化更成为了“遗存”,几乎只剩下了一些“怪了吧唧”的文字、符号,这尤见于很多让人觉得“好玩儿”的地名,如“Wollongong ”等等。

如何“重置”澳洲文化? 提升次主体文化影响力,为已有“多元文化”储备的“南方大陆”孕育出携带各族文化基因的“新文化”种子?并培育使之生根发芽的土壤,使“澳大利亚文化”开出璀璨的文明之花? 这需要智慧,更需要智慧打造出的社会环境。包括并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整治体制方面掐断与母体联系的脐带

英国的君主立宪是一种基于开明的妥协,澳大利亚这个远离英伦的新大陆没必需要这种“妥协”。如何改变?很简单,提升次主体文化组份的含量,我认为“澳华文学”网应该看清这种本土需求,努力成为华夏传统文化的一个“中转平台”;同样,其他次主体文化的群体也应该为其文化的融合努力。

二、培育“开疆劈土”的心态

正如一首流行歌曲唱的那样,澳洲是作为英国的“发流放”之地,最早来自英国的那波人差不多都是“披枷戴锁”被迫“发配”到此,大部分属于底层民众,善良有余,觉悟不足,而后来者又大部分是“闯关东”的人众,也属于各地的“困难户”。所以现在的澳洲人应该转变传统观念,成为澳大利亚这块土地的开拓者。开拓者的心态绝不同于被流放和闯生活的心态,开拓者是澳洲大陆的主人,而后者是客居,两种精神状态。

成为澳洲的开拓者需要挺起胸膛干该干的事,包括建立完整的产业结构,打造澳洲品牌等等。

三、在已有“包容和平等”的基础上各族深度融合

 无需缀言,数百年的发育,“澳民族”依然尚未诞生。既然已经“平等”和“包容”,那么民族深度融合产生“澳洲民族”是大势所趋,那会是“奉天成孕”的事情,包括民族间的通婚,学校教育内容添加民族文化课程,融合宗教信仰,凸显科学文化主体地位等等。

 当然,这只是个见,更没有深其思而熟其虑,只是偷闲而为。不过我确实相信,澳大利亚不应该依然是其他文化的小跟班儿,如此辽阔的土地应该产出属于这方土地的文化和文明。时间关系,抛砖引玉。

公元2022年08月20日于Wollongong 


上一篇:雅俗之辨
下一篇:"言必稱希臘"?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