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莫纳什大学游观记
作者:李震  发布日期:2025-03-23 16:30:14  浏览次数:101
分享到:

清晨七点,在女儿家的房间里,电子地图的荧光在玻璃茶几上投下幽蓝的光晕。放大后,发现莫纳什大学克莱顿校区像一片深绿色的岛屿,静卧在城市东南边缘的晨雾里。那张标注着"柠檬香草地""科学中心湖"的区域让我心驰神往,此刻终于要揭开它的面纱。

 8点多,女婿安德鲁上班时顺便送我到莫纳什大学克莱顿校区。穿过停车场的栏杆,就是一片绿色草坪,一处大草坪的草色是经年累月酿就的墨绿,草坪上有几只不知名的鸟在觅食;草坪外,木樨榄阵列在步道两侧舒展青铜枝干。我踩着露水湿润的步道,忽然被眼前开阔的景象震撼——整片校园如同被绿色颜料浸润的画布,桉树的银灰色枝干与棕榈的阔叶交织成天然穹顶,一座大楼下的狼尾草在微风中泛起涟漪。远处的教学楼群则像一组精心摆放的丹麦人发明的乐高积木,在晨曦中折射出温暖的橙光。

 校园中的许多建筑呈现出典型的澳大利亚现代主义风格,立方体结构与弧形玻璃幕墙相映成趣。路易斯·马瑟琳公爵图书馆的钢结构屋顶形如展翅的信天翁,罗伯特·布莱克伍德音乐厅的外墙则覆盖着土著艺术风格的几何纹路。最特别的是科学中心湖边的建筑群,玻璃幕墙倒映着睡莲摇曳的湖面,这种将功能性与自然景观融合的设计理念,在实用与美感间找到了完美平衡。

沿着香樟小径北行,忽然闻到一缕若有若无的柠檬香。转过弯,竟是一片修剪整齐的柠檬香草地,左侧的树丛中那细碎的紫色小花在绿叶间闪烁,草坪尽处还有六七棵高大的桉树。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我在地图上查找时就吸引着我,我先后两次到这草坪上静坐,看着左侧不远处露天咖啡馆:这里只有圆桌、条桌和红红黄黄的坐具,课间居然有近百人在此喝咖啡,吃面包,聊天或讨论。露天咖啡馆的私语似乎随着微风漫过草坪,圆桌上的咖啡渍在阳光下析出咖色晶体,恍若无数个微缩的学术沙龙正在结晶。露天咖啡馆只有几株树的绿叶遮住部分场地,还有几把黑色太阳伞。这么简陋的地方也能够让课余成为思想复壮的间隙?这样我忽然想起国内中学生在课间也拿着本本背诵单词公式的情景。穿过这片草坪,安德鲁图书馆的白色廊柱赫然出现在眼前,馆内穹顶绘有南半球的星图,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斑。我移步到楼下,让那光斑的斑驳也笼罩着我。看着身上的斑驳,我忽然懂得莫纳什建筑师的深意:不必踏入圣殿,仅仅站在其阴影里的过客,也终将被星图与光斑驯化成思想者——正如真正的教育,从不局限于书页与穹顶之内,而是在咖啡杯沿的碰撞声、草叶间的私语、光斑爬过皮肤的触觉中,完成对灵魂的隐秘雕刻。

约翰·莫纳什公爵的青铜像矗立在一个小广场的一角的花坛的边角,铜像的脚下是一个小拱形台基。这位一战英雄身着戎装,一只手托着下巴,一只手横在胸前,目光凝视着前方。基座旁边有一块长方形的白色金属牌,上面用英文记载着他作为工程师与军事领袖的双重功勋,特别提到他在1918年百日攻势中首创的"弹性防御"战术。此时正值课间,几位不同肤色的学生匆匆从铜像前走过,不同肤色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让我想起悉尼歌剧院前的游客群,但这里更多了一份学术特有的静谧。

 临近正午,我坐在大草坪旁的咖啡馆里,品尝着用柠檬香草调制的拿铁。阳光穿过桉树的枝桠,在草地上投下铜钱大小的光斑,几个学生躺在野餐垫上讨论着什么。远处的健身中心传来动感的音乐,大运动场上,篮球撞击地面的声音似乎是青春的乐章。忽然记起来时经过的那排木槿树,此刻应该正在绽放着淡紫色的花朵,与不远处马樱杜鹃的绯红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我再一次体验到: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完美融合的校园设计,或许正是莫纳什大学能在全球高校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离开时,我在运动场外驻足片刻。几位男生正在进行三对三篮球对抗,汗水在阳光下闪烁如星子。远处的桉树林传来钟琴般的鸟鸣,与教学楼的钟声应和。忽然明白,这所成立于1958年的年轻大学,为何能在短短半个世纪里跻身世界百强——它既有传统名校的沉稳底蕴,又充满革新精神的勃勃生机,正如那些在风中舒展叶片的银桦树,根系深植于澳大利亚的红土,树冠却永远向着更高的天空生长。

留下一首词《御街行·莫纳什晨游》,转身离去。词云:“晨光漫染红墙处,看桉影、摇金缕。香樟小径引幽怀,忽遇紫花凝露。青铜勋业,青春笑靥,同映湖光妩。  穹庐星图留人住,读化石、寻芳古。柠檬香草入清杯,闲听球场鼙鼓。百年乔木,千寻云路,都在秋风度。”

       2025年3月19日 于墨尔本之秋


下一篇:怡姐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