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讨

学术研讨

87版《红楼梦》再思考
作者:安斌  发布日期:2025-03-28 12:26:36  浏览次数:342
分享到:

近来适闲,再度观看了87版电视剧《红楼梦》,感觉还有话说。这部36集电视剧刚问世时,似乎并未获得甚多好评。但若与后来拍摄的2010版《红楼梦》的相互陪衬下,87版《红楼梦》似乎一下子增色了不少。于是,人们理所当然地把它捧为经典了,似乎达到了不可企及的高峰。这在我看来,似乎感觉有些不那么得其所。我不得不将个人几点看法表达如下: 

 一 关于人物的表演

 在《红楼梦》中各色人物的表演水平上,邓婕无疑拔得了头筹,这也许正应了毛泽东当年对《红楼梦》的评价:一部红楼把个凤姐写活了等等。这一评价的确对王朝闻[i]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以凤姐为名,专门写了一本红学专著[ii],开启了从文艺理论和美学角度对《红楼梦》的研究。邓婕确实也把凤姐这个人物演活了,受到了观众极高的评价。

但无论如何,凤姐毕竟不是《红楼梦》的主角,无法与宝,黛,钗相提并论。再从这三位主角的表演上看,似乎并不太近人意。

饰演宝玉的欧阳奋强给人一种生硬的背台词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虽演绎出了黛玉的形似,并未活脱地再出一个全面的黛玉形象。她留给观众的仅仅是一个生性敏感,哭哭啼啼以及妒意极强的一面,并未充分把黛玉才思敏捷,超强的才情气质展示给观众。

说到张莉饰演的宝钗,可以说比较到位的,非常符合观众的期待,譬如她的睿智豁达和同情心等等。

至于迎春,探春,三姊妹演得也还各具特色,形象比较鲜明。

李婷饰演贾母也很像,其他一概人物等就不再一一评点了。

总之,整部电视剧把凤姐这个人物形象演得活灵活现,也集中地突出了她的地位。凤姐一死,似乎就没得可写了。整部电视连续剧就只好匆匆结尾了。 大有喧宾夺主之嫌。与其说叫它《红楼梦》,还不如说《凤姐传》更为贴切些。 

二 关于黛死钗嫁

有关宝,黛,钗三位主角情缘之终局,前八十回无法直接道出。虽有警幻仙子的词曲中暗暗埋下了伏线,譬如第二支曲子:“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这种隐晦的暗示无法让不熟悉《红楼梦》的读者领会其中含义。然而,在二十回与二十八回的脂评中却有了明确的提示。现抄录如下:

1. “且说宝玉正和宝钗顽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 脂评道:“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洩漏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

 “宝玉听了,抬身就走。宝钗笑道:“等着,咱们两个一齐走,瞧瞧他去。说着,下了炕,同宝玉一齐来至贾母这边。” 脂砚斋插言道:“ ‘等着’二字大有神情。看官闭目熟思,方知趣味。非批书人漫拟也。”[iii]

2. 在二十八回的回前批语中,脂砚斋点出:“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这就明确指出正是袭人后来供奉着宝玉和宝钗夫妻的生活。此回中还描写了宝玉观看宝钗红麝串一节:“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边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太白所谓 ‘清水出芙蓉’。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 对于宝玉这段忘情和发呆,脂砚斋插批道:“太白所谓 ‘清水出芙蓉’ ”。“忘情,非呆也”。[iv]由此可见,宝玉和宝钗之间“金玉良缘”的婚姻已经坐实。

 那么,黛玉和宝玉之间死去活来的爱情悲歌又是如何表现得呢?87版电视剧和高鄂后四十回却有着相当大得落差。

 高鄂关于黛玉和宝玉后来的爱情境遇,从八十二回起到九十八回止,进行了穿插叙述。开头是黛玉做了一个噩梦,梦见其父娶了后母,给她在南方定了一门亲事。宝玉来看她,她却怨宝玉无情无义。为了向她表白自己的真情,宝玉竟然用刀割开胸口,想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她看,居然摸不见了。突然,一下子倒地死了。黛玉被惊醒了,才觉是梦。袭人后来也说,听见宝玉梦中喊疼,仿佛心脏被割去了,此其一。[v]

 后来贾母向贾政提起宝玉的婚事,要他早早定下来。后来贾政的一位闲客想给宝玉提亲,对方条件不甚如意,贾母回绝了。在与贾母,邢王两位夫人的闲聊中,王熙凤首次向他们提出了宝钗和宝玉的金玉良缘。三位长者并未当真处理,只是一笑而过。后来有过一些似有还无的风言风语在丫鬟们中间流传了一阵,黛玉或真或假也听到一点,搞得她心烦意乱,吐了几回血。此其二。

 一天,邢王二夫和凤姐在贾母的房中的闲谈中,却定下了宝玉的终身大事。她们先是议论起黛玉的病情,不论心病还是体病,对宝玉并不合适。老太太最终决定“只有宝丫头最妥。” 并且决定先给宝玉娶亲,然后再给黛玉说人家。王熙凤嘱咐下人们对此事保密,不许透露任何风声。此其三。[vi]

后来,一连发生了一些怪事。譬如一株已枯死的海棠花在不该开花的时节突然绽放了起来。更令人奇怪的是宝玉身上带着的那块玉莫名其妙地不见了。荣府上下里外各处寻找不见。可是,没了玉,宝玉就失魂落魄了,成天痴痴傻笑,说话也混乱了。宝玉这病总不见好,贾母焦急地打发人去算命。那位算命先生说,需要娶一位金命的人才好,可以为他冲喜。贾母一门心思去督办宝钗和宝玉的婚事。此其四。[vii]

袭人也满心欢喜这桩婚事,她忽然想起黛玉和宝玉的关系好得非同一般。若他知道情形之后,闹将起来,可就出大麻烦了。她于是便去找王夫人提了此事。若搞不好,非但不能冲喜,反倒催命了,岂不一害三个人了吗?王夫人一时也没了主意。王夫人又找贾母和凤姐商量了一下。王熙凤倒心生一计,给他们二人来个掉包计,就跟宝玉说娶的是林黛玉,待掀开盖头以后,生米便做成熟饭了。此其五。[viii]

尽管荣府上下消息封得很紧,黛玉却从傻大姐那里获得了真情。黛玉听后如五雷轰顶,内心五味杂陈。她拖着沉重得步子往回走,快到潇湘馆是又折回去,要去看宝玉。待见了宝玉时,看他又痴又傻。紫鹃等丫鬟搀扶着黛玉回家,快到时,吐了血,几乎晕倒。贾母听说后大惊,急忙协同王夫人和凤姐赶来探视。见了黛玉,看到她这的情景,贾母感觉一时很难好了,随后请了医生前来医治。此其六。[ix]

黛玉的病情日趋严重,然而贾府上下竟无一人前来探视,完全不同于往日。黛玉每次醒来,只见紫鹃一人在场。黛玉令丫鬟们将她从前写过的诗稿拿来,全部扔进火盆里烧光了。此其七[x]

宝玉那头正热火朝天地忙着婚礼大事。鼓乐齐奏,一辆大轿子从大门进来,宝玉携新人拜了天地,祖宗父母等,便被送人洞房。此其八。[xi]

这边只见黛玉猛地喊出:“宝玉!宝玉!你好—” 便两眼一翻,香魂散了。紫鹃等人大哭起来,“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陣,只听得远远一陣音乐之声,側耳一听,却又沒有了。” 此其九。[xii]

由此可见,高鄂对黛死钗嫁的描述,有其清晰的内在逻辑,而且环环相扣。通过一系列发生的事件,从黛玉的噩梦;到贾母等人初次的定亲,即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海棠花在冬季突然绽放;那块宝玉的离奇丢失,宝玉的丧魂落魄,变傻变痴;算命先生的娶带金的人(宝钗)以冲喜灭宝玉之灾以及凤姐的掉包计主意等等,层层推举,直至故事的高潮。宝玉这边的喜庆之像,鼓乐齐奏对应着黛玉那边冷漠孤寂。两边这种强烈的声画对应共时性地将黛死钗嫁的悲剧冲突极度推向了高潮,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反观87版电视剧的处理实在让人匪夷所思。87版电视剧贾母会同王夫人与凤姐将宝玉和宝钗的订婚改为宝玉和黛玉。袭人则猜透了王夫人的心思,嘱意宝钗。王夫人面对宝黛已定的既成事实又不知所措。袭人献计王夫人背着贾母,悄悄进宫求元妃下旨赐婚于宝玉和宝钗。袭人却成了破坏宝黛爱情的元凶。以袭人区区丫鬟的地位尚且能说动王夫人干了如此悖逆贾母的大事,实属不太可能。况且袭人也未必有此胆量。根据高鄂的续书,原本就没有掉包计这一细节,只是因为袭人临时提出来还有林黛玉的问题没考虑,才有后来王熙凤的献计。袭人提出这一问题倒是符合她丫鬟的身份。

87版电视剧还把黛死钗嫁给历时性地分开了。黛玉先是因等不到宝玉回来而早早仙逝了。因而宝钗顺位嫁给宝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就大大地稀释了这一悲剧冲突的浓度。

87版电视剧自30集之后,故事情节似乎被抽离了。叙事就变成了琐碎片段的简单组合了。以至于戏不够,强凑上音乐或闪回等。譬如32集,宝玉和黛玉你我对看,没有一句台词,只有枉凝眉的旋律响个不停。平心而论,王立平先生创作的音乐确实达到了不可企及的高峰,非任何同时代人能比。可叹可惜!

87版电视剧的编导们也许尚未摆脱阶级斗争意识的影响,把《红楼梦》中的人物无限拔高为封建社会的斗士了。曹雪芹对待宝钗和黛玉应该一视同仁的。这一点可以从地五回中看出。警幻仙子将其妹妹一人,乳名兼美,表字可卿者许配于宝玉。那人鲜艳抚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87版电视剧却充斥着诬陷宝钗的情节。譬如因黛玉病重,紫鹃去找宝钗,试图让宝钗催薛姨妈在贾母跟前复述一下“四角俱全”的话语来说合宝黛联姻的事,却被宝钗拒绝了。宝钗反而教训了一顿紫鹃:“你要想你们姑娘的病好,就别总引着她想这些。” 似乎让观众觉得宝钗是如此的自私,虚伪和冷酷。然而曹雪芹在第四十二回和第四十五回中以“蘅芜君兰言解疑痴”和“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等义结金兰式的话语点明了薛宝钗对林黛玉两人之间的真诚交心。薛宝钗表达了对林黛玉发自心底的同情,爱惜,抚慰和宽解。[xiii] 87版电视剧的编导们试图把宝钗描绘成一个争婚夺爱的第三者,把宝钗对黛玉以德报怨式德关爱扭曲为自私和虚伪。可见87版电视剧叙述的完全有悖于作者原意。

87版电视剧处理宝钗与宝玉的婚姻关系实在荒唐至极。婚后,宝钗当上二奶奶,可宝玉并不待见,有如阶级敌人一般。宝玉从羁候所放出来,后被袭人和蒋玉菡二人接回家。他们准备次日把宝钗接过来让他们夫妻团聚。结果,没等与宝钗见面,宝玉却自行出走了。他根本没有把宝钗当作自己的新婚妻子,而是视为仇人。

曹雪芹在第八回首提诗云: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这四句诗堪称作者对宝钗与宝玉金玉良缘的盛赞,特别是后两句。先别说贵族子女的婚姻没有风韵,且看宝钗与宝玉难道不是如此吗?

第二十回宝玉为麝月篦头,晴雯嘲讽道:“哦,交杯盏还没吃,倒上头了。” 脂砚斋就此批道:“要知自古及今,愈是尤物,其猜忌愈甚。若一味浑厚大量涵养,则有何可令人怜爱护惜哉?然后知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嫉贤也,是以高诸人百倍。不然,宝玉何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哉?看过后文则知矣。”[xiv]

由此可见,宝钗,袭人并非一味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否则为何宝玉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既非如此,何谈宝玉对宝钗冷若冰霜、一脸不屑?

二宝和二玉的关系,究竟孰近,孰远?《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开头几段话中的脂评给出了一个辩证的回答,可以看作宝黛钗三人关系的一个总纲。现抄录如下:

 “奇文!写得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远],何也?宝玉之心,凡女子前不论贵贱,皆亲密之至,岂于宝钗前反生远心哉?盖宝钗之行止端肃恭严,不可轻犯,宝玉欲近之,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宝钗待下愚尚且和平亲密,何反于兄弟前有远心哉?盖宝玉之形景已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反成远离之端也。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实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不然,后文如何(反)[凡]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以及宝玉砸玉,颦儿之泪枯,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此一回将宝玉、袭人、钗、颦、云等行止大概一描,已启后大观园中文字也。今详批于此,后久不(忽)[忘]矣。◇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般,不可粗心看过。” [xv]

正因为宝钗的行为举止端正,宝玉想接近二又不敢狎昵,故似远实近,有羞拢红麝串一节为证,面对宝钗的白臂膀,宝玉敢看而不敢摸,;唯有宝钗、宝玉之间才具有愤世嫉俗、淡泊出世等思想意志层面上的精神契合;黛玉对于宝玉看似近而实则远。黛玉对于宝玉来说则无所顾忌,两小无猜。宝玉与黛玉的接触更多地展现了其天性的一面。黛玉、宝玉则仅为情绪情趣层面上的知己。黛玉与宝玉一起时并不时常提起读书博功名利禄,但她对社会时弊现象并无多少了解。而宝钗则不同,她对当前官场的弊端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知。第32回,38回以及42回对宝钗的愤世嫉俗分别做了不同的描述。譬如她嘲讽那位投机政客贾雨村,“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 [xvi] 再者如宝钗在诗社做了一首螃蟹咏,借蟹讥讽权贵。“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xvii] 第四十二回宝钗对着黛玉议论道:“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做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xviii]

宝钗性格的豁达和待人以宽体现了她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她的参禅,悟道或许对宝玉最后的出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脂砚斋在第七回假冷香丸也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寓意:“历着炎凉,知着甘苦,虽离别亦自能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xix] 可见,这个冷字直通佛禅了。有趣的是在栊翠庵修行的妙玉也曾视宝玉为知己,对同具佛性的宝钗却显示出一种莫名的排挤。宝黛钗在栊翠庵一同与妙玉赏雪饮茶,妙玉却给出这三人以不同的茶具。她先拿出一只刻有“颁瓟斝”的玉杯,有暗讽薛宝钗父亲死后,全家进京投靠攀附贾家之意。依宝钗之知识见闻,她未必不知晓颁瓟[xx]之涵义,既然妙玉并未明确点出,何必与她理论?因而故作不知。这又一次显示出宝钗的豁达。妙玉又拿出另外一只刻有“点犀䀉”的玉杯给了黛玉,暗含宝黛之间心有灵犀之意。她拿出自己常用的绿玉斗递给宝玉以显示其与宝玉之亲近。凡此种事例,不胜枚举。譬如第22回宝钗在自己的生日宴上,将《山门·寄生草》推荐给宝玉。

宝钗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xxi] 引起了宝玉内心强烈的共鸣。脂砚斋指出:“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纤巧流荡之词、绮靡秾艳之语,一洗皆尽。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最恨近日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 [xxii]

脂评多处提示了宝钗的出世精神。依她的聪明睿智,不可能不预想到宝玉的最终出走。即使真实发生了,她也会泰然处之,随遇而安。如脂评所云:“历着炎凉,知着甘苦,虽离别亦自能安。” 亦如宝玉给宝钗衡芜院所提的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醿梦也香”,即使沦为弃妇,孤独守节一世,她心也甘,哪怕睡足了做梦也香。对于林黛玉的赫然早逝,宝玉悲痛万分,久久无法忘怀。一次,他经过潇湘馆时,仿佛听见黛玉在说话,细听又无声了。宝玉认定里面有如哭泣。袭人等丫鬟怕有不测,便死活把他拉了回来。后来宝玉听见袭人对宝钗说,如果黛玉的魂灵儿依旧在园里,怎么不曾梦见过一次? 于是,宝玉拿定主意,决定在外间里睡,兴许还能梦见她一回。结果一连在外间睡了好几夜,都不曾梦见,也就死了心,搬回里间睡了。[xxiii]

如前面脂砚斋的引文所述,“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 他们之间共同的愤世精神,才是宝钗、宝玉婚后夫妻恩爱,并且“较诸人皆近”的思想基础。程乙本第一百零九回中还有一段宝钗与宝玉的和谐美满的性生活描写:“從過門至今日,方才是雨膩雲香,氤氳調暢。從此「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xxiv]

综上所述,宝钗和宝玉最终走到了志同道合的路上。宝玉的出家使《红楼梦》的结局回归到途径大荒山青埂峰下的一僧一道了。这与作者的主旨非常契合。 

三 关于秦可卿

秦可卿这个人物比较复杂。关于她的死因,《红楼梦》中并未直接交代。脂砚斋的批文表示,曹雪芹的初稿写秦可卿之死,用的是史笔,即直叙其事,未加任何润饰。于是他建议作者悉数删去"遗簪"、可卿的处理"更衣"诸文,删去天香楼的详细描述,少了四五纸,这一回只剩下十页。[xxv]

经过删改后的版本虽未直说秦氏之死因,但从其公公贾珍的异常表现也能让读者略窥一斑。譬如 “贾珍哭的泪人一般,”【甲戌侧批:可笑,如丧考妣,此作者刺心笔也。】“正和贾代儒等说道:‘合家大小,远亲近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 说着又哭起来。众人忙劝道:‘人已辞世,哭也无益,且商议如何料理要紧。’ "【庚辰侧批:淡淡一句,勾出贾珍多少文字来。】 “贾珍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 "【蒙双行夹批:"尽我所有",为媳妇是非礼之谈,父母又将何以待之?故前此有思织酒后狂言,及今复见此语,含而不露,吾不能为贾珍隐讳。】

贾珍正愁没找到一块上好的棺木,薛蟠却送上一块樯木的板材,据说值上千两银子不止。用它做了棺材,万年不坏。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贾政见如此厚葬他儿媳,便觉得不妥,因而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甲戌侧批:政老有深意存焉。】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 “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这话如何肯听。“【蒙侧批:"代秦氏死"等句,总是填实前文。】

从秦氏的小丫鬟瑞珠之死,也可以推出贾珍与儿媳之间的不伦关系。譬如瑞珠“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甲戌侧批:补天香楼未删之文。靖侧批:是亦未删之笔。】 “此事可罕,合族中人也都称赞。贾珍遂以孙女之礼殓殡,一并停灵于会芳园中之登仙阁。小丫鬟名宝珠者,因见秦氏身无所出,乃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贾珍喜之不尽,即时传下,从此皆呼宝珠为小姐。那宝珠按未嫁女之丧,在灵前哀哀欲绝。”

尽管贾珍如此僭越礼仪厚葬了儿媳,却仍嫌不足。“因想着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监,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便是执事也不多,因此心下甚不自在。可巧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呜锣,亲来上祭。贾珍忙接着,让至逗蜂轩献茶。贾珍心中打算定了主意,因而趁便就说要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戴权会意,因笑道:‘ 想是为丧礼上风光些?’贾珍忙笑道:‘ 老内相所见不差。’戴权道:‘ 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 回来送与户部堂官老赵,说我拜上他,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再给个执照,就把那履历填上,明儿我来兑银子送去。更有两面朱红销金大字牌对竖在门外,上面大书:‘ 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 ’ ”。

 然而87版电视剧居然不顾作者和脂砚斋之大忌讳,竟专门辟出一集来详细描绘了贾珍与秦可卿之间的不伦之恋,即第六集淫丧天香楼。电视剧详细描写了贾珍与秦氏在天香楼偷情的场面,譬如贾珍搂着赤身裸体的儿媳,并将其头上的绿色簪子拿下来插到自己头上。更有瑞珠偷窥的情形,不慎惊动了里面偷情的二人。瑞珠躲闪不迭,却被贾珍发现。瑞珠惊吓不已,并将其所见告诉了宝珠。瑞珠自知自己命已不长,因而在丧礼上触柱而亡。事后,贾珍夫人尤氏还特意拿着那个绿色簪子找来所有丫鬟前去辨认。结果她们都供认是秦氏的。尤氏气愤至极,一病不起。贾珍只好听从宝玉之荐,请荣府的王熙凤前去宁府料理丧事。这种做法实在是对原作者和脂砚斋的极大亵渎和不敬。为何电视剧的编导竟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呢?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总之,目前为止,尚未见中国大陆拍出一部像样的《红楼梦》电视剧。我仍然期待将来会有才人,拍出一部令人满意的《红楼梦》来。

 注释:


[i] 中华美学学会第三届会长,此后便连任三届名誉会长

[ii] 《论凤姐》,百花出版社,1980年天津

[iii]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电子版3.13 2009.7.20) 258页

[iv]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电子版3.13 2009.7.20)369页

[v] 脂本汇校石头记,作家出版社, 2003年 第一版 658-660页

[vi] 脂本汇校石头记,作家出版社, 2003年 第一版 1038页

[vii] 脂本汇校石头记,作家出版社, 2003年 第一版 1094页

[viii] 脂本汇校石头记,作家出版社, 2003年 第一版 1096-1097页

[ix] 脂本汇校石头记,作家出版社, 2003年 第一版 1098-1102页

[x] 脂本汇校石头记,作家出版社, 2003年 第一版 1106-1107页

[xi] 脂本汇校石头记,作家出版社, 2003年 第一版 1111页

[xii] 脂本汇校石头记,作家出版社, 2003年 第一版 1119页

[xiii] 脂本汇校石头记,作家出版社, 2003年 第一版 437,470-471页

[xiv]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电子版3.13 2009.7.20) 255-256页

[xv]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电子版3.13 2009.7.20) 265页

[xvi]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 (电子版3.13 2009.7.20) 406页

[xvii]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 (电子版3.13 2009.7.20) 474页

[xviii]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 (电子版3.13 2009.7.20) 513页

[xix]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电子版3.13 2009.7.20) 95页

[xx] 瓟(音:班刨) 颁为分瓜之意;瓟,乃攀缘草本植物,两字合起来,引申为攀附之意;

   斝(音:假)乃喝酒的容器

[xxi]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电子版3.13 2009.7.20) 277-278页

[xxii]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电子版3.13 2009.7.20) 455页

[xxiii] 红楼梦程乙本 电子版(横排本)- 底本为清乾隆萃文书屋活字本 第805-809页

[xxiv] 红楼梦程乙本 电子版(横排本)- 底本为清乾隆萃文书屋活字本 第810页

  二和五指易经中的挂爻,第二爻为阴,第五爻为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意味宝钗宝玉二人幸福美满的媾和

[xxv]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新校本 电子版 86-87页




评论专区

Helen Chen2025-03-28发表
作者对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批评深入细致,既有对文本的细致考据,也有对影视改编的深刻反思. 对人物塑造与表演的局限性、黛死钗嫁的叙事断裂、秦可卿改编的伦理困境等等都有精辟的分析.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