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古法解暑七日书
作者:史双元  发布日期:2025-07-25 18:01:04  浏览次数:69
分享到:

连续几年了,北半球夏天大热,不是李逵也得赤膊上阵,不是摇滚歌手,也会天天躁动发飙,不是街舞社畜,也忍不住竖起中指,怒对滚烫的人间蒸笼。

据科学家解释,近几年出现了“超级夏季”特征,其生成原因比较复杂,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加上城市热岛效应,以及更隐秘的“极地变暖放大效应”(Arctic Amplification),北方高空热浪赖着不走,像锅盖一样压下来,形成“热穹”(heat dome)——简而言之,今年夏天的热不单是热,是被反复炖煮的热。

但,天再热,日子还得过,而且,要过得省钱还有滋味。

我向一位中医“大国手”讨教古法避暑心得,结合唐宋雅皮士与现代草根的生活智慧,为大家奉上两种七日避暑模式:第一种模式适合中产且有闲人群(有退休金的人群为核心),有点空、有点钱、也拎得清诗意和日常;另一种模式适合打工奔命人:没空、没钱、但有强大的心理正能量,依靠“精神胜利”就能活出笑容,获得清凉。

我们不谈古代贵族所用的“冰鉴”(初级冰箱)、“水阁”(绿色空调房)、也不谈今日豪门的氧吧理疗包,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他们安排好自己的后事,不塌房就行。

现在贡献第一种纳凉模式:

《古法解暑七日书(中产生活指引)》

第一日:静坐听蝉,身心调适

  • 清晨静坐于绿荫之下,滴水观音旁,闭眼听蝉鸣。

  • 抄写王维诗《山居秋暝》,反复体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第二日:午后冷食,薄衣疏风

  • 午睡醒后进食一碗绿豆粥,衣着棉麻。

  • 抄写孟浩然诗《夏日南亭怀辛大》,想象“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的潇洒清凉。

第三日:书房读帖,心静纳凉

  • 午后在书房临摹《兰亭序》数行,此日宜戒手机。

  • 抄写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第四日:水边独行,疏解燥气

  • 傍晚独行湖边或小河边,专注水影,修炼“水观”。

  • 抄写蒋捷词《一剪梅·舟过吴江》:背诵“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由分说,让心静下来。

第五日:夜观星斗,打通周天

  • 独坐庭前,无语观星。

  • 抄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体会“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的山寺生活。

第六日:沐手焚香,静坐思过

  • 上午一炷香,祈愿无事有清欢。

  • 抄写白居易《消暑》,揣摩诗句所写风物:“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第七日:晨起抄经,暮归听雨

  • 清晨抄《心经》或《金刚经》一页,黄昏听雨观荷。

  • 阅读蒋捷词《虞美人·听雨》:背诵“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不过如此,寒也由它,暑也由它。

现在贡献第二种纳凉模式:《打工人解暑七日书》:

第一天:送外卖途中,大汗淋漓,想一想此刻印度新德里,气温50度,地表就不说了,阿三缠着头巾,正顶着热浪送餐。据说,凉水泼到贫民窟铁皮墙上,会听到“刺啦”一声。 

“有对比,就没有(自我)伤害。”

第二天:南半球的澳洲现在是冬天,今年天气奇冷,但物价飞涨,电费比气温高,很多人家都舍不得开空调!等到雅鲁藏布江水利发电站建成,电力极大富裕,就修一条海底电缆,直通澳大利亚达尔文,加上长途输电费,价格还是比澳大利亚电力便宜,想到这里,凉快多了。

第三天:可以穿越到元朝,看看元代农民的夏天:“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是元代无名氏创作的一首七言诗,为施耐庵《水浒传》所引。假如我们出身在那个年代,十日并出,禾苗枯焦,没有空调,想踅进商场吸点凉气也没有可能,而且,有的时候,南方汉子还要被安排在烈日之下,给“色目人”拉布扇,想到这里,不寒而栗。

第四天:地衣纳凉。工作之余和周末,可以逛商场、到地下车库看人家修车、进防空洞参观,要多土有多土,但一凉解千愁。

第五天:光大乘凉文化,享受平民生活。带个竹席躺在水池边,听邻居聊八卦、隔空吐槽老板,烦恼全消!——“广场就是精神空调。”

第六天:童年记忆拔凉法。想一想当年读书时的那些豪言壮语:“北大清华不是梦,二本三本绝不进。”对比一下现实,心理立马拔凉拔凉。

第七天:自尊式纳凉。多想想自己有什么,比如,最近体检,既没有甲状腺结节,也没有脂肪肝,每天出汗就是自我清洗,人家花钱健身,我每天自觉锻炼,想到这些,这点热还是可以扛过去的。

小结:

中产人士可选《古法解暑七日书》,茶香、诗意、节气相养,体贴又不贵;打工人请查收《打工人解暑七日书》(又名《精神胜利避暑法》),不靠冷气,也能笑出丝丝凉意。

七日一个周期,坚持七七四十九天,夏天也就过去了,你的学问也有长进了。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