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丝绸之路采风【2】
作者:阮惠珍  发布日期:2025-11-12 09:24:53  浏览次数:14
分享到:

边塞雄关显国威——丝绸之路采风之六

丝绸之路通中外,万里长城锁风烟。在丝绸古道要塞之地,万里长城的尽西头,矗立着威镇天下的嘉峪雄关。当年林则徐因禁烟谪贬新疆途经嘉峪关,留下“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的深沉感赋。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面对雄关留连、沉思,吟咏出多少千古之绝唱:“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

昔日古人出关总是泪满襟情悲凄,今朝我辈登雄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汽车在广袤无垠的大戈壁上飞驰,放眼窗外路漫漫沙茫茫,有些地方确实是“绝人烟、断飞鸟”的不毛之地,走在这里,人不由得神思恍惚……嘉峪关,你在哪里呢?在天边么?我们望眼欲穿!忽地,天际冒出一丝绿影,我们瞪圆了眼睛,就象是欣赏“海市蜃楼”奇观似地紧盯着,直至这绿影在一派长河落日的余浑中渐渐明晰--有山有水有树有鸟,有楼房有街道有行人有车辆……这,不是虚无缥缈的戈壁幻影,而是一块实实在在的大漠绿洲。嘉峪关市到了!我们的脚踏上这块古老的土地,心也随之踏实和愉悦起来。

嘉峪关建在嘉峪关市西南隅。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奉明太祖朱元璋御旨,在祁连山与黑山之间的嘉峪塬上建起了嘉峪关。土城周长二百二十丈,有关无楼,以后逐渐建造了大小楼阁十余座,雕梁画栋,雄伟壮观。嘉峪关成为明代万里长城的重要关口。这里地势险要,历为兵家争战之要地。嘉峪关城高踞山隘之间,两侧城墙横贯戈壁与南北山峰相连,构成坚不可摧的御敌体系。关城的设计和构筑十分完整、严密。关城呈梯形,面积三万三千余平方米,高十米。城楼对称,高十七米。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东西城亘开门,均筑瓮城,两门内有马道直达城顶,城西又有砖砌罗城,东、南、北三面筑土墙连接长城,形成“城外有城,重关重城”的并守之势,关城十分坚固。

导游的吴娟小姐娟秀而活泼,一路谈笑风生。她说:“瓮城最好‘瓮中捉鳖’,城门关闭后任何人不能进出,就是鸟儿也插翅难飞。”

她把我们带到关城光化楼北墙脚“击石燕鸣”处,娓娓地述说着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传说有两只燕子栖于关内,每日相伴出城觅食。一日突遇狂风暴雨,两燕离散,一燕飞回,一燕迟归。因城门关闭,那迟归的燕儿不得入关,遂触城而死。城内这只燕儿因思同伴亦忧郁而亡。至今,这两只燕儿仍阴灵不散,思念常鸣……

果然,我们以石击之,能闻“啾啾”鸟鸣之声。这富有人情味的传说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那个战火不断、烽烟连绵的久远年代--

那时,先人们为了修长城、建关隘,不知有多少雄略的将帅费尽了心计,不知有多少聪明的匠师绞尽了脑汁,更不知有多少平民百姓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修长城筑进多少白骨。如今,观那坚固的工事,战略的布局,雄险的关隘,林立的敌台以及那绵延起伏的古城墙,传递军情的烽火台等,构思是多么严密、设计是多么精到,这无不显示出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俗传当年建关时,工匠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时只剩一砖。此砖现存放在西瓮城门楼后的檐台上,名曰“镇城砖”。工匠们还把阁楼后沿转角的砖做成活动的,因此无人能把此砖拿走,乃保存至今。

巍巍嘉峪关,森严的防战气氛早已成为过去,雄奇的建筑今天已经成为中外宾客的游览胜地。我随着各种肤色的人流登上雄关,瞩目巍巍祁连漫漫古道茫茫戈壁,翻腾的思绪真象是飞驰的箭簇直射天边。天的东边有个山海关,和嘉峪关一样矗立在地球之巅,就象是中华民族坚实的双肩。这双肩扛起的是民族的脊梁--上下三千年,纵横五千里,就象是一条横亘中华大地的巨龙,一头汲着大海,一头枕着群山,一头系着历史,一头连着明天!

万里长城,千百座雄关,装点着绵绣中华。长城的历史风起云涌,可歌可泣;雄关的今天波澜壮阔,一日千里!“但留雄关存胜迹,千秋豪气照日月。”多少人面对雄关凝视、沉思:“昔日出关泪不止,而今西出笑脸还。”随着历史的变迁,一座关隘已经演变成一座城市,一座城市的繁荣一扫关隘的孤寂与荒凉。

巍巍雄关,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自豪与尊严!

我面对雄关顶礼膜拜!

雄关啊,你的力牵动着整个世界,你的魂象征着人类的开拓与文明!

雄关啊,你曾以豪迈的气度走向世界,也一定能以博大的胸怀让世界走向我们!

沙山探趣——丝绸之路采风之七

你到过“鸣沙山”么?你见过“月牙泉”么?小时候我听地理课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过描绘过,多少次在睡梦中朦朦胧胧地神游过欣赏过。如今,当描述变成体验,当神游变成现实的时候,我真的好激动好欣慰好骄傲!鸣沙山印下了我的足迹,月牙泉摄下了我的倩影。时过境迁,我印象的屏幕依然清晰,我也很乐意和读者一起再一次去神游这牵魂慑魄之灵山秀水,去领略这大自然之奇情异趣。

沿着丝绸之路到敦煌县城,向南展望便可看到连绵八十余里,起伏“如虬龙蜿蜒”的座座沙山,这就是鸣沙山。鸣沙山由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的微细沙粒堆积而成,最高峰二百五十米。如果有一群人登上山峰一齐向下滑,沙子随人体下流会发出隆隆的响声,“鸣沙山”由此而得名。据史书记载:鸣沙山“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于是,“沙岭晴鸣”被列为敦煌八景之一。

相传,古代两军正在交战之际,一阵黄沙随狂风铺天盖地而来,两军将士全为黄沙埋没。就这样,平坦的大地上竖起了一座座沙山。至今这里还可隐约听到锣鼓声、呼号声、拼杀声。历史的悲壮传说为鸣沙山镀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大自然的天工塑造使鸣沙山享誉环宇!

鸣沙山山形美丽,山峰陡峭。远看,似条条金龙昂然欲飞,争雄斗胜,气势蓬勃;近看,如巨幅锦缎横亘戈壁,大背景的色彩高雅而又浪漫。

内行人提议:“先拍几张风光照,再去登山寻奇趣。”

好!摄影,无论取哪个角度都是“最佳”。我们以沙山为背景,拍了一张又一张。然后,我们裤管高绾赤足趟沙去登山,每一步都很艰难,每一步都有体验。那绵绵细沙真象是五彩胡椒面,捧而闻之总觉是可食之物;一脚踩下去,那流动的细沙柔软酥松而又润滑无比。谁说细沙柔弱可欺,要踩着它登上山顶谈何容易!无论如何奋力,步子总也无法跨大。真是进三步退两步,似乎始终行而无进。我们手牵着手,互相帮扶着向上攀,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

在这里,我好象第一次觉察到了大自然跃动的生命以及那神妙的静寂。

动,到处都是。风在吹山在移沙在流,刚刚踩下脚印的转眼无影无踪,好象是被一双神奇的大手轻轻抚平。静,这里静极了。没有嘈杂的市声,也没有啾啾鸟鸣,就连悄悄的人语低低的脚步,也象与我们相去遥远。这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和静揉合着美妙与空灵。更有那巍巍迎人的峰峦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和洋溢的热情。

当我们手拉着手喘着粗气登上峰顶的时候,眼前豁然开朗。群峰起伏如海浪翻腾,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鸣沙山的环抱之中,有一池翡翠般的清泓形如弯月,面如明镜,静卧深漠。这,就是名扬中外的月牙泉。她就象是一位隐匿在大漠深处的绝世佳人,静静地躺在情人的怀抱里,美丽而又温存。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鸣沙山和月牙泉就这样相生相伴相亲相爱不弃不离……此情此景,真是令人魂摇心荡,无不惊赞大自然的奇绝与多情!

大漠的风沙一夜间可以埋没一座古城,但对近在咫尺的月牙泉却如此温顺从不侵扰。究竟是何原因?科学家们认为鸣沙山属于月环形沙丘,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着山梁向上滚动,因而风再大沙子也不会刮到泉里去。

天啦,这怎能不说是一种缘!

月牙泉素称“天下第一泉”,“月泉晓澈”亦被列为敦煌八景之一。月牙泉不仅风姿绰约,而且以盛产“三宝”著称于世。据说,泉内成群的“铁背鱼”可治疑难病症;泉底如茵的“七星草”有催生壮阳之功效;泉岸遍坡的“五色沙”天生丽质,是游人垂手可得的上好纪念品。

“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云影幻游龙”。鸣沙山和月牙泉奇妙地孪生,相映成趣构成沙漠奇观。这般天工造化的美景,自古以来不知陶醉和倾倒了多少寻微探趣的游人。我也不例外地被陶醉被倾倒!站在鸣沙山,脚下是流光溢彩的黄金地,眼前是晶莹剔透的碧波池,心里散发的是温暖怡人的光和热……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啊!一个时刻发出光与热的世界,一个无求于它物而给它物带来幸福和希望的世界。我们爱这个世界,我们要接受这个世界的爱抚和洗礼--大家情不自禁地躺在沙山上,微闭双眼,让温热的细沙尽情地亲吻着每一个人的肌肤与心灵……

静静地,驼铃摇响了,摇醒了沙山摇醒了灵泉摇醒了沉思摇醒了遐想。我们一齐滑下沙山,听风在耳边吹,沙在身边飞,鼓在心中擂……

这时,我们的游兴达到了沸点!

前面是一条更加辉煌灿烂的五彩路。我们跨上“沙漠之舟”,在光与热的催动下踏上新的跋涉之途……

千佛灵岩莫高窟 ——丝绸之路采风之八

敦煌、莫高窟、伎乐飞天……这些字眼如珍珠翡翠般晶莹剔透,又象谜一样神秘朦胧。曾几何时,她深深地匿入我思念和想象的屏幕,魂牵梦绕几多年。终于有一天,我看到了她的笑靥,触到了她的灵魂!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南枕奇伟壮丽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重峰叠幛的三危山。丝绸之路至此分为南北两路,南出阳关,北通西域。敦煌古城扼踞两关,雄视丝路,是总绾中西交通的枢纽和咽喉重镇,自西汉建郡立县以来,一直是中西文化贸易交流的重要都会。古人对敦煌有这样的解释:“敦,大也;煌,盛也”。由此,敦煌的盛大辉煌和显赫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今人称敦煌为“东方美术博物馆”。据说,日本美术学院的学生如果不到敦煌一游,拿不出敦煌的作品就不能毕业。

到敦煌旅游,最神往的莫过于游览莫高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南二十五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全长二千六百米,保存上起十六国,历经北魏、隋、唐、宋元等十个朝代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窟。窟内存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五座。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据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有一个名叫乐尊的法师一天黄昏来到这里,突然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显现其间。乐尊看到这般胜景,认定这里是佛宝胜地。于是,他怀着虔诚而又激动的心情在三危山的断崖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次后,又有一个叫法良的和尚效法开凿了第二个洞窟。由此,莫高窟的历史开始了。

那时,中原战火不断,人民流离失所,而河西却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大批关内逃亡者移民来到河西。这些从“尸流满河,白骨蔽野”的中原来的饱受战争之苦的民众,纷纷拜倒在佛的脚下。佛教“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观念,正好成为这些贱如蝼蚁渴望安定的生灵们想象中的避难所。人们仿佛看到了“人间苦海的圣光”,他们虔诚拜佛以求困惑的心灵 得到解脱,企盼来世的幸福和安宁。人们纷纷效法乐尊和法良凿岩开窟,历经千余年终于凿出了这座宏伟的艺术宝库。

观瞻莫高窟是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和灵魂的荡涤,那种刻骨铭心的印象深沉而久远……

从县城驱车横贯戈壁滩,深入雄山来峙的广壑,穿过一片葱绿的杨树林,忽见一座藻饰华丽的大牌坊兀然挺拔,郭沫若题书的“石室宝藏”四个金字耀然在目。

呵,莫高窟就在前头!

走进宝地,只见一排排石窟蜂拥错叠,令座座断壁情怀万种;还有那神楼宝殿、道观佛刹飞檐高翘,庄严轩峻;慈氏塔、舍利塔、千像塔千奇百怪、多姿多彩。观瞻宝窟,那博大精深的壁画、彩塑等千古瑰宝更是触目动心,惊魂夺魄!

看什么好呢?建筑、雕塑、壁画构成了敦煌艺术的整体。壁画是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壁画排列起来,可以布置高一米、长四十五公里的画廊。人称莫高窟是“壁画艺术的长城”。壁画中凌空漫游的散花飞天;天国中娱佛的伎乐;人首蛇身的“再造人类之神”伏羲、女娲;天龙驾车、神灵护卫的东王公、西王母……一个个形象活脱,栩栩如生。还有那“一种七收”、“秀壤春耕”的田园景色,刀光剑影的拼杀战场以及各种故事画、经变画、佛像画、神怪画、肖像画、佛教史迹画、装饰图案等,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宏伟绚丽的壁画令人目不暇接,千姿百态的彩塑叫人倾心销魂。释迦牟尼的明哲睿智,迦叶的深沉世故,阿难的天真淳朴……人物形象生动而又逼真。那威严的大佛、微笑的菩萨、狰狞的金刚、剽悍的力士、健美的天王、慈悲的观音……一个个活灵活现,呼 之欲出。

透过这些艺术形象,我们无不叹服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的创造力。为了塑造这些形象,那些不知姓氏的艺术家们费了多少苦心,观察和研究了多少人物形象,咀嚼和体验了多少生活的苦乐,才用智慧的双手把那些坚硬的石块、冷冰冰的泥土同柔软、纤细、生命、热情等字眼紧紧地捏在一起,把自己对美与丑、善与恶的认识,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理解,那么情中含理、形中见神地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这高超的智慧和卓越的技巧带给人们多少丰富的启示,增强了多少人的责任心啊!

听讲解员介绍,那保护洞窟的铝合金门和窟内的玻璃屏风,就是一位爱国同胞捐巨款而添置的。

啊,千佛灵岩莫高窟,是艺术的殿堂,神话的王国,中华民族的瑰宝!她以悠久的历史系连,丰富的内容蕴含,完整的石窟面貌,庞大的艺术规模屹立于世界艺林之巅。

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年古都焕异彩——丝绸之路采风之九

西安古称长安,是我国在三千余年前就开始建都的名城。自公元前1126年起,先后有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很多。有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和从远古、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近代的名胜古迹数十处。“长安八景”和交织的山水园林,环绕着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城墙,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令人向住的旅游胜地。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而我们一行却是在漫游河西走廊之后才回程来光顾这座千年古都的。来到西安,真乃是一步三叹,感慨万千!而最令人振奋的是被称为“关中塔祖庙、稀世珍宝库”的法门地宫,在封闭1100多年后,于1987年4月被发掘,重见天日,现在以崭新的面貌对外开放。面对中华民族这一瑰宝,“大饱眼福”这四个字实在是难以表达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心中的激情!

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距西安市120公里,是我国古代安置释迦牟尼佛骨舍利(即佛祖释迦牟尼灭度后的遗骨)的著名寺院。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既是皇家的御用寺院 ,也是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当年,大唐京都长安毁于晚唐战火,但皇室珍宝藏于法门寺塔下地宫却免遭一场浩劫,得以保存至今。

法门地宫是严密封闭的地下建筑,规格模拟帝王陵墓,为窑洞式石质结构。内设四道石门,分地宫为踏式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密龛七部分,全长2112米。宫内藏有稀世珍宝2千余件。漫道上散布铜钱2万7千余枚。4枚极为珍贵的佛指舍利安放在各式宝函中,宝函有的多达8重,或金或银,精工制作。玉棺水晶椁镶嵌各类珠宝,灿烂夺目。供物法器、金银宝器、珍珠玉器、琉璃、秘瓷器、丝织品、夹金织物等,其种类之繁、数量之多、质地之优、制作之精、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确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评价:“前所未见,世所未闻”。这些文物都是唐代宫廷之珍品,在当时本属无与伦比,在今天更是极为罕见。

法门地宫的阵容是唐代礼佛仪典的生动反映,也是唐王朝崇尚佛教的真实写照。如今,地宫文物重见天日,这对于研究我国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科技、艺术以及中外经济交流等,有着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伴随着法门寺和地宫宝库而引人入胜的还有法门寺真身宝塔。原塔始建于明万历7年,高47米,塔基周长50米,8棱13级,每级檐角各悬铜铃一枚。第一级正南面有塔门,四个正面镶大字石匾,南曰“真身宝塔”,东曰“浮屠曜日”,北曰“美阳重镇”,西曰“舍利飞霞”。共余四面分镶乾、艮、巽、坤,以示方位。塔内供奉88座神龛,龛内安放佛像104尊。清顺治11年(1654年)经地震塔身向西南倾斜;1981年半壁崩塌;1987年重修时发现了地宫宝库;1988年政府拨款重修了现在的新塔。

巍巍宝塔直刺云天,庄严而又伟岸!我信步登上古塔,遥望漫漫丝绸之路,一股激越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尽管我们早已听不到祁连山下先民们的悠悠牧歌;看不见阳关大道上过往频繁的驼队、使节、商旅;也望不见那旌旗如海奔腾呼啸的金戈铁马。然而,丝绸之路上那满山遍野的文物古迹,卷帙浩繁的典籍文献,却生动、真实、形象地记述和再现了那个早已音尘渺茫去则不返的艰苦岁月和辉煌年代。回首眼前,高楼林立,红日喷薄,这是一个用色彩缤纷的现代文明编织起来的更加辉煌灿烂,更加光艳诱人的现实世界!

夕阳西斜了,看澄明的天空一抹微红的霞光,映红了丝绸之路,映红了千年古都,映红了真身宝塔,也映红了塔顶叮叮当当的风铎。它如同一支凄清婉转的古典乐曲,不知疲倦地述说着古城的不尽故事,也催动着人们勃然向上的奋进精神。

分享与评论

老同学见笑了!不是我写得好,而是这地方风景美、故事多、内涵深,随便用笔就可得华章!我的拙文仅录其精彩之凤毛鳞角耳!

     在丝绸之路我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声喝歌、开怀畅谈,好不快活!最记得,当时敦煌市副市长王成业竟问我:愿不愿意到敦煌来工作呀?我们代表团团长、管干部的市委副书记盛大礼竟爽快回应道:很好呀!这很符合当今人才流向,从内地交流到边远……

    哇!我差点被交流到大西北,那将是不一样的人生啊!这次采访,我终生难忘!从此,心不再安静!

1992年,我被组织派任黄石市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主任,当年引进香港投资资金1000万元到黄石。

1994年,我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海南, 半年内主持创办了海南《洋浦报》,任第一任主编。

这些都是后话,细节可圈可点,故事依然精彩!

真的,感谢命运的馈赠!记者职业锻练了我,使我开阔了眼界,激发了热情,并给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视频——清唱

2025中秋于悉尼

情到深处,躺在床上吟唱

00:43




上一篇:丝绸之路采风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