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胜利者为失败者正名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5-07-16 15:49:42  浏览次数:3554
分享到:

2015年初,原国民党名将张灵甫的儿子张道宇希望将父亲的遗骨从山东沂南县马牧池乡董家庄一户村民的羊圈中迁葬至陕西老家,由此引发了舆论界对“张灵甫是抗日英雄还是内战战犯”问题的争论,至今还在公说公理、婆说婆理。

张灵甫(1903年至1947年)是陕西省长安县人,是蒋介石的黄埔学生和心腹爱将。1937年“七七”事变前,张在团长任上,因怀疑前妻吴海兰偷窃其文件交给共产党而杀之,引起公愤,先被判处死刑,后被改判入狱十年,“七七”事变后获51师师长王耀武知遇,得以“戴罪立功”之名义释放归队,奔赴抗日战场。据说在抗战八年中张参加过主要的对日会战,如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徐州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两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等。一个人能够参加如此之多的抗日会战是十分罕见的,仅凭这一点张灵甫就称得上“抗日英雄”。

在一次作战中,面对武器装备远优于国军的日寇,张灵甫身先士卒,甩掉上身的军服,抱着机枪跳出战壕,带领百多名敢死队员冲锋陷阵,其英雄虎胆可见一班。他在战斗中曾多次负伤,一条腿被日寇炮弹炸断,造成身体残疾。

抗战胜利后不久内战爆发,张灵甫为国民党最精锐的整编第74师师长。1947年5月在山东孟良崮战役中,张的部队被陈毅、粟裕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包围,国民党各军又见死不救,最后兵败如山倒,5月16日整师被全歼,七千多人被击毙,一万五千人被捕。师长张灵甫先是在其指挥所的山洞里向解放军举手投降,却被一名复仇心切的解放军排长枪击重伤,最后在抬往解放军战地医院的途中因抢救无效死亡。事后陈毅将军严厉批评了这名违反优待俘虏政策的排长,并令将其关禁闭。

但也有另一说:张事先已写好绝命书,并电告南京,然后命令部下向他和其余几个军官开枪,是为“效忠党国”而集体自戕成仁。当时的解放军电台曾指出这是国民党的欺骗宣传。

念于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对国家民族的特殊贡献,解放军根据上级指示,按照当时当地的条件为他“厚葬”,买了一口棺木厚四寸、半人高的华贵棺材,给他洗脸、净身、穿新衣裳,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国民党军新服装,只好让他穿上解放军的新服装下葬;由解放军高级干部主持葬礼仪式,并安排国民党俘虏中的一名少将和八名上校军官瞻仰他的遗容;最后,为安全起见,张将军的遗体被安葬在离孟良崮战场30公里远的山东沂南县马牧池乡董家庄,木制的墓碑上写着“张灵甫将军之墓”几个字。可见中共从一开始就是把张灵甫当作“抗日名将”来善待的,如此之到位 是得人心的。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黄埔军校周恩来和张灵甫曾是师生关系,到了六十年代,日理万机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传话给远在美国的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召唤她回国旅游观光,并在她回到上海时亲自接见了她,对她说:“张灵甫是一个很好的人,当时是我没有做好工作,没有把他争取过来。”周恩来站在民族主义的高度上捐弃前嫌,把被自己部队击毙的“死敌”称作“好人”,这种宽广的政治胸怀和勇于自责的高风亮节,古来仅见,深深地感动了几代人。

2005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一视同仁地给每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及其遗属颁发了“抗战胜利纪念章”,不分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当时张灵甫的儿子张道宇代表父亲接受了这份沉甸甸的荣誉。经过一个漫长的甲子年的浪淘,历史的法锤终于敲定,张灵甫将军被正式正名,为千千万万有 功的“抗战将士”中之一员。

一个人总是有好的方面,也难免有坏的方面,然而盖棺论定的那一刻,只能是好人、坏人二者必居其一,不可以既是好人又是坏人。评判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主要应看他或她一生所做的好事多还是所做的坏事多,对社会的影响如何。张灵甫身后之所以被当作“抗日名将”、“好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内战战犯”、“坏人”来看待,就是因为他有功于中华民族,而民族利益是高于一切阶级、政党和派别的利益的,他对抗战的贡献是主要的,而其他方面的罪错是次要的。

有一些人如此指责说:“吹捧张灵甫,难道也要歌颂汪精卫是反清革命英雄吗?”把张灵甫和汪精卫相提并论是极不恰当的。汪是大汉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败类,他虽然早年曾经胆大包天地带着炸弹去暗杀满清摄政王,成为名噪一时的“英雄”,但是他在抗日时期建立伪政权,做了日本侵略者的傀儡和帮凶,罪行滔天,功不抵罪,死有余辜,遗臭万年!张虽然追随蒋介石打内战有罪过,但是他对抗日贡献良多,功大于过,其命可哀,其亡可惜。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写的,然而历史却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因为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英雄,成功的经历并非全是精华,失败的经历也并非全是糟粕。胜利者为失败者正名,后代为前朝树碑立传,是为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责无旁贷,是使人民高度团结起来,共同走向民族繁荣复兴的庞大历史工程。

2015年7月13日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