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父亲节话子女家庭教育
作者:崔少元  发布日期:2016-09-04 15:12:04  浏览次数:2837
分享到:

父亲节话子女家庭教育———中国父母送初、高中生海外留学,是履行职责亦或逃避责任?

9月4日是星期天,澳大利亚的父亲节。早上打开微信,看朋友圈,满屏都是晒幸福的,文字、图片浸透着的全是爱。

那么在父亲节里就选一个与孩子成长相关的话题,聊一聊中国家长送初中生、高中生到英美、德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留学的大众现象。

shaoyuan.jpg 选择这个话题是缘于偶尔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林国宇先生有关小留学生题材电视剧《小别离》的评论:“一些中国家长拼命将孩子送出国,实际上是一种躲避。” 

初读上述评论,我的感受是觉得林先生怎能将中国家长的一片爱心、一腔付出说成是一种责任的逃避呢,作者是不是有点哗众取宠啊?

可是,当我将这篇评论反反复复阅读了3遍之后,掩卷沉思许久,我觉得作者林先生的观点是公允的,他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初、高中生赴海外留学所带来的伤与痛。

谈起送初、高中生海外留学的理由,许多中国家长都会不约而同地列出如下的理由:

西方教育制度更加先进、更加人性化

西方人文、自然环境的优越

中国中学教育的功利化、

中国的雾霾、食品和交通的不安全性

上述四大理由都说的事实,无懈可击,中国家长想给子女创造出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的良好初衷也是值得称道的。

但是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成才不单纯是指学校教育本身,还应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即孩子的成长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力的结果,缺一不可。

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

社会环境

我不是教育专家,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占的比例大小、所起的作用大小没有确切的数字,但我有一点坚信不移的是:对初、高中生而言,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互动,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一种攸关紧要决定性力量。

为了便于叙述,不妨搞一个平均主义论断——当然有些武断啊,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初、高中生的成长过程中作用是1/3: 1/3: 1/3, 那么即使国外的学校、人文自然环境的功效再大,他们的人生成长也是缺憾的,甚至可以缺1/3。

shao2.jpg 想一想,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许多家长忙于工作,特别是一些农民工家庭在外奔波,有多少初、高中生能每天和父母一起共进早餐、晚餐,在饭桌上做交流.....实际上,在八项规定实施以前有许多夫妻一个月也很难在一起吃上几顿晚餐。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林先生的评论:“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对于家长来说,这种行为无异于一种逃避。”,你会觉得他讲得很直率,很一针见血!(图左)

我写这篇短文的用意,不是反对初、高中生去海外留学,而是在于唤起更多的中国的家长们去思考:我们在很多的时候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用所谓的“好心”去做一些错事,我们都过于强调了一件事的积极性而忽视了它的消极性。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不轻易相信和不轻易否定所见所闻,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开放性地去看待问题。 笛卡尔曾言:我思故我在。 I think, I am.

祝父亲节快乐!

2016年9月4日写于悉尼Carlingford Bowling Club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