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忆旧
1983年,我在广东花城出版社办电影电视杂志《影视世界》,经常要与电影界联系。那年10月,我听说电影艺术家孙道临正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根据曹禺的话剧《雷雨》改编的同名电影,很感兴趣,便决定到上影采访组稿。
孙道临是一个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他主演的影片《渡江侦察记》、《家》、《永不消逝的电波》、《革命家庭》、《早春二月》和《李四光》等等,都是当年家喻户晓的名片。然而,我这回到上影,当进入该厂第五号摄影棚观看《雷雨》拍摄现场时,不光看到孙道临穿着锦缎长袍,戴着金丝眼镜,嘴上贴着一抹浓实的黒胡子,正在扮演片中男主角周朴园,拍完一个片段以后,还见他忙碌地指挥着剧组的其他活动。原来,他同时兼任《雷雨》这部影片的编导。
等他忙过一阵以后,我就在摄影棚里跟他攀谈起来,我先问他过去有没有导演过影片?他笑着说:“没有,这是第一部。”我问他为什么当起导演来,而且选择《雷雨》作为突破口?他说他对导演工作是很有兴趣的,事实上,“文革”以后,他已调到上影的导演部门,但由于一部接一部地继续演戏,因而未能顾及搞导演工作。至于想把《雷雨》搬上银幕这件事,一直是他的夙愿,远在三十年代,当曹禺这出话剧刚问世时,他就被它吸引住,那时他还在燕京大学读书,就参加过《雷雨》的演出,他曾经演过年少的周冲,年青的周萍,所以他说:“《雷雨》在我的演剧生涯中,是一部启蒙式的作品!”孙道临又说,近来他曾同一些朋友谈及,应该把五四以来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拍成电影,使之能与更多的观众见面,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就拿《雷雨》来说,它在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方面到现在还有现实意义。他说:“因此,去年底我向上影厂领导提出拍《雷雨》,厂里答应后,决定由我担任编导,这样我就当起导演来了。”
孙道临考虑把《雷雨》搬上银幕时,曾有过两种设想,一是以话剧为基础,基本上按照舞台剧的结构来拍,场面和对话都尽可能保留原剧的特点。二是实行电影化,按照电影的特点和要求,作较大的改动和加工。后来,孙道临专程去北京征求曹禺的意见,并谈了他的想法和计划,曹禺对他打算把《雷雨》改拍成电影的计划热情地支持,并向他介绍了自己当年创作这出话剧的经过和时代背景。关于如何改编的问题,曹禺主张既是拍电影,就应该突破舞台剧的限制,实行电影化。并且认为,改编是再创作,改编者应大胆创造。确实,要把三个多钟头的舞台剧改编成不到两小时的电影,必须突出主要内容,删去一些次要的东西。曹禺的意见使孙道临受到很大的鼓舞,后来,孙道临把电影剧本改编出来了,又专门请曹禺到上海再提意见,同时请他与摄制组人员见面,向大家作了有关人物性格的分析。曹禺对电影的改编包括布景、道具、音乐设计等等,都提了很好的意见,对剧组的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曹禺的《雷雨》自诞生以来,一直在我国话剧舞台上历演不衰,而且解放前亦已拍过电影,为什么孙道临还有兴趣再次把它搬上银幕呢?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孙道临说:“文学名著被反复改编为电影的例子是很多的,中外都有,外国尤其突出。事实确实如此。比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基度山伯爵》等,都曾多次被拍成电影,经过不同的改编者之手,每次都会拍出不同的特点来。至于这次拍《雷雨》的具体做法,孙道临表示,总体来说,还是要忠实于原著,但是,原著是个话剧作品,曹禺当时是严格按照“三一律”的方法来写的,即时间、地点、动作统一,是一个事件一天之内发生在一个地方,剧情非常集中,场景只有周、鲁两家。所以,要做到电影化就必须打破舞台局限,但又不能对剧情随意增减,比如内景只有周、鲁两家,不能增加,但许多细节可以通过镜头来丰富,同时,外景又可以突出故事发生地天津市的景色,引出许多变化来。他说,我们要尽可能通过多种多样的镜头变化,使观众感觉到不是在看舞台剧。在这方面,我们整个剧组都作了很大的努力,并明确重点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戏剧矛盾上去挖掘,充分运用电影的表现手段把人物性格刻画出来。
孙道临与我谈话时,没有卸装,只是脱下长袍,穿上一件厚外衣,因此,他饰演周朴园的形象还鲜明地留在我的印象中,于是我又问起他创作这个角色的体会,以及影片中其他人物扮演者的情况。孙道临说:“周朴园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一向来,人们对他有过各种各样的分析。比如,他对侍萍的感情到底是真是假,有没有忏悔的因素?我觉得,他是个地主家庭出身的资本家,他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有封建家长专横的一面,又保留着某些封建道德观念。因此,这个人物不宜表现得简单化,我倾向于把他的性格处理得复杂一点。”
接着,他又把这部影片的演员阵容向我作了简要的介绍:扮演蘩漪的顾永菲、扮演四凤的张瑜、扮演周萍的马晓伟、扮演鲁妈的秦怡、扮演鲁大海的梁同裕等等,都是在许多影片中演过主角的当红男女影星,也都是孙道临经过反复筛选才邀请他们加盟演出的,这对影片的质量和成功提供了基本保证。
完成这次采访后,我回到广州,即在《影视世界》上介绍了他们的摄制活动,并等待着观看《雷雨》的完成片。到了1984年年中,我终于怀着兴奋的心情看到了影片《雷雨》上映,看片时,我觉得故事情节很紧凑,激情饱满,场面丰富,人物表演也很生活化,电影手法特征鲜明,看不出舞台剧的痕迹,整个故事较好地体现了曹禺原作的精髓,感到很满意。真个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孙道临为这部影片付出了大量心血,终于获得广大观众和电影界的赞赏。而孙道临总结了这“第一部”影片的导演经验后,接着又先后导演了《非常大总统》、《詹天佑》等有影响和得奖的影片,但那已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