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乱新闻
作者:张镭  发布日期:2018-09-30 19:01:29  浏览次数:1836
分享到:

新闻天天有,时时有。新闻的时效性,一般都很短。也有时效性极长的,长到什么程度呢?长到若干年后,人们依旧还记得。

当下世界,堪称新闻世界。新闻太多了,也就太乱了。这个世界尽管称不上是个乱世界,可新闻却是乱新闻。

我们有幸活在这个乱新闻的世界,想不关心都不可能。但是,我的确不大关注新闻。因为新闻不仅乱,而且烂。也许,最重要的,乃是这些新闻都很负面,都很消极,都很无聊。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新闻。新闻,乃人的新闻。人的新闻,都如此负面、消极、无聊,可怕的就不是新闻本身,而是人了。

新闻都是负面、消极、无聊的吗?

正面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新闻,也有,只不过少之又少罢了。作为一个关注人类命运的写作者,我最想看到的新闻,乃是那些具有正能量、积极向上、且能给人以精神鼓励的新闻。

我一直不愿把这个世界想象得很乱,尤其咱们中国。可包括中国在内,这个世界上的新闻,总是令人沮丧。当然,每天我所关注的新闻,大多为国内新闻。也就是说,尽管中国看上去很安静,可我们的新闻却热闹得很,一点也不安静。热闹到眼花缭乱,热闹到不可思议,热闹到不可理喻。

不客气地说,许多新闻低级到根本不值一看。我甚至感到纳闷:人为什么要制造这样的新闻?人为什么要传播这样的新闻?制造新闻的那些人,层次太低,境界俗不可耐;而热衷传播这些新闻的人,层次就更低了,至于境界,还是别糟蹋这个词了吧。

人有垃圾人,新闻也有垃圾新闻。问题是,许多人能做到远离垃圾人,却做不到远离垃圾新闻。不仅做不到,这些人还热心于做垃圾新闻的传播者。这就奇怪了:难道这种人原本就是垃圾人?也许他们原本不是垃圾人,可热衷得久了,传播得多了,于是就成了垃圾人。

文化化人,可我们的文化早就不化人了。如今化人的是新闻,是眼花缭乱、乌七八糟的新闻。这些乱新闻,这些烂新闻,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食粮。他们吃得很开心,简直是津津有味。

朋友告诉我,说中国有两类新闻,一类是我说的乱新闻,烂新闻,还有一类新闻,是央视新闻联播里的新闻。朋友将这类新闻称为政治新闻,“正能量”新闻,中央新闻,党新闻。

这类新闻有一大特点,必须正面,必须歌赞。

但是,老百姓好像并不怎么喜欢这类新闻。老百姓喜欢的新闻是明星结婚了,明星离婚了,明星生孩子了,明星出轨了,明星逃税了,除此之外,就是乌七八糟的各类社会新闻。全是鸡毛蒜皮事,暴露的全是人的劣根性。

关于央视的新闻联播,有个细心的人,也是个有才的人,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我愿生活在新闻联播里》。文章写道:

如果生活可以选择,我愿生活在新闻联播里。新闻联播里,领导个个都是时代先锋,群众人人都是道德模范。

如果生活可以选择,我愿生活在新闻联播里。那里的农业年年大丰收,工业月月传喜报。即使遭遇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都不受任何影响,照旧有增无减。

如果生活可以选择,我愿生活在新闻联播里。那里的孩子都可以上得起大学,穷人们都可以看得起病,百姓住每月77元的廉租房,工资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二,大学生就业率百分之九十九点一三,大学生食堂就餐平均每顿二、三元。

如果生活可以选择,我愿生活在新闻联播里。那里的物价基本不涨,交通基本不堵,环境基本改善,扫黄一扫见效,罪犯一打就死。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啊!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新闻联播里。

这类新闻好是好,可依旧化不了人。为何这么好的新闻也化不了人呢?答案恐怕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所感受到的生活,跟新闻联播里所说的生活,好像不是一回事。也许,电视是电视,现实是现实。二者间的差距满大的。

我不大看新闻,只在无聊时浏览一下新闻。无聊时的浏览,说白了就是打发时间。每个人都有无聊的时候,我怎么能例外呢!我又不是神仙。但我浏览时,看似心不在焉,其实是有着目的性的。我的目的性就是,从一大堆乌七八糟的新闻里,发现某一条令我感兴趣的新闻。我感兴趣的新闻,当然与明星无关。我感兴趣的新闻,是那些能够揭示这个社会真相的新闻。老实说,这样的新闻,总是很少。当然,每条新闻都跟这个社会有关,都是这个社会的折射与反映。

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所以,无聊时的浏览,也全不是浪费时间。

2018年9月17日,我在浏览新闻时,被一篇新闻的标题震惊了——“一小学班级副班长受贿数万元”。

这所小学在安徽怀远。受贿的学生叫小赐(应是化名吧),今年13岁。有网友在留言里写道:“中国人又创造了个世界纪录,应该也是个吉尼斯纪录:小学生小赐,肯定是世界上最小的‘贪官’了。”

这个叫小赐的小学生,拥有什么样的权力呢?他拥有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这权力谁给的呢?当然是老师。

检查作业,监督背书,不是老师份内事吗?怎么交给了学生?

检查作业,监督背书,即便交给学生,也不至于导致腐败啊!这么小的孩子,他头脑里怎么会有腐败的意识?怎么会产生权力的意识?这个孩子的父母不是农民吗?他又不是官人家的孩子!这意识从哪里来?从这个社会里来吗?从他听到的新闻里来吗?

这个叫小赐的孩子,所在的小学叫火星小学。这个名字是不是取自于“星星之火”呢?火星小学位于县城城郊。这些年,很多学生陆续转学,这里的学生越来越少。发生事件的这个班级,从最初开始的20多人,读到六年级时,已经只有7个人了。

这个叫小赐的孩子,从二年级时就开始“创收”了,先是零食,然后才逐步演变成要钱。不给钱,小赐就会把作业撕掉、扔掉,就连背书也不让通过。总之,给了钱,一切都可以搞定。对于那些不给钱的、不听话的同学,则被小赐逼着喝尿、吃屎。

顺着这条新闻的线索,我在网上搜了一下,结果发现,这乃是一条旧闻,2015年就发生了。

被逼喝尿,吃屎,这种事没人相信是一个小孩子所为。要点钱,还勉强接受得了。最令人不敢想象的,是这个小赐还有人专门骑车接送他。就连他要来的钱,也有专人替他保管。

这显然不止于官场上官员的待遇了,分明还有着江湖上黑社会老大的作派。

也就是说,在这个只有13岁孩子的身上,不仅有中国官场的那一套恶习,还有中国黑社会的那一套恶习。

小小年纪,你能想象他能干这种事吗?反正依我的智商,我是想象不到的。在我看来,社会再怎么乌七八糟,还不至于影响到校园,影响到校园里读书的孩子。他们都还小,心灵是一张白纸。我们的园丁正在这些白纸上描画真善美。如果不是这篇新闻,就是打死我,我也不相信这样的事会发生在我们的校园里,会发生在我们的小学校园里,会发生在一个13岁小孩的身上。

我们的园丁干什么去了呢?他们不去检查作业,不去监督背书,他们做什么呢?他们还有什么做呢?

不管这条新闻发生多久了,反正在我看到的那一瞬间,我险些崩溃了。有人会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偶发事件。好吧,我们就算他是偶发吧,不过,我想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即便全国仅小赐一个人,可谁敢说,有小赐这种思想的人,也仅他一个人呢?

在我看来,最可怕的并不是小赐的索贿,不是小赐的霸凌,不是小赐的官老爷行为,黑社会作派,而是小赐的这种思想。小赐的这种思想从哪里来?从这个社会里来吗?从现实中来吗?还是缘于他的耳濡目染?

照此说去,这个社会是不是要负一定的责任呢?学校要不要负一定的责任呢?老师要不要负一定的责任呢?

从这篇新闻里,我们知道,校领导和老师都受到了处分。也许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一个结果。但我要说,这不是我所期待的结果。我所期待的结果,是小赐怎么样了?小赐的同学怎么样了?小赐他意识到自己错了吗?他会改正错误吗?他能改正错误吗?小赐将来的人生会怎样呢?

小赐的那些同学,为什么不反抗?不斗争?为什么不向老师、向学校投诉、反映?为什么小小年纪就如此奴性?小赐的威权,小赐的霸凌,给了他们怎样的人生启迪?将来,这些孩子会成为怎样的人?

我不愿深想。想深了,我会很痛苦。我试着不想,结果却是更痛苦。

我在想小赐这样的人。小赐这样的人,他所做的事,压根就不像一个孩子。他所做的事,像极了一个成年人。这样的成年人,不是现在才有的,很早就有了。中国不缺这样的成年人。二千多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就一直由着这样的成年人把持着。诡异的是,从未有过抵抗,总是逆来顺受。即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之后,这样的人还依旧活在我们中间。小赐不就是吗!

小赐的未来,无外乎两条路。一条上了大学,毕业后考公务员。依他的头脑,要不了几年,他就能走上领导岗位,弄个官当当。另一条路,上不了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混。

假使他走的是第一条路,我依然不敢想象,他会成为一个怎样的领导。抛开贪腐,谁在他手下做他的兵,都会倒霉一辈子。如果让他这样的人成为领导干部,中国官场不知会恐怖到何种程度。我不希望他走这一条路。让他走这条路,人民就没有活路,人民就会遭殃。

假使他走的是第二条路,这个社会注定就多了一个混混。待条件成熟时,他会加入黑社会,就他的才华来看,他极有可能做上黑社会老大的那把交椅。我也不希望他走这一条路。让他走这条路,老百姓就没有活路,老百姓就会遭殃。

但是,他最后会走哪条路,哪是我能决定的呢?但愿,他若走上第一条路,他是个好官;他若走上第二条路,他是个好人。

我们总爱说,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是国家的未来。可当我们面对小赐这样的孩子时,你相信未来吗?你相信什么样的未来呢?

“救救孩子!”还是先救成年人吧!这不全是孩子的罪过,这是我们成年人的罪过。他们从我们身上学到了许多的东西——小赐把他所学的都用在他同学的身上了。

这是个聪明透顶的孩子,一学就会。这是个善于观察社会的孩子,至少他知道社会是个什么社会。如果我们的社会给予孩子的,是这么一个印象,那么,我要说一句得罪这个社会的话——这可不是个好社会。

乱新闻,折射的是社会之乱。社会之乱,乱的其实是人心。而小赐事件所折射的社会现象,无疑最令人惊恐。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