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联觉、统觉、美感和艺术教学的功力
作者:潘学峰  发布日期:2018-11-06 21:41:54  浏览次数:2147
分享到:

审美联觉的心理和生理基础是不同感觉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的能力,特指在直觉和知觉形象唤起过程中对其他知觉形式的共同唤起。而统觉则是审美知觉的升华,他在于利用人的情感、意识和本质促进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和认识。

 在这个心理和生理架构的基础上,我们看一下演员、艺术家和教师所应该具有的文字、艺术、语言方面的功力。

听书、看戏、欣赏文学艺术,最需要追求的效果首先是“传道”,其次围绕“传道”这个核心还要追求打动听众、欣赏者和学生。但是,如果使听众、看客或欣赏者这些主体尽可能多的获得感受,或者更具体地讲获得尽可能多的“美感”,那么,作为演员、艺术家或教师应该如何做?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演员、艺术家和教师以及听众、艺术欣赏者和学生等双方面的合作、匹配和协调,或者简言之需要你和听众、看客和欣赏者一起进行“创造”。一方面,演员、艺术家和教师们应该具有一种特殊的形象再现能力,或者说应该是一种形象的“艺术”再现能力。能够达到千方百计唤起听众、艺术欣赏者或学生们的“共鸣”的能力。我们姑且称听众或欣赏者为“受众”,他们面对你们会毫无意外地怀有一种心理期待,而这些期待的共同元素则是获得“美感”,因此,你必须要满足受众的这种心理期待,才能获得受众的认同。同时,从另一方面来看,受众能否给你所期待的认同感,则更需要听众、看客和艺术欣赏者自身是否具有一定程度的美学素养。或者说受众需有能够给与你这种认同期待的能力。
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否则,再高明的演员,再优秀的艺术家,再出色的教师,如果面对一群实在缺乏“美学素养”的受众,那也只能是“对牛弹琴”,一点艺术效果也不会达到。所以我们这里特别强调艺术受众的自身素养问题。尽管这样会界定出特殊的人群,但只要我们承认受众的美学素养差异,这也不会涉嫌什么“看不起人”“轻视人民大众”和“歧视”等类的问题。的确,人群中存在着多种差异。特别是在“素养”和“意识形态”方面,这些差异有时会非常明显。所以,我们需要在中小学时期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而我们在下面的讨论都是在假定受众是合乎要求的受众的前提下展开的。

因此,撇开受众这一方不谈,那么完成“美感”传播的任务就只剩下讨论演员、艺术家和教师如何艺术再现形象的问题了。那么,这些人等应该如何做才合适?

比如,我们需要描述一场雪景,当然,凭常识我们都会知道“雪是白的”,因此最需要突出的的描述也就是雪的“白”。但如果使用基本语法中对应的形容词,那么只有“纯白”、“洁白”…“如XX一样的白”或者用“耀眼”这种修饰“光”的词修饰雪的白,在这里请记住,形容词前面加上副词会有“夸张”的效果,比如,非常洁白什么的….但这里的一切努力都只是为了增加受众的接受效果。但这样符合语法规范的表述并不能给受众更深刻的印象,因为大家对这样的表述已经司空见惯了。

再比如,我们用“铺天盖地”,“鹅毛般”等等来描述“雪”的大小和强度。但不管怎么努力,这些其实都是非常普遍地再现“雪景”的形式。因此,受众除有可能获得“一片白茫茫”的感觉之外,很少再会衍生出什么更深刻的印象。

而这些司空见惯的表述早已经使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即使也会获得美感,但肯定不会没到心旷神怡的地步。但同样是描述“雪景”,文学作品里却不乏佳句。

 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是描写的漫山遍野的大雪,但作者用“梨花”诱发受众的审美“幻觉”和审美“联觉”, 既有形,也有味觉,那雪可以发出“梨花”的香味了;再比如: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山舞银蛇,顿持蜡象….” ( 毛泽东:庆园春-雪),用白色的蛇和白色的大象来“逼着”受众产生“幻觉”和“联觉”表象,不但有行,而且有声。再比如,《风雪山神庙》中的一句 “雪下的正紧”(风雪山神庙),使雪下得有了情绪!设想一下?什么样的雪下得有可能“紧”?非大雪,暴雪莫属!

诸如此类的形象再现形式,都会调动受众的审美联决,审美幻觉和审美统觉,使受众获得较强的艺术美感。

我自己在给大学生讲述女性x染色体的灭活机制的时候,首先对女性细胞内的两条X染色体随机形成“异染色质”的大前提给了必要的说明,由于这种形成“异染色质”属于功能性的,可逆转的,所以我用了“睡美人”这样的词汇描述了需要处于“沉默”状态的一条X染色体。 因为我们是在谈女性之性染色体,而能够给人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女性之美,同时,结合到具体的x染色体依据功能表现活性,即有时需要“醒来”表现活性,有时需要依据需要部表现出活性,那么“睡美人”是一种极能诱发学生审美幻觉、审美联决和审美统觉的一种再现形式。的确“睡美人”的比喻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个“睡美人”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比较深刻的学习和记忆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兰费尔德的研究表明,联觉所能带给人们的记忆时程至少在七年的时间里基本保持不衰减。
06-04-2009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