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心中有信仰 笔下有力量--评梁军的《悉尼追梦录》
作者:张卫红  发布日期:2019-07-09 15:43:46  浏览次数:2298
分享到:

字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它可以记录历史、表达思想,也可以架起人与人之间的桥梁。
    我与梁军先生从未谋面,一本《悉尼追梦录》成为我们在异国他乡结识的机缘。
拿到这本书后,废寝忘食手不释卷,这是一幅华人在悉尼追梦的多彩长卷,真实地将海外移民的生存焦虑与幸福守望全方位立体呈现。
    《悉尼追梦录》是从生活现场抵达人性深处的跋涉,通过对笔下人物命运的展示与描摹,向社会传递出一个作家的思考与温情。阅读梁军先生的作品,感受到他在写作上保持着孤独而勤奋的姿态,自在地游走于“故乡”和“异乡”之间,彼岸生活,让视野更开阔,让生命更丰盈。站在现实主义的高度,以独到的笔触为支点,以自己侨居澳洲的见闻为经纬,勾画出生动的移民浮世绘。
    海外移民生活像一条河,跨越了山川和雾霾,进入了蓝天白云下的蔚蓝大海,这里看似宁静安逸,其实泥沙之下暗流涌动,静水深流下浑浊而鱼龙混杂。
    表面看移民生活流光溢彩,只是光鲜背后更有不为人知的辛酸,不能碰触的柔软。这本小说集中捕捉的便是这种状态,一种唯独生活在悉尼才会体会到的悬空感:一边是天空中梦想的召唤,一边是大地上生存的艰难。
    人物鲜活、故事生动是梁军先生小说的两个亮点。
    他笔下的人物鲜活得几乎让我们触手可及,无论是辛苦打拼的新移民彭刚,为面子所困的博士夫妻,还是为居家留学生苦不堪言的威廉黄;无论是为一张绿卡而失去自我的田小姐,还是貌合神离的大刘夫妇以及一意孤行的表姑刘卫东;他们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一点也不遥远。在人头攒动的CITY,在写字楼办公室的楼道里,在街角的咖啡店,在餐馆的酒桌旁,在人声嘈杂的唐人街,几乎随处可见书中人物的影子。
    留学、打工、技术移民、中介、黑帮、假结婚、护照、签证、商务考察、绿卡、国籍、选举法案等知识与素材的积累使得梁军先生游刃有余地在多种人物关系生活现场编织矛盾冲突,推进情节发展,凸显人物形象,彰显小说主旨。写出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则是对作家艺术功力的综合考量。
风光之下,浮沉尽显;繁华背后,暗殇横陈。
    梁军先生写出了沈博士一家人初来澳洲时的震撼,拿到绿卡时的喜悦,也从另一方面描述出他从国内的高校教授变成打工仔的落差,沈太太从高级法官变成了菜市场卖鱼店员的无奈。
细节之美,是好小说的标配。
    在彭刚这个人物中有大量细节刻画,服务形形色色顾客时的疲惫,遭遇同性恋骚扰的尴尬,暗恋朱蒂的酸涩。和大刘、威廉黄一起淘宝,因文物圈的水深而屡屡上当,又拉上朱蒂一起想合伙开矿,却在途中因为袋鼠而车祸受伤,发财计划再次泡汤。他们艰难地在夹缝中生存,在人海中沉浮的生活场景在梁军先生笔下细致入微环环相扣,让人身临其境。
    才貌双全的女性代表朱蒂是作者着墨较多的一个人物,她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情商极高,读研、兼职不辞辛苦。导游带团八面玲珑,尤其是以导游身份接待来自国内的某政府考察团时,落落大方巧妙周旋,既照顾了潘局长的需求,又帮助随从解围,虽然孤身在异国他乡打拼,自强自立不依附任何人。
    人物可以说是测量一个地方的“温度计”,能够准确测出当地的生活实况。小说通过大刘夫妻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展现出他们的憧憬与期望,也真切地表达出中年人的压力与躁动。
    梁军先生用每个个体鲜活的视角,全方位透视近各阶层移民百态,很好地彰显了对主题、素材、架构的把控能力。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自己含泪风雨兼程。走上移民这条路,就不愿回头。毕竟,这里是你想要的世界,和你所希望的世界。
   这些海外华人身上皆有一种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的多元文化性格。他们不是无根地在漂,而是顺势而为随风在飘,始终坚忍不拔地追寻着自己的人生目标。
    移民的意义是择良木而栖,生命的意义是努力着、挣扎着去追求幸福,在追梦的途中找回了自己,看到了自己,活出了自己……
    共同经历磨难,使得这些悉尼新移民更加团结与信任,书的最后以他们一起搭乘豪华游轮旅行为结尾,也预示着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在悉尼这座伟大而浪漫的城市里继续谱写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
    文学创作绝不是文字的游戏,我更欣赏梁军先生心中有信仰笔下有力量的表达。这是优秀海外作家传递华人群体最生动、最有活力的呼吸,更是在昭示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炬。 
    祝福和期待梁军先生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