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接到一封电邮,来自一个名叫塞北雄鹰的人,说了一些客气话之后,他说自己写了一本关于印尼的书,希望赠送一本给我。我感觉有些谔然;我既不认识这位塞北雄鹰,跟印尼也扯不上关系。如今通过网上来的信息,不免要稍加小心。我回信问他怎样知道我的情况和得到我的邮址,他回信坦然告知是从网上得知的。我知道这倒是可能的。实际上不认识的人寄书给我不是第一次了,所以我把地址告诉了他。没有多久收到一个沉重的邮件,打开来看,是一本巨型的书,:首先映入眼睑的是印尼两个大字,有小字“发现一带一路上的”。如此,这本巨著的书名就是《发现一带一路上的印尼》。
我不是企业家,与一带一路没有关系,但是我对海外华人的历史却颇感兴趣,也许因为我自己在多处海外华人的社会生活过吧。这本书对印尼华人的历史说之甚详,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根据这本书,华人来到印尼的时间早在15 世纪。他的写作态度在我这个外地人看来,相当严谨,资料来源包括早期欧洲人的记载和现存的一些古迹。应该是可信的。最早的华人可能是郑和手下的陈志龙(译音),他带领一群男女,搁浅在印尼的文登,就在那里和当地的土著通婚,开始繁衍。他们定居在一个名叫望加锡的要塞附近。这个地名“望加锡”引起我很浓厚的兴趣,因为已故的女婿很了解澳洲土著的历史,他告诉我们英国人来到澳洲以前,就有来自望加锡的印尼人,乘季候风来到澳洲采集海参,他们和澳洲土著和平相处,平等相交,并以某些工具为交易,雇佣土著为劳工。采集了海参以后,还在当地晒干或熏干,又乘风满载返回印尼,把海参卖给中国人。我们在他的带领下,还亲历了北领地一个留有印尼人和土著交往留下的遗迹。这件事只有很少数的澳洲学者提及,我曾在拙著《南溟北极》中报导了此事。漠北雄鹰的书正好印证了澳大利亚方面的说法。我还觉得,所谓来自望加锡的印尼人,很可能是早期的华裔。如果我的猜想能证实的话,华人来到澳洲的历史应该改写,至少要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华人除了在文登以外,后来在雅加达和印尼其他各处都有一席之地,并留有遗迹。渐渐他们掌握了印尼大部分经济实力。他们也不忘自己的根,在可能范围之下传承民族的文化,即使不会说华语的人,在年节和婚丧等大事上还坚守华人礼仪。本书也报导在排华政策下,有大批印尼华人移居中国内地,他们分布在边区的农场里,改革开放以后才陆续通过香港,回到印尼。也有些人在国内生了根,仍然留下或留在香港或新加坡等地的。对于这个群体,有较为详细的报导。印尼华人在政治上,与中国的两岸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饶有兴味地反映了“蓝屁股”和”红屁股”之争。作者还略述了印尼华人的现况和在各方面的成就。本书图文并茂,之所以如此厚重,除了636页的巨大篇幅以外,正因为包含了很多黑白和彩色的图片照片,有些是珍贵的历史性文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有很多中文的经典,都译成了印尼文。还有一位印尼华人作家以印尼语书写他所认识的中国文化以及华人后裔所经历身份认同的疑问与尴尬过程。
以上这些内容只是本书的很小一部分,也是我所感兴趣的部分。剩下的是有关疫情期间的互助情况,更多的是论及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中资怎样更好的适应和融入印尼环境。这些我虽然不关心,没有细读,但轻轻略过一些分段题目,得到的印象是,那是给企业的一些语重心长的提醒和忠告,关于他们怎样能更和谐地在印尼的社会生存与发展,例如如何对待本地劳工,与工会搞好关系的重要性等等,相信是作者以多年对印尼的了解,为中资企业提供的宝贵信息。
总之,我不知道塞北雄鹰是谁,他的背景是怎样的?但是仅凭他可能是自费出版了这本书,就值得我的尊敬。他一定是一个关心历史的人,希望历史的痕迹不至于被时间掩埋。在21世纪的印尼,还会有多少人在乎这些,认为值得流传下去?也许年轻一代的印尼华人对通过一带一路与中国做生意会很有兴趣,但对外人诉说印尼华人的沧桑又有多少兴趣?做这件事的必须是有心人,而且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和才能。塞北雄鹰驾驭材料和语言能力都足以完成任务。从他的中文书写,可以看出他在这方面的造诣不一般。他既然把书送了给我,大概是认为我能够看到它的价值。我希望有更多人能够有机会读到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