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林语堂故居
作者:刘放  发布日期:2009-12-27 02:00:00  浏览次数:2535
分享到:
早前认识林语堂先生,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现代文学史对林语堂先生只是一语带过,评价却是负面的。后来读到林语堂先生的随笔杂文,才知这是个充满智慧和 幽默感的伟大作家。而且,他不仅仅是作家,还是个语言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他能熟练地用英文写作。这一点,就连许多生活在海外的现代华文作家也难于做 到。他的那些英文经典著作如《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老子的智慧》等,首次将中国文化具体详尽向西方读者介绍,而许多西方人正是通 过林语堂的书,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精神,对这古老的文明肃然起敬。在这一方面,林语堂先生功不可没。
遗憾的是,待我们知道他时,他已经作古。但此次台湾之旅,一个偶然的机会,造访了林语堂先生的故居。
那是一个仲春时节。台北阳明山春色无边。我们乘巴士沿着仰德大道上阳明山公园。车行至半山,忽然看到左边林荫中,一块木牌赫然写着“林语堂故居”。不觉心中 一热,有种意外的惊喜。我对林语堂先生生平所知不多,没想到在阳明山有他的故居。由于时空交错,无缘得见其人,今日路过他的故居,岂能当面错过。于是,在 下山时,要求司机关照,务必在林语堂故居门口下车。其实林语堂故居已是个主要旅游点,有巴士上落站,十分方便。
故居座落在阳明山风景区的半山腰。 林语堂先生晚年就居住在此(1966-1976年间)。这里林木茂密,苍翠欲滴。林语堂先生故居的白色粉墙,蓝色琉璃瓦镶嵌在红花绿树间,美得如一幅水粉 画。往上眺望,阳明山顶就在眼前,在春日的阳光下青葱黛绿,如浓重的水墨。四周群山叠翠,满眼风光。遥望山下,烟霭朦胧处,是台北市的万户人家。可以想 见,入夜时山下的万家灯火与山上星月辉映的景象。林语堂先生真是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在这样一个地方建这样一间居所,真是有福。
据介绍,故居为林 语堂先生自己设计。其整体架构是中国式四合院,而又融入西班牙风格。入门是一西式拱门,内有回廊及露天中庭,配以西班牙式的螺旋状廊柱。这样的建筑,是东 西方建筑风格的典型结合,也是现代感与古典美的立体揉合。而这正是林语堂先生自身风格的写照。没有几个人能象林语堂那样在东西方文化中,在古典与现代中左 右逢源,自由自在,游刃有余。你看他身着唐装、长袍,满口老子庄子,但实则是个现代意识极强的知识分子,师古而不泥古,博古而通今。他热爱科学,发明过中 文打字机。他有强烈的民主自由思想,并一生孜孜以求。
在院子一角,有一小鱼池,以奇石所砌。池边则植有翠竹香枫,以及藤萝苍蕨。池中金鱼犹在悠然 游乐。只是不知,它们是否先生生时所饲养,又或是后人所养?但这都不重要了。历史如流水,鱼在水中游,鱼也就与历史一样永恒悠远,发人思念。想必,林语堂先生生前肯定常在此驻足观鱼,慨叹鱼之乐。读他的散文即知,无论花鸟虫鱼,都是他之所爱,而尤爱竹爱石。他对生活的热情,甚至于爱一撮泥土。你看,他是这 样写的:“我要一小块园地……,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浇花种菜,喂几只家禽,我要在清晨时,闻见雄鸡喔啼的声音。我要房宅附近有几棵参天的乔 木。”其实,这些也是我之所好。作为他的读者,我实在是与之趣味相投的。
与秀美的外表不同的是,故居内部装饰却异常的朴实。据介绍,其居室、书 房、饭厅都基本保留原状,桌椅、书架、睡床都是林语堂先生用过的原物。都是些简单而实用的家具,似无一物奢华。这也是林语堂先生性格的一面。他追求的是安 闲舒适而非浮华铺张。他推崇庄子、陶渊明,为人洒脱、淡泊,快乐而幽默。墙上挂着的,是林语堂先生那张有名的口含大烟斗的放大照片。只见他微笑着,透过眼 镜,睿智、幽默、宽厚的长者风范尽在那眼光中展现。有时,一张照片也可以浓缩一个人的精神思想性格全貌。卧室里,林语堂先生睡过的那张床静静地躺着,使人 想起他提倡的“躺在床上的艺术”,仿佛看到他卷起腿卧在床上,“……用软绵绵的大枕头垫高,使身体与床铺成三十度角,而把一手或两手放在头后。在这种姿势 下,诗人写得出不朽的诗歌,哲学家可以想出惊天动地的思想,科学家可以完成划时代的发现。”这就是林语堂,在他的人生中,生活处处都有美,起居饮食,睡眠 如厕,都可以发现美,都可以是艺术。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无所不包的艺术情趣。
林语堂先生的客厅与餐厅合而为一,墙上挂着他自己手书“有 不为斋”四字。这有不为者,正是他的处世哲学,意为不隋流俗,不附权贵。世上有些事,他是不会去做,不屑去为的。这是他的风骨,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 型性格。客厅里,当年用过的桌椅依旧。林语堂先生热情好客,“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可以想见当年这里杯觥交错、高朋满座的情景。如今,斯人已去,难 免有点凄清寂寞。
书房当然是主人生前的最爱。书房是同样简洁、朴素。除了几张沙发,一个茶几,就是书架。另外,先生的手稿、文镇和打字机也陈列在此。
书架上满满的书籍还在,惟有些陈旧了,处处似留着主人翻阅过的痕迹。与所有学者一样,林语堂先生最喜欢阅读。读他的杂文随笔即知,他读过多少中外典籍,知识 何等渊博。其中有许多书,是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与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相比,我们这一代人读的书少得可怜。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曾处于无书可 读、读书有罪的时代。)有些不同的是,他声称自己读书并非为了作学问或钻研什么大道理,而是为了生活的乐趣。但事实是,林语堂先生不仅作了许多学问,也悟 出许多大道理。除了写书,他还编字典词典,研究拼音和检字,出版了《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在故居的资料室,我们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中外文著作, 共计近百种,卷轶浩繁,洋洋大观。而最为中外读者喜爱的《生活的艺术》一书(原为英文版),共有中、日、韩、德、法、意、西班牙、葡萄牙、丹麦、挪威、瑞 典、芬兰等十二种语言的译本。一个作家,能给世人留下如此丰富的精神文化财产,就是他的最高荣誉。这也是一个作家的价值所在。文学艺术家能将他的生命转化 成精神产品,将他的思想凝固成有形的可见的东西,并流传后世,直至永永远远。这就是一个成功作家的伟大之处。而在故居的后园,有林语堂先生的墓地。他的遗 体就安葬在这里。对此,我倒是不以为然。人死后,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将化作泥土,化作灰尘,就象高官厚禄、万贯家资那样,都将化为乌有,都不再属于你。又何 必在如此雅洁安静的地方留下一个坟堆,徒增后人伤感。
林语堂先生的人生观、艺术观曾被人误解。他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比别人更多地品味享受生活和 生命。他还是个美食家。这并非是过错,而是他的独特个性。人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一个作家只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人道精神,爱他的祖国和人民,就会得到读者尊敬。实在不能要求每一个作家都成为战士。也不能要求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匕首或投枪。文学艺术是一种美,美是一种境界。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一个 建筑,一场演讲,只要能给人美感,可以引起别人的共鸣,能够让人的心灵升华扩大,这就是艺术,这也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以林语堂先生的文学成就,他必为后世所景仰。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