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在屋崙華僑會所開了個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座談會,因為是十多個廣東社團籌辦,所以使用了粵語。
一個多月前就進行了籌備,我亦有參與,會上也講了話,還客串司儀。之所以破了自己「不參與任何社團」特立獨行的戒,原因很簡單。皆因我們這個民族雖然有數千年歷史,真正的偉人其實并不多,歷代祖先自夏商周起就受帝王統治,習慣了將自己与家庭的禍福安危,交托与明君清官,養成渙散,造就奴性。間中有揭竿而起謀反者,也是打倒皇帝自已當皇帝。上下五千年惟孫中山一人「起共和而終帝制」,我因此而敬仰他!紀念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活動,是一定要參加的。
孫中山或許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仁心的醫生、熱情的革命鼓吹者,并非一個當斷則斷心狠手辣的政治家。但他面对統治四億人口的满清朝庭之強權、軍之閥圍攻、列強之威逼、維新保皇之論戰、陣營內部之叛亂、同黨戰友之分歧,在極其艱難充滿風險的環境中,越挫越奮,屢敗屢戰,不屈不撓。
他揉合歐美制度之精華與中國落後國情將兩者相結合,提出了「三民主義」學說,為實現改造封建中國的偉大目標,從國體、政經文化、軍事外交諸方面擬就革命綱領、大膽設想和長遠規劃,其思想學說已成系統。
在他与革命同仁的努力下,滿清倒臺,共和創立,僅此已足功照千秋。
孙中山是人不是神,其理論學說並非完美,其行為實踐也非無缺,他有他的局限性、缺失甚至錯誤。正如有位學人所指出的﹕以是非或成敗﹔權術或道德來論中山先生与辛亥革命,企圖通過論史而為現實政治提供合理根據,概屬體制内的犬儒乱套概念和編造杜撰晦涩新词,不值一哂。
我贊成不去過度神化中山先生,只把他當成是一位先行者,走了一條前人未走過的路,做了一件別人未做過的事!
我認為不能忘記中山先生奮鬥的那個年代,恰是中華民族屈辱落後的黑暗年代,忘記与否定孫中山,那個時代豈有光明可言。
至於一百年來這幾代的中國人,到底對自己的民族、國家和人民都做了些什麼,那就要我們每一個人先別忙於指責抨擊孫中山,都來捫心自問是否無愧於天地良心?!
老蛙的外祖父孫海霞當年經黃興介紹投身革命,參加武昌起義,負責電訊調動革命軍,作為他的後人,我就覺得自己為國家与民族做得實在太少太少,可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走向共和一百年了,每個中國人都應該重溫這段曲折而悲壯的歷史,仰慕先行者孫中山,完成他未竟的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