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网络时代的堂吉诃德
作者:陈大宁  发布日期:2012-01-15 02:00:00  浏览次数:1884
分享到:
       中国人非常熟悉阿Q,他是鲁迅笔下创作的一个文学形象,通过这个形象,鲁迅深刻揭露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国民性。 他描写得如此生动,刻画得如此深刻,阿Q的形象成了中国人中的一个家喻户晓的典型人物形象。
       另外一个同样著名的文学人物形象,可能就是堂吉诃德了。他是西班牙人塞万提斯笔下创造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对他是非常熟悉的。一说到堂吉诃德,我们马上会有这么一副图画浮现在心头:乡村野外、夕阳斜下,一个又高又瘦的老头,身穿盔甲,手持盾牌,横着长矛,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踽踽独行;他后边的不远处,是一个矮矮胖胖的中年汉子,骑着一头驴子,上面驮着褡裢袋,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这是著名的侍从桑乔。
       与出身贫寒、胆小猥琐的阿Q不同,堂吉诃德可是一个知书识礼的绅士,他满怀理想与抱负,是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一身正气、大义凛然的好汉。从他口中说出的许多名言隽语直到今天还仍是颠扑不灭的真理。比如他这样说到:“道德之路是狭窄的,而罪恶之路宽而易行,但它们的结局大不相同:后一条路的确宽阔,一直是下坡路,终点等着的永远是死亡和鄙薄;而前一条路通向光荣和生存,不是那种很快结束的生命,而是永生。”在《堂吉诃德》的第十一章,堂吉诃德发表了一通长篇大论,宣示了他的正义感: “啊,我们古人所说的黄金时代,真是个幸福的时代。这不是因为黑铁时代有人们崇拜的黄金,而是因为在那个幸运的时代人们不懂得去区分‘你的’和‘我的’这两个不幸的词儿。在那个神圣的时代,一切东西都是共同拥有。……那时的世界,和平友好,到处充满着爱心和友谊,不会有放肆的犁头恶狠狠地撬进大地妈妈虔诚的胸膛。不用强迫,她那丰厚宽阔的胸膛处处都会奉献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去满足她那些俭朴的儿女们的需要。……那时,情人们用心灵深处真挚的语言表达他们火样的热情,人们的语言是那么质朴,那么纯真,没有花言巧语,不用拐弯抹角。欺诈、虚伪和恶意还没有悄然侵入,也没有装扮成真理与坦率而强加于人类身上。那时,公正随处皆是,一切都那么平等、不偏不倚,不像现在那样受到扭曲。那时,法官不必挖空心思去制定法律,因为既没有案件,也没有当事人要他裁判。是啊,端庄的少女可以独自一人满处跑,不用担心会遭受轻薄或强暴。可是,在这个堕落的时代,欺诈和不幸充斥,贞操失去了安全感,自尊无法得到保证,而淫乱的渴望漫进了人们的心灵,监视得再严密,逃避得再隐秘,也无法不受它的腐化。就这样,原始的天真无邪消失了,人们日益感到苦恼沉闷。要与暴力的洪流抗衡,这就是当今的当务之急。”
        这是一场多么慷慨激昂的演说啊,每次我读到这里都会被它感动一次。它不就是我们的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所说的那样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堂吉诃德就是在这种崇高理想的驱使下,决意“走遍天下,探奇冒险,扶正压邪,拯救无辜,为人除害”、“制止暴力,反对压迫,救助一切苦难的人们。”他的选择就是走上骑士的征程去匡扶正义,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与“职责”,一如骑士小说所描写的那样。读到这里,连我们自己也热血沸腾,跃跃欲试,要成为一名像他那样的斗士,走上匡扶正义的道路。堂吉诃德倒也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誓言,面对困境他义无反顾,面对危险他无所畏惧,他那著名的与比斯开人的战斗和挑战狮子的行动堪称典范。 然而,堂吉诃德故事的发展并未一如想象的那样顺理成章功成名就 ,他所有誓言的正义举动,结果都是一个又一个荒谬的笑话:他把风车当作巨人向它发起了攻击,结果仅需一个回合,他就被风车打倒在地上;他把羊群当作对垒的大军,冲入其中左冲右突,结果被牧羊人打倒在地上;他把一群罪犯当作受压迫的良民百姓,把他们解救了出来却遭到他们的打击戏弄甚至遭受偷窃……。
        正如书中所说,“堂吉诃德是理智和疯狂混合得天衣无缝的产物”,这种反差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作者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切切实实的答案:堂吉诃德的思想生活在由骑士小说营造的虚幻环境中。他的最大喜爱就是阅读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在他的庞大的藏书之中,除了骑士小说之外别无他物,并由此深深地沉迷于其中,以至于把小说中的故事情结当作实实在在地存在并且发生过的历史事实,进而以小说的情节代替现实生活的逻辑来解释自己遇到的一切问题,最终以骑士小说的故事情节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一句话,只要符合骑士小说逻辑的,就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同时也是指导思考与推理的逻辑。就是在这样的逻辑指导之下,他把风车当作巨人、将小客栈当作城堡、将妓女看作淑女,将自己的失败看作是魔法师的作对……;他为自己无中生有地杜撰出来一个梦中情人:无可媲美的杜尔内西娅·台·托波索小姐,然后便百分之百地视为真实。在他探奇冒险的经历中,他曾经命令那些被他“救”出来的囚徒们赶往托波索,向那位并不存在的托波索小姐报告他的丰功伟绩、献出他的问候与致敬;他还向那位并不存在的托波索小姐写信诉说仰慕的感情;他更要求侍从桑乔向那位并不存在的小姐报告他因为沉浸在对她的“爱”中不能自拔而作出了种种惊人举动……如此等等荒谬绝伦。归根结底,堂吉诃德过分膨胀的自信再加上错误的逻辑将他的崇高正义感转化为具有破坏力的荒谬与狂妄。 纵观中国历史,把小说的故事当作真实,倒也不是稀奇少见。比如说,秦始皇是个暴君,因为他逼迫孟姜女的丈夫修长城而使他惨死;刘邦是个大流氓,因为他往士人书生的帽子里撒尿;……等等,中国历史的的面貌都是通过戏剧、说书等一类的文艺方式转化为我们头脑中的认识。到了现代甚至还有为小说人物潘金莲是否应被视为追求妇女解放的先驱而打起的笔仗——潘金莲仿佛变成一个曾经活生生地生活在世上的真实人物。近代曾经流行武侠小说,便有人循小说故事的线索而上山寻师学艺,其结果是如何的不可收拾当然是可想而知了。
        有些人读了几篇游历者描写西方人(如美国人)生活的文章,便到处说人家美国怎样怎样的。当然这些故事都是无足轻重的,最多荒谬到了足以使人对其加以嘲笑的地步,离堂吉诃德还是很远的。然而塞万提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通过《堂吉诃德》准确地预见了他身后一百多年后的世界真的涌现了大量的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因为这个世界教育普及了,而且又发明了神奇的互联网。 教育的普及使得许多人都“知书识礼”、“懂道得理”,因而自觉是道德崇高的斗士,——至少他们自己非常自信,就像堂吉诃德那样;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他们什么都知道,也是他们出重拳“匡扶正义”的最好战场。可惜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若循错误的逻辑行事就会犯如同堂吉诃德一样荒谬的错误,社会将要为此付出代价。
        阅读当然是获得知识的非常好的方法,正如俗话说的那样,“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那是因为知识与信息的传播通过文字是非常快速的。但正如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连地位崇高的《尚书》况且不能全信,又何论其它的书呢。这说明,书是有局限性的,单一地读某种书更会导致人的认识像堂吉诃德那样走上歧途陷入误区,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另外这么一句俗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现代互联网的发明把大量信息堆在了本来无法亲身体验的受众面前,却也大大助长了一些人只读单方面的书的倾向,这是因为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太大了,人不经过筛选不可能容纳得下其内容。如何筛选呢?这就应了那句讽刺的话,“检验真理的标准,不在于实践,而在于你信不信。”人们倾向于选用那些他们愿意相信的内容而屏蔽那些有益但不合口味的内容。最近韩国的有识之士在反思演艺明星崔真实受网络谣言迫害而自杀事件时,提到了网络信息消费的“同质化”问题。这种“同质化”,是指上网的人根据个人喜好的相同而聚集,并享用同样的信息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同质化的结构中,根据个人喜好不受欢迎的内容是受到排斥的,而那些受欢迎而被广泛传播的信息是无需经受验证与质疑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更进一步丧失了独立的思维能力而强化了一厢情愿和偏听偏信的恶性循环。 最近在中国内地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孔庆东粗言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北大教授孔庆东在自己的微博中透露了一件事情,他曾用三句粗言“他妈的”来迎接一名想采访他的媒体记者。他的这个诚实的坦白引来了轩然大波,北大学生和网络名人纷纷起来对他进行讨伐,并要求学校把他解聘,理由是他使用粗言的举动,表明他是个流氓。我们当然反对任何人使用粗言,但是现实社会的情况是复杂的,如果说讲粗言的就一定是流氓,这种逻辑显然只有在小说中才会存在。如果北大学子和那些网络名人真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话,在斥责流氓之前不妨问一下自己这些问题:自己就从来没讲过粗言吗?孔庆东为什么用粗言的前因后果就不需要考虑吗?《南方都市报》曾经用“TMD”骂铁道部,那它是流氓报纸吗?……疑问实在是太多了,答案也会很有趣。
        崔真实也好,孔庆东也好,都只是每天发生在网络上千千万万个事件中的单个事件。要是说有谁因此受到伤害,那也只是一些个别的人。然而在网络上,勇敢的斗士千千万万,他们最终会不假思索地把攻击的矛头指向社会。在中国前进发展的进程中,总有一些精英和斗士沉迷于一本叫“普世价值”的书,还非要让中国照葫芦画瓢不可。孰不知,这个普世价值却是一部要把世界文化多样性扼杀的脚本。我们已经看到,美洲的印第安文化就这样被摧毁了,印加帝国的遗留就这样荡然无存了,澳洲的土著文化就这样销声匿迹了,而世界各地各种文化也正在承受着同样的冲击。
        我常常想,幸好堂吉诃德攻击风车巨人时只是他自己一个人,要是当时有十个堂吉诃德,说不定被打坏的不是堂吉诃德而是风车巨人了。其实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这么想,要是荒唐的堂吉诃德进攻的不是风车巨人,而是一个社会方面的问题,那么在众多堂吉诃德的攻击下,遭受无妄之灾而分崩离析的就不再是风车这么一个无足轻重的东西而可能是一个足以导致大厦倾复的社会支柱,其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我真希望那些沉迷于一两本书的朋友,暂且抛开自己手头上什么时髦的追求,先读一读这本不朽的《堂吉诃德》,然后像不朽的堂吉诃德先生那样,最终从自己沉迷的梦中清醒过来。学问再高,正义再强,也不能保证一个人就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生活的逻辑必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



评论专区

读者2014-11-20发表
面对一本书,要有不同的读法还真不太容易,尤其是要有经得起时间捶打的看法就更不容易了。上面这篇文章的作者读堂吉诃德的故事,好像还是多次读, 每次都会有相同的感受供他激动一次。其实,在读过多次以后, 选一次,只要有一次,真能带着认同牧羊人的切身感受去读那演讲,去读那故事,那时髦的言辞还能供自己激动一次吗?我不会常常如此想,但我如此想了一次, 就怀疑了。由此而及儒家经典,再及而带出她的不迷普世价值却尚能暴些粗口而兜里真揣有斯文只是暂时不用的孔庆东,道理都相差不多。 然而,上面的作者说:“中国历史的面貌都是通过戏剧、说书等一类的文艺方式转化为我们头脑中的认识。”若不用多看了特地为“我们”而写的书的“我们”的口吻,也就是选一个不同的读的角度去说,。这句话很可以有惊无险地说成:“中国历史的的面貌都是通过戏剧、说书等一类的文艺方式转化为子民头脑中的认识”, 我不问别人,我是要赞同的。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
读者2014-11-20发表
面对一本书,要有不同的读法还真不太容易,尤其是要有经得起时间捶打的看法就更不容易了。上面这篇文章的作者读堂吉诃德的故事,好像还是多次读, 每次都会有相同的感受供他激动一次。其实,在读过多次以后, 选一次,只要有一次,真能带着认同牧羊人的切身感受去读那演讲,去读那故事,那时髦的言辞还能供自己激动一次吗?我不会常常如此想,但我如此想了一次, 就怀疑了。由此而及儒家经典,再及而带出她的不迷普世价值却尚能暴些粗口而兜里真揣有斯文只是暂时不用的孔庆东,道理都相差不多。 然而,上面的作者说:“中国历史的面貌都是通过戏剧、说书等一类的文艺方式转化为我们头脑中的认识。”若不用多看了特地为“我们”而写的书的“我们”的口吻,也就是选一个不同的读的角度去说,。这句话很可以有惊无险地说成:“中国历史的的面貌都是通过戏剧、说书等一类的文艺方式转化为子民头脑中的认识”, 我不问别人,我是要赞同的。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
过路人2014-11-20发表
不知作者如此敌视普世价值的原因何在?澳大利亚是承认普世价值的,你对这儿的价值观不认同,来这儿干嘛呢?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