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届满卸任的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先生,不久前公开地向新闻界表示要回台湾宜兰老家祭祀和探亲。台湾当局以林毅夫当年叛逃有罪为由拒绝其入境,那位“法务部长”还说“让他回台我就下台”的话,以示坚决。现在两岸都和平发展了,为什么还如此不近人情呢?人们可以体谅台湾当局的尴尬境遇,但台湾当局也可以对所谓的“叛逃”问题进行一些新的思维和改革。
林毅夫年轻时血气方刚、才华横溢,1975年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台湾陆军步兵科,并留校担任学生连连长,1976年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并获硕士学位,后又返回部队任金门陆军上尉连长。1979年美国与大陆建交并与台湾断交,大陆全国人大会又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形势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林毅夫寝食不安,思考着中国、台湾和自己的未来,觉得浅浅的海峡阻碍他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决定投奔大陆,参加到伟大的改革开放中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他冒着生命的危险泅渡波涛汹涌的大海,靠着惊人的胆略和游泳健将的本领,终于来到了大陆。当时大陆的对台方针已开始由原先的“解放台湾”改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对林毅夫的投奔并无统战渲染,故林毅夫的神秘失踪在台湾如“泥牛入海无消息”,直至两年后台湾情报部门才证实他“已叛逃匪区”。
林毅夫受到了大陆当局的热情欢迎和接待,但他很冷静,没有发表任何刺激台湾当局的诸如“起义感言”之类的东西。他急于求学,想要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起初“中国人民大学”因思想不够解放,认为他“来历不明”而拒之门外(顺便补充一句:人家来历明不明是凭你有没有慧眼),而后北京大学慧眼识英才,给了他攻读经济学的好机会。1982年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来华讲学,林毅夫充当其英文翻译,获得赏识,便有了赴美深造、师从大师的绝佳机会,一路顺风顺水,学有成果。他谢绝了美国研究机构的挽留,决意回到了改革如火如荼的祖国。1987年至2008他任要职于国务院经济决策部门和北大经济研究机构,成为朱榕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所倚重的智囊团成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中为国家出谋献策,使党中央和国务院能够运筹帷幄、应对如流,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地发展。2008年林毅夫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资深副行长,名满天下。他著述颇丰,获奖无数,尤其是2005年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一些经济学家预言他会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位中国人。然而,1996年、2006年他母亲、父亲相继去世,而人为的隔阂使他不能回台湾奔丧尽孝,今天还是不能回归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情何以堪!
林毅夫在台湾曾经接受过多年的反共教育,他后来看破了这种教育,这可能是他叛逃的一个主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应是他在台湾受到了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成为一名具有“大中国”理念的君子,君子终归是君子,金子不论放到哪里都会发光。日本占领和统治台湾长达五十年之久,台湾人受到日本皇民文化的影响极深。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林毅夫具有如此之深厚的爱国情怀是很不容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林毅夫的成就与台湾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分不开的,台湾当局不应该为林毅夫的“衣锦还乡”而感到尴尬和难堪。
反观大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传统文化教育上是有许多缺陷的,邓小平甚至认为“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精神上具有正气和大气的君子是靠传统文化教育出来的,而那些邪气和小气的小人却是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造成的。将台湾的叛逃者林毅夫与大陆那些“有成就”的叛逆者相比,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那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籍中国人在领奖时对自己的祖国没有半点感恩,反而大骂一通,令全球华人脸上无光;那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中国人所凭的本事竟然是“香港殖民地应该三百年”的卖国理论。小人终归是小人,即便获得金奖银奖也还是小人。这类小人还有很多,因为教育就像一部机器,教育一出错,小人就会像一筐筐的马铃薯那样滚滚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