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0日上午,我终于实现了多年的一个心愿,那就是我在宜宾学院邓存西处长和唐君毅研究所杨永明所长及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任蒋德均等研究员的陪同下,詹仰了当代思想家、哲学家、学问家及儒学宗师---唐君毅先生的生前事迹。如今的君毅先生人虽西去,但他的思想和精神正激荡着我们海内外千千万万华夏子孙。
唐君毅(1909~1978)是不是客家人?据介绍:这是近年他们从事川南客家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2001年3月在成都市龙泉召开第七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时,香港崇正总会理事长黄石华教授、国际客家学会(香港)会长郑赤琰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刘义章教授等已作了肯定,唐君毅先生不仅是客家人,而且还是中华客家人的杰出代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研究员多次要求他们重点研究,尽快为四川客家研究增加新的人物资料,同时也为四川唐君毅研究丰富新的客家学内容。
唐君毅,1901年1月17日(农历戊申年腊月二十六)生于四川省宜宾县普安乡周坝村水槽头,是享誉海内外的哲学家、当代新儒学的宗师。1932年中央大学(南京)哲学系毕业,历任华西大学(成都)、中央大学、江南大学(无锡)教授兼教务长;1949年起旅居香港,先后任华侨大学(广州)、新亚书院(香港)教授、中文大学(香港)讲座教授及新亚研究所(香港)所长、台湾大学(台北)客座教授。1978年2月2日病逝于香港九龙,葬于台北观音山淡水河畔之朝阳公墓
唐君毅家族何时入川,目前有“六世祖”和“七世祖”两种说法。
“六世祖”一说首见1978年2月唐君毅治丧委员会发布的《唐君毅先生事略》,其文说“其先世籍广东五华,六世祖移川,以糖工起家置田产,遂为四川宜宾县人”(1990年台北《唐君毅全集》第30卷第5页),此后海内外介绍唐君毅教授家世、生平的均采用此说,如台湾蔡仁厚教授的“唐君毅先生的生平与学术”(1979年台北《唐君毅先生纪念集》)、香港唐端正教授的《唐君毅先生传略》(1988年《晋阳学刊》第4期)、四川(成都)蒋松先生的“一代哲学宗师唐君毅”(1995年《中华文化论坛》第4期)等;而“七世祖”一说见于唐君毅先生1952年1月在香港《华侨日报》的《人生》半月刊发表的《怀乡记》一文,文章说“大概是我的七世祖,才由广东五华到四川”。四川(宜宾)骆为荣先生在2002年《唐君毅故园文化》(创刊号)发表了“唐君毅家族何世入川辨识”,我又在1993年的群言出版社《唐君毅集》第53页“我的家乡”中都查有这样记载:我的祖籍是广东客家,我的家乡是四川宜宾,但我半生都不在四川。在四川时,亦从小就住在成都,真在我乡住的时间,合起来不过三四年。我只能回想一些杂事。大概是我的七世祖,才由广东五华到四川。据说他到四川后,已成了孤儿。十五六岁,便为制糖店佣工,因得主人信赖 ,借与本钱,后便独立制糖,生意极好,糖由宜宾一直运出三峡。后来糖船翻了;乃在金沙江畔,购地业农。勤俭积蓄,在我四世祖,便有五六百亩田。我祖父一代才开始读书。我父亲十七岁,便入学。民国以来,我家的佃户的儿子,亦确确实实有两个读完了高中,其他亦在读书”。这更加肯定了唐君毅先生自述的“七世祖”一说。
据唐君毅堂弟唐一定先生(宜宾市一中中教历史高级教师)保存的咸丰年间《唐氏谱系》来看,唐君毅家族尊元朝唐友胜为一世祖,康熙甲子年(1684)正月初八时,十五世祖唐宗禧携子唐文凤由广东嘉应州长乐县(今广东梅州市五华县)入川,后置田产于叙州府宜宾县柏树溪金沙江对面的普安乡周坝村,遂为四川宜宾人。唐君毅先生即为唐友胜的二十二世孙、入川始祖唐宗禧的七世孙。
唐君毅先生毕生从事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足迹遍及日本、菲律宾、韩国、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参加过12个国际性的会议,发表了《道德自我之建立》(1944年出版)等300多篇论文、《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1977年出版)等20多部专著,传世著述年均不低于20万字;唐君毅去世后,台北台湾学生书局陆续出版了由香港著名学者霍韬晦教授主编的《唐君毅全集》,该书总计30卷:甲编3卷--人生体验;乙编7卷--文化理想;丙编9卷--哲学研究;丁编5卷--思想体系;戊编4卷--书简·日记;附编2卷—年谱·纪念集。《道德自我之建立》、《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等论著是唐氏哲学、新儒学思想的代表,前者在20世纪40年代曾获中国教育部学术奖,后者被西方学者公认可与柏拉图(《理想国》)、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著作媲美,称誉他是中国自朱熹、王阳明之后的杰出哲学家。1988年12月、1995年8月香港法住文化学院在香港、四川召开了两届唐君毅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2000年6月在今宜宾学院建立了唐君毅研究所,2001年12月又在宜宾县成立了四川省宜宾唐君毅学术思想研究会,会刊《唐君毅故园文化》也于2002年9月正式创刊。
唐君毅之所以有如此之成就,这与他作为一名客家人所受的文化熏陶有关。客家,即“相传西晋末年永嘉年间,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以粤东梅县、兴宁、大埔、五华、惠阳等地最为集中,尚有部分分布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部分地区和侨居海外南洋一带。”(《汉语大词典》第三卷第1447页)。唐君毅作为客家人,继承了客家精神(史学界小结为:爱国爱民,反压迫反侵略:勤劳刻苦,努力开拓;勇敢无畏,富革命精神:挚诚团结,敬祖睦宗;不亢不卑,平等待人)。
唐君毅先祖唐宗禧随“湖广填四川”从广东长乐到四川宜宾,初为人佣工,后业农并置田产,但作为汉族中客家人民系,迁居宜宾的唐姓却一直保持着客家人尊崇文化之风。在1993年的群言出版社《唐君毅集》第53页“我的家乡”中查有这样记载:“成都是一有长远文化历史的城市,有不少的古迹。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我数岁时的事许多都忘记了。但是我总记得当时父母带我游草堂寺、武侯祠、青羊宫的情形。无是在诸葛武侯、杜工部、黄山谷、陆放翁,及老子的像前,我父亲总要我行礼。记得,一次在青羊宫八卦亭前,对穿黄袍的老子行礼。此事至今犹依依如在目前。我常想我到今日还能对中国古人,有一厚道的心情,去加以尊敬,亦许都由于在幼小时期,我父亲对我这种教育”。论自唐君毅的曾祖父唐东山起,唐家遂成尊儒读书的书香人家。唐君毅的祖父唐树寅也曾就私塾读书,惜英年早逝。父唐迪风(又名铁风、倜风)18岁应试为清末科秀才,后就学于成都叙属联中及法政专门学校,后任教于成都师大、华西大学和四川大学,曾受聘《国民公报》主笔,创办敬业学院。上述三代的直接熏陶,无疑为唐君毅的哲学、儒学之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这一点,唐先生在《怀乡记》曾自云:“我对中国乡土与固有人文风教的怀念,此实是推动我之谈一切世界文化问题之根本动力所在”;在《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又说:“我初感哲学问题,亦初非由读书而得。唯忆十二三岁时,吾父即常谓吾有哲学思想。”
当代新儒家的思想自决不是全无渗漏。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已经有了许多建树,值得我们好好反省咀嚼,但它要发展成时代的主流,还有待时日。传统与现代究竟要怎样结合?有许多是不容我们轻易放过。但有信心,就有前途。君毅先生学问渊博,治学不限一家之说,对我国和西方的哲学思想无不尽心研究。且深信唯有凭藉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才足以去除近代中西教育所产生的流弊。
2012年07月23日完稿于广东东莞
唐君毅(1909~1978)是不是客家人?据介绍:这是近年他们从事川南客家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2001年3月在成都市龙泉召开第七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时,香港崇正总会理事长黄石华教授、国际客家学会(香港)会长郑赤琰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刘义章教授等已作了肯定,唐君毅先生不仅是客家人,而且还是中华客家人的杰出代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研究员多次要求他们重点研究,尽快为四川客家研究增加新的人物资料,同时也为四川唐君毅研究丰富新的客家学内容。
唐君毅,1901年1月17日(农历戊申年腊月二十六)生于四川省宜宾县普安乡周坝村水槽头,是享誉海内外的哲学家、当代新儒学的宗师。1932年中央大学(南京)哲学系毕业,历任华西大学(成都)、中央大学、江南大学(无锡)教授兼教务长;1949年起旅居香港,先后任华侨大学(广州)、新亚书院(香港)教授、中文大学(香港)讲座教授及新亚研究所(香港)所长、台湾大学(台北)客座教授。1978年2月2日病逝于香港九龙,葬于台北观音山淡水河畔之朝阳公墓
唐君毅家族何时入川,目前有“六世祖”和“七世祖”两种说法。
“六世祖”一说首见1978年2月唐君毅治丧委员会发布的《唐君毅先生事略》,其文说“其先世籍广东五华,六世祖移川,以糖工起家置田产,遂为四川宜宾县人”(1990年台北《唐君毅全集》第30卷第5页),此后海内外介绍唐君毅教授家世、生平的均采用此说,如台湾蔡仁厚教授的“唐君毅先生的生平与学术”(1979年台北《唐君毅先生纪念集》)、香港唐端正教授的《唐君毅先生传略》(1988年《晋阳学刊》第4期)、四川(成都)蒋松先生的“一代哲学宗师唐君毅”(1995年《中华文化论坛》第4期)等;而“七世祖”一说见于唐君毅先生1952年1月在香港《华侨日报》的《人生》半月刊发表的《怀乡记》一文,文章说“大概是我的七世祖,才由广东五华到四川”。四川(宜宾)骆为荣先生在2002年《唐君毅故园文化》(创刊号)发表了“唐君毅家族何世入川辨识”,我又在1993年的群言出版社《唐君毅集》第53页“我的家乡”中都查有这样记载:我的祖籍是广东客家,我的家乡是四川宜宾,但我半生都不在四川。在四川时,亦从小就住在成都,真在我乡住的时间,合起来不过三四年。我只能回想一些杂事。大概是我的七世祖,才由广东五华到四川。据说他到四川后,已成了孤儿。十五六岁,便为制糖店佣工,因得主人信赖 ,借与本钱,后便独立制糖,生意极好,糖由宜宾一直运出三峡。后来糖船翻了;乃在金沙江畔,购地业农。勤俭积蓄,在我四世祖,便有五六百亩田。我祖父一代才开始读书。我父亲十七岁,便入学。民国以来,我家的佃户的儿子,亦确确实实有两个读完了高中,其他亦在读书”。这更加肯定了唐君毅先生自述的“七世祖”一说。
据唐君毅堂弟唐一定先生(宜宾市一中中教历史高级教师)保存的咸丰年间《唐氏谱系》来看,唐君毅家族尊元朝唐友胜为一世祖,康熙甲子年(1684)正月初八时,十五世祖唐宗禧携子唐文凤由广东嘉应州长乐县(今广东梅州市五华县)入川,后置田产于叙州府宜宾县柏树溪金沙江对面的普安乡周坝村,遂为四川宜宾人。唐君毅先生即为唐友胜的二十二世孙、入川始祖唐宗禧的七世孙。
唐君毅先生毕生从事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足迹遍及日本、菲律宾、韩国、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参加过12个国际性的会议,发表了《道德自我之建立》(1944年出版)等300多篇论文、《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1977年出版)等20多部专著,传世著述年均不低于20万字;唐君毅去世后,台北台湾学生书局陆续出版了由香港著名学者霍韬晦教授主编的《唐君毅全集》,该书总计30卷:甲编3卷--人生体验;乙编7卷--文化理想;丙编9卷--哲学研究;丁编5卷--思想体系;戊编4卷--书简·日记;附编2卷—年谱·纪念集。《道德自我之建立》、《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等论著是唐氏哲学、新儒学思想的代表,前者在20世纪40年代曾获中国教育部学术奖,后者被西方学者公认可与柏拉图(《理想国》)、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著作媲美,称誉他是中国自朱熹、王阳明之后的杰出哲学家。1988年12月、1995年8月香港法住文化学院在香港、四川召开了两届唐君毅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2000年6月在今宜宾学院建立了唐君毅研究所,2001年12月又在宜宾县成立了四川省宜宾唐君毅学术思想研究会,会刊《唐君毅故园文化》也于2002年9月正式创刊。
唐君毅之所以有如此之成就,这与他作为一名客家人所受的文化熏陶有关。客家,即“相传西晋末年永嘉年间,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以粤东梅县、兴宁、大埔、五华、惠阳等地最为集中,尚有部分分布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部分地区和侨居海外南洋一带。”(《汉语大词典》第三卷第1447页)。唐君毅作为客家人,继承了客家精神(史学界小结为:爱国爱民,反压迫反侵略:勤劳刻苦,努力开拓;勇敢无畏,富革命精神:挚诚团结,敬祖睦宗;不亢不卑,平等待人)。
唐君毅先祖唐宗禧随“湖广填四川”从广东长乐到四川宜宾,初为人佣工,后业农并置田产,但作为汉族中客家人民系,迁居宜宾的唐姓却一直保持着客家人尊崇文化之风。在1993年的群言出版社《唐君毅集》第53页“我的家乡”中查有这样记载:“成都是一有长远文化历史的城市,有不少的古迹。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我数岁时的事许多都忘记了。但是我总记得当时父母带我游草堂寺、武侯祠、青羊宫的情形。无是在诸葛武侯、杜工部、黄山谷、陆放翁,及老子的像前,我父亲总要我行礼。记得,一次在青羊宫八卦亭前,对穿黄袍的老子行礼。此事至今犹依依如在目前。我常想我到今日还能对中国古人,有一厚道的心情,去加以尊敬,亦许都由于在幼小时期,我父亲对我这种教育”。论自唐君毅的曾祖父唐东山起,唐家遂成尊儒读书的书香人家。唐君毅的祖父唐树寅也曾就私塾读书,惜英年早逝。父唐迪风(又名铁风、倜风)18岁应试为清末科秀才,后就学于成都叙属联中及法政专门学校,后任教于成都师大、华西大学和四川大学,曾受聘《国民公报》主笔,创办敬业学院。上述三代的直接熏陶,无疑为唐君毅的哲学、儒学之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这一点,唐先生在《怀乡记》曾自云:“我对中国乡土与固有人文风教的怀念,此实是推动我之谈一切世界文化问题之根本动力所在”;在《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又说:“我初感哲学问题,亦初非由读书而得。唯忆十二三岁时,吾父即常谓吾有哲学思想。”
当代新儒家的思想自决不是全无渗漏。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已经有了许多建树,值得我们好好反省咀嚼,但它要发展成时代的主流,还有待时日。传统与现代究竟要怎样结合?有许多是不容我们轻易放过。但有信心,就有前途。君毅先生学问渊博,治学不限一家之说,对我国和西方的哲学思想无不尽心研究。且深信唯有凭藉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才足以去除近代中西教育所产生的流弊。
2012年07月23日完稿于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