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有着太多的浮尘和暗影、太多的蛊惑和无奈,跌跌撞撞的时间、磕磕绊绊的世事总是如影随形,有意无意地左右或修改着我们生命的状态和质量,“受动”事实上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实,在我们慌乱的取舍间主导地决定着我们那些未及定位的心智及念想。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尤其需要弥足珍贵的宁静,需要在宁静中充分地接受大自然之风的过滤和梳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比较真切地发现生命本真的动静,进而在喧嚣闹热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和精神取向。
南京女作家郑敏的散文《今夜,我站在风中》给人的就是这么一种丰富的审美提示和深邃的哲学思考。该文作为中国散文学会向全国散文爱好者特别推荐的作品,被收录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版《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一百篇》一书中。和时下许多作品简单的写实、盲目的追风倾向不同,该文在看似无意敷设的“秋夜独上高楼”这一特定情境中,通过全面“内视”式的心灵窥望和叩问,为阅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幽的灵魂视窗,表露出生命在世俗尘嚣中对美好精神家园的执著皈依意识。
“风,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吹来,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人也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人的一生最终是要与风为伍的,人有限的生命最终是要融于宇宙无限的生命的。”作者把无形的风当作一种介质,让它在入静的夜晚以纯粹自然的方式作一次超越红尘的灵魂荡涤——荡去心中的蒙垢,荡去功利的迷乱,还万事以清明,还生命以大美。
这是一个严肃的挑战过程,也是一个超凡的升华过程,作者在这里寻求的,有个人灵魂上的赎救,更有对人类高质量生命状态的体认和诉求。在这么一种审美指向中,人生面临的许多伤害、算计、烦恼等等全被大而化之,生活中“因为怕当弱者而失去了好心情和好身体”、“因为想在世俗世界中做一个强者而搭进时间和生命”等一系列问题全在一种居高的生命精神观照下显出其低下;而与之相对应,一种精神的、宗教的感悟则氤氲生成,风,作为形而上的美学元素,此时已脱离它物质的归属限定,变为有声、有韵的音乐,净化着世间一切需要净化的东西。“一段神秘的音符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奏响,在灵魂深处深深荡漾。”世界在这种幻化的通灵意境中,复归它本真的美丽——它是人性的,也是神性的;是艺术的,也是哲学的……
可能是由于对现实生活特别敏感,并且特别勤于思索的缘故,郑敏的散文主要以“向内”见长,它淡于客观描述,重于主观开掘,这就使得她的作品在高度个性化的情感氛围中,比一般散文作家透现出更深的哲学意味和更浓的宗教情怀,体现出非同一般的精神乃至美学含量,故而其已引起散文界的广泛关注。她的散文集《迎着命中的狂风》曾获得南京“金陵文学奖”;《适度贫穷》一组7篇散文也在“清枫杯全国散文大赛”中力拔头筹,摘取了一等奖的桂冠;这篇《今夜,我站在风中》则和贾平凹、韩少功、毕淑敏、铁凝等当代大家的作品一道被重点推荐。
读这篇散文作品,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创作者积极“向内”的艺术追求,那是一片敞开的主观星空,是一份超然于世俗物欲之上的宁静,在这种宁静当中,生命因它的真实、它的纯净而显得高贵和独特。“一个人内心有光,生命才会有取之不竭的生命之源。”——她作品中的这句话,作为极灵动的精神解码,值得我们长久品味。
【链接】郑敏,女,原南京日报编辑记者,江苏省作协会员。自1989年起,在《文学自由谈》、《散文选刊》、《散文百家》、《雨花》、《青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新华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400余篇。散文曾获全国“清风杯”散文大奖一等奖。“漂母杯”全球华语散文大奖二等奖。散文集《迎着命中的狂风》和散文《今夜,我站在风中》分别获第五届、第六届金陵文学奖。数篇散文被中国散文学会编入《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一百篇》,并有杂文入选《江苏杂文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