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闭着眼睛您跟着感觉走吧!
作者:安红  发布日期:2011-09-04 02:00:00  浏览次数:3053
分享到:
——回复林别卓《看他把作协带到哪里去》

     卓然是在《大洋时报》上看到林别卓先生的这一篇奇文的,读毕文章,就是想哈哈大笑。
    想一想林先生曾经无影脚一般想去勾毛泽东的魂,结果勾出个说嘴打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飞毛腿一般想把张劲帆从讨论会上踹倒,结果踹出个劝其三缄其口的少言令;探底拳一般想挽“抗美援朝”的狂澜于即倒,结果——请大家参看田沈生先生的文章《生命的反思》——读张劲帆的《热土》有感,了解一下到底是谁发动了那一场战争。因此上遛遛达达四处闲逛的我,碰巧又遇到了林先生,所以也想在这里说几句,以正视听。 
     田地先生是去年年底当选的新洲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把作协每月一期的会刊直接搬到了澳华文学网上,一个传统纸媒和新贵网媒同行并进的时代,田地先生所做之事表现出的是,他所代表的新州作协是多么的与时俱进!新官上任的第二把火是组织去BROKEN BAY的采风活动,很可惜那时的卓然还没有入会,看看作协会刊里那一张周遭草绿林茂,环境幽美;各摆姿势,喜笑颜开的照片,害得卓然一个劲儿地打听那里有卖后悔药的地界。第三把火,才是为会员们编辑出书。卓然在这里晒一晒从文友处得来的小道消息:编书的信息发出之后,头些日子一直都没有人投稿,为嘛?观望 呗。后来竟然是想拦都拦不住,超出了预期值,整整多出了一百页!最后只好修改了截稿日期,提前打住。卓然有幸,看到澳华网上刊出的有关新州作协的历史,才得知这本集子竟然是作协自成立以来盘古开天辟地的第一次。有一位在劲帆的旧作之中被描述成“德高望重”的任期将近十年的会长,大概是公务超级忙,也从来没 有想过要出一本会员作品集啊!
     三把大火烧过之后,燎不燎原其实也就无所谓了,但是田地先生不依不饶,偏偏像劲帆先生一样的执拗,于是就有了新州作协与《联合时报》和《澳华文学网》联合 运作的“网上讨论会”——第四把火!今天卓然不想在这里探讨“网上讨论会”于未来的意义,因为它的前瞻性极有可能是要到了若干年后才见分晓的,就如同“南湖的船”和“八一的枪”对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意义一样。
     卓然以为,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你不老实我就拿枪蹦了你!踩着你的红木象牙雕花床,操着你风韵犹存的老婆和如花似玉的女 儿,谁让你生来就是八辈祖宗的地主阶级。只要你是个站着撒尿的人,一出口就带着你那个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冒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阶级所特有的口音。林别卓 先生说“公正也意味着中立,哪怕是假装的中立也是可取的。”——原来我们多少年来一直都被蒙蔽于假装的中立,太可怕了,想起来心底都在阴森森地冒冷汗,真是震撼呀!难怪宝玉不喜欢花袭人,因为袭人曾经劝宝玉:纵然你不是真心爱读书,也应该装出个读书样子来!(越剧《红楼梦》唱词)卓然要是宝玉,也一个掉头 就走,径直找琪官玩去了。所以卓然认为,做一个被大家在接到开网上研讨会通知时就已经旁观不语内心哂笑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主持人田地而言,与其假装中立,不如实话实说。 
     卓然在大陆的时候就知道,越南民族不仅是一个喜爱诗歌文学的民族,越南民族还是一个既坚贞又幽默的民族。林先生不谙当地的水土风情和幽默也就罢了,回到了深谙幽默的中国,尤其是还亲身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越南与中国,两个世界——殖民主义的旧世界(越南)和非殖民主义的新世界(中国大陆),怎么连一点点 幽默的细胞都没有?!亏的是还做着提笔从文,下笔有神的文学梦,竟然连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夸张,都不懂!?满悉尼文坛谁不知晓林别卓先生的超级“极左” 的大名和超级语无伦次的结构,你就别在这里再一次地把自己强行楔入他人身体里,做眼中钉和肉中刺去了。卓然以为:田地是为了开研讨会才不经意地找了您当 “靶子”,这不是因为一开始都在观望没有人主动往枪口上撞嘛!这不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文化人的民族觉悟比台湾同胞低吗!这不是几乎全体一致说不出反话一边倒吗!谢谢您,林老师!卓然再次替田地谢谢您,替张劲帆谢谢您,说一句:多亏您来了!要不是这样,劲帆的研讨会都办不下去了!再有就是,林别卓林老师的大名也因此永远地留在了全世界第一次互联网文学讨论会上,并被永久性地保存在澳大利亚的国立图书馆里,以电子版的形式。
     林别卓林老师文章使用的是八月三十日之前的统计数字,卓然想跟您核对一下,您是不是年事已高,老眼昏花,为人处事经常是:只看自己,不看全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您说你的帖子是点击率在500以上,是最高的。不对吧!卓然的帖子还是从您那里搬出去的都比您的帖子点击率要高,600以上。更何况田地的文章点击率是在,我刚刚查完,800以上。不过值得表扬的是,林别卓林老师真正也是与时俱进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您会双向使用纸媒和网媒,尤其是会使用和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为很多不懂得也不愿意去尝试写网上文章的文学前辈们树立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好榜样! 
     卓然的中共党史和中国历史知识还不够丰富,但是起码也知道“反右”的最初,始作俑者毛泽东并没有真正预想过“大鸣大放”提意见的后果,最后自圆其说地为自己开脱,翻手为云地说是“引蛇出洞”。以卓然的观察和理解,网上研讨会就认真汲取了反右扩大化的历史教训,事先有一个大致的范式,或者说是大致的框子,以防止局面失控的后果。至于林别卓林老师谈到了喧宾夺主,卓然以为不然,因为就事论事总不是真正的论坛,正如劲帆所言:文学创作是要“不断地挖掘”!——通 过研讨会,挖掘出更深一层的有关文学的承载功能所在的深意,彻底规避开这么多年以来文学被政治强奸的厄运,这对文学的将来是有极大的裨益的!至于林先生自作主张的把研讨会认定为“失败”,并且奋不顾身的“主动承担”了失败的责任,也让卓然看到了去国离境已是经年的林先生的脑袋里,被政治强暴多年已然是习以 为常的逆来顺受的积习难改。
     卓然依稀仿佛读过《谁能告诉我一个真实的中国》,是在两年前的火爆的互联网上,当时有不少跟帖,似乎没有林先生说的这样极端恐怖和庸俗低级。如果将来要举办网上的田地作品讨论会,倒想请林别卓先生敦请霸主田地也像劲帆一样,把陈年旧货拿出来翻晒防晒。因为读到过田地的好朋友加好文友撕掉一切“伪装”酣畅淋 漓地痛骂田地的文章,并且知道了那篇文章竟然不仅是由田地发表刊登在报纸上的而且还有稿费,因此了解了田地的心胸怕是在澳大利亚文坛超级的宽广——古语所讲的是田地宰相肚里能撑船,现代文言田地肚里怕是能开航空母舰了。 
     至于说到了九评,卓然知道这九评的始作俑者正是当年的中共中央九评变修的苏共中央。东西德国合并了,南北越南统一了,前苏维埃解体了,南斯拉夫灭亡了。 于世界而言,故旧和紧邻就孤零零地剩下了北鲜南韩,于家国和内政而言,就剩下了那个早就超乎国际法规定的五十年期限的宝岛台湾。唉,自家门前的“血”还没有擦干净呢,那里管得到他人家的瓦上之霜!卓然真是纳闷儿:林先生的上一篇文章还在撇开台湾宝岛为作家们的文学素养划底线呢,这一篇就忽然风乍起似的抬出台湾同胞拉大旗作虎皮了。以卓然的了解,台湾同胞一贯接受的是“反共不反国”的教育;而大批被强行灌输“只有新中国好,别人别国都是水深火热”的偏执教育在出洋看世界的真实与现实之前,太不堪一击了!
     很高兴,尽管林别卓先生陈辞再三,也并没有怒气冲冲地宣布退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华文作家协会,也没有放弃在互联网上黏贴自己发自内心的跟帖,所以卓然 在这里以晚辈的身份劝您一句:闭上眼睛您跟着感觉走吧,管田地把新州作协带到哪里去!要是真有那么一天您就要坠入万丈深渊底,卓然定会拉您一把,不让您掉下去!
·上一篇:山间流水(双语) ·下一篇:尴尬人澳洲遭遇尴尬事(十八)

2011-12-27 21:01:53发表

《医治语病 毫不留情》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1-09-15 查看次数:439 ///看了“卓然”写的"偏听则暗,兼听则明"、"闭上眼睛你跟 着感觉走"二篇文章,觉得作者还是读过不少书的,可惜缺乏基本的语言素养,语病相当严重,严重到令人读不懂和读不下去,恐怕连他(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 说个啥。笔者便想以其病句为例进行分析,与读者和 各位文友探讨一下如何善于发现和克服语病的问题,以求得共同进步。 ///病句一:文学主流的江山易改,叛逆的我本性难移,因此还要用一二三四五六七。 ///评:作者本想说自己 对主流的文学思想敢于叛逆,没想到他竟然说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来,使人感到一头雾水,不知其意。“一二三四五六七”是一组数字,没有意思。一般来说, 纯数字不易于构成有意思的成语、习惯语和短语。“三七二十一 ”只是一个珠算口诀,“不管三七二十一”才是成语。“三一三十一”也是一个口诀,只有在特殊的上下文环境中才能产生意思,例如“好好的二一添作五的家当, 如今弄成三一三十一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原来二人分一份 现在变成三人分一份,每人所得到的东西就少了。以上的“一二三四五六七”既没有意思,前后又没有任何辅助性说明,结果是下决心不让人看懂了。 ///病句二:(我)一扭身走了,就连一见面就死掐的 某某人的感情挽留,都没有让我带着一片云彩再潇洒地挥挥手。 ///评:作者本来的意思可能是说有人对他情有独钟,不想让他走,要挽留他,而他谢绝之,决意要走。既然情有独钟,为什么“一见面就死 掐”呢?这是要出人命的。既然你决意要走,人家怎么会不让你潇洒地挥挥手呢?说不过去。“一片云彩”指的是什么?若是金银财宝,人家当然不让你顺手牵羊 了。真是乱七八糟,令人望文生义。 /// 病 句三:文学的作用之于孔老夫子,原本就是为了仕途和功利搭建的跳板。 ///评:“文学的作用”既是主语,则谓语应用“是什么”或“在于哪里”,而不应是“为了什么”;若你一定要用“为了”,则 主语要改为“文学的目的”;“为了仕途和功利”已成目的,你再加上“搭建的跳板”就变成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 ///病句四:孔夫子他老人家周游了一生,四处叩门,也没有走上通往罗马的有中国特 色的康庄大道。 ///评:“周游”就是到各处游历,是及物动词,应与地方性名词相搭配,或“周游世界”,或“周游列国”,或“周游各地”;若说“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在文 法上是通的,但不符合历史 事实,因为孔子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鲁国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叩门”就是“敲门”,敲别人家的门会有很多不同的动机,或拜访,或讨饭,或侦探,要说 清楚敲门做什么。“通往罗马的有中国特色的康庄大道”是什么 样的大道?罗马是意大利的古都,那里怎么会有中国特色呢?真是莫明其妙,令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 ///病句五:从那时节起,政治挂帅暂时永远地成为了时代的最强旋律。 ///评:两个 反义词有时可以巧妙地构成一个成语或词组,例如“天上”和“人间”合二为一就变成了成语“天上人间”,多比喻境遇相差太大。“暂时”和“永远”互为反义 词,却无法合二为一,不可乱点鸳鸯谱,搞拉郎配。“旋律”是音 乐的曲调,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强有弱,但若是一直强下去,那曲子就刺耳难听了,就不美了,所以“旋律”要用“美”和“动人”之类的形容词来修饰之,而 不用“强”。可说“时代的最强音”,因为“音”是指音量,音 量大,传播远,回荡久,压倒其他一切杂音和噪音,谓之“最强音”。 ///病句六:时至今日(我)都还不能管窥一豹的瞥见抗战文学的全貌。 ///评:成语“管中窥豹”(常于“可 见一班”相连)是从竹管的空隙中看豹子,只能看见豹皮的一点斑纹,是看不到全貌的意思。作者将此成语写成“管窥一豹”,就使其原意发生了改变,变成看见整 个一只豹的全貌了,这在文法上是不允许的。再者,既然说了“ 管窥”,就不必说“瞥见”(很快地看一下之意)了,因为一个动作不能同时用两个不同的动词去表示。 /// 病句七:我被龙应台(台湾作家)的沉重历史再现压得呼吸维艰,泪水涟涟,躬身累倒。 /// 评:再现沉重历史的是人写的书,而不是人本身,所以要说某某人的“书中那沉重的历史再现”。“躬身”原意是“弯下腰来”,但已演化为“放下身段勤勤恳恳” 的寓意了,是褒义性词,而“累倒”是 非褒义性词,二者不宜并列成一词组。而且,好的书使人愉快,差的书使人厌倦,你说读书累倒了,岂不是对写书者的不敬吗? ///病句八:只要你是个站着拉尿的人,一出口就带着你那个浑身上下每一个 毛孔都冒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阶级所特有的口音。 ///评:说话带口音,几乎人人皆可,与是否站着拉尿没有必然的联系。“每个毛孔都冒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阶级”是什么阶级?“阶级特有的口音”又是什 么口音?为什么要故意这样捉弄读者呢?真令人讨厌。 ///病句九:看作协会刊里那一张周遭草绿林茂、环境优美;各摆姿势,喜笑颜开的照片,害得我一个劲儿地打听那里有卖后悔药的地界。 ///评:分号的作用相当于小句号,表示前边那段话已有完整的意思,但这句描写照片的话还没有说完你就在中间划了分号,是错的,应改为顿号或逗号。谁“各 摆姿势,喜笑颜开”?要明确指出是什么人,不能把环 境和人混在一块儿说“草绿林茂,喜笑颜开”。“害得我一个劲儿地打听那里(应是哪里)有卖后悔药的地界(地界二字应删去)”,你后悔过去没有参加该作协, 这是你自己的感受,但读者并不明白你说的“后悔药”到底是指 什么。 ///病句十:今天我不想在这里探讨“网上讨论会”于未来的意义,因为它的前瞻性极有可能是要到若干年后才见分晓。 ///评:前瞻性是超前预见的意思。你不想说出那 讨论会对未来的意义(影响),就是不能预见未来,也就无所谓“前瞻性”可言。等到将来发生了什么事,就说“我早在若干年前就预见到了”,这就是吹牛和事后 诸葛亮了。 ///从以上十个病句可以看 出这位作者的语病主要是表达不清楚和不明确,除了用词不当的原因外,盲目追求“高深莫测”也是个原因。不甘于平平淡淡地谈论,想有所突破和创新是好的,然 而语言的功力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出来的,尤其对自 己要狠,对自己的语病要毫不留情地进行斗争,才能有所进步。 ///·上一篇:生活在澳洲幸福吗? ·下一篇:弱肉强食,食肉还是食草 ////读者20122011-9-22 21 :26:43发表 回潇湘雨,该诗作者为查良铮,笔名穆旦,是查良镛,笔名金庸的同族堂兄。 ////潇湘雨2011-9-19 19:36:51发表 刚好路过这里,也来凑个热闹。林先 生可能是落伍了。大概是五十年代的教书匠吧?“我是吹过林木的叹息,早晨的颜色...”在您看来也有语病吧?您能告诉我这是谁的诗吗? ////快绿2011-9-19 19:32:12发表 林老,看您岁数大我都不好意思说您,您这么挑语病太小儿科了,您以为在文学网上发帖子的都是小学生吗?您大概只知道修辞中的比喻,排比和夸张,并不知还有 摹绘和通感(或超感)吧?读过徐志摩的诗吗?“最是那一低头 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您老看看有什么语病没? ////田地2011-9-17 18:48:20发表 思来想去,觉得林老师的严谨治学精神还是值得尊敬的。这个咱再肯定一 次。看得出来,子胡和怡红是要维护中华语言的纯洁性的。这个我们都不敢反对。怡红说的对,语病就是语病,不能回避。子胡更是我们这个圈子的国学大 师(心里话),他是一言九鼎的。我只想补充两点:一,语言的改变是 不可避免的,互联网更是把民间改变语言的势头推到了前台,今天的语病,就是明天的流行用语,比如把微博说成“围脖”,我个人觉得很儿童(瞧,“很儿 童”可能也会被林老师们斥为语病),很别扭,可谁也阻挡不了它的 流行;二,林老师为卓然罗列的十条语病,至少有多过一半是对俗语或成语的变通使用,对于我来说,更多地体会到的是其语言的生猛(瞧,前些年是没有人使 用“生猛”来描绘语言的)和新颖,我愿意用积极的、正面的眼光 看待这个变化(或瑕疵)。 ////怡红2011-9-17 17:56:44发表 怡红突然记起,卓然此篇本为跟贴,如同脱口秀,不是正式撰文。主持人因其洋洋洒洒,建议独成一体。跟贴如同口 语,没有机会推敲,疏漏在所难免,正如前面子胡“行文仓促,贴上之后又 无法更改”之意。新州作协又因佳 作难得,急忙推介,而无暇编辑。怡红不是在忽悠、和稀泥或帮作者推客观,但客观原因是存在的。怡红想表达的 是,语法在很多特殊场合、特殊情况下都容易出错,但不能因此就放松了语法规范,中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最起码 不要在我们这些专业人士中被轻视忽略了。更何况这样的研讨一点儿都不会冲淡我们对作者才思和智慧的鉴赏, 只会鞭策我们每个文人写出更加精湛的作品。 ////子胡2011-9-17 13:39:42发表 今天的这个题目,其实早在唐初已被人讨论过。诗圣杜甫的绝句就是为这写的。"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进生2011-9-17 11:50:06发表 “很希腊”呢?在台湾看天,诗人写下了这个词语,知道这回事吧?如果东方文明拯 救了今天过于物质化的世界,将来一定世界通晓“很中国”这种言简意赅的说法。 ////子胡2011-9-17 11:41:24发表 甜兄所摘的这句,子胡觉得只要是对语言变化略知一二的都不 会反对。问题在对於这个,"俗"究竟有多少人认可。盡管會有"得杜撰受用” “讀破句有省"的例外,但也不能否认还有"贻笑大方"的存在。 ////12342011-9-17 10:38:44发表 林老學術精神可嘉!然而,你所指出的并非都是病句與語法不對,田地說得對,一切都在發展,你能說當今臺灣人與香港人不懂語法?你能說兩岸三地潮人潮語不 對?牛不牛?包=奶找小蜜!潛規則!頂!-----比 老古董還 吃香還正確一萬倍!所以,今天的語文老師最難當! ////怡红2011-9-17 10:35:21发表 我也欣赏卓然游刃有余的文笔,而且自叹不如。写快了,讲急了都会有误,但语 病就是语病,回避不了的。就事论事,哪怕林老真有如读者所言的小人之心,想必卓然也会当真君子直言不讳对待、回应,才可谓真君子。对不起, 喧宾夺主,以怡红之心度卓然之腹。 ////读者2011- 9-17 9:32:06发表 赞同读者*的意见,但建议删去”这简直就是小孩的勾当”。1.小孩要纯真得多。2.多少能让人下笔时宁有错字别字不要有语法错误--假如上网很匆忙的话。 /// /读者2011-9-17 9:19:49发表 “三七二十一”只是一个珠算口诀,“不管三七二十一”才是成语。---成了语录了? “二一添作五”,本是珠算口诀,却是成语。不信?还有呢。知不知道“一五 ..."后面添什么没有语病却也是成语? 10条病句没一条有病。只是理解不同,解读不同。 ////tian2011-9-17 7:10:07发表 我赞成这句——语言这东西,本 来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并无一定之规,用的久了,用的人多了,就成了新的规范。 ////子胡2011-9-16 23:14:37发表 子胡赞同怡红的观点!书面语较之口语,方方面面都应当更加 严谨,做到滴水不漏。党报文章语法用词出错,只能说明党报水平的堕落。并不能拿它来当低劣水准的挡箭牌。前不久,BBC有一档节目的主持人语法出错,便遭 到 舆论的抨击,“有关人士正在敦促BBC雇佣语言专家为节 目把关,以维护其纯正英语代表的形象”。无独有偶,国内有本《咬文嚼字》的期刊,也主要是对报刊文章中出现的语法及用词等错误,提出批评及纠正。这才是我 们在 语言和文化传承中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做法。环境的污染使 人得病,最多是坏一方水土。语言被污染了,精神自灭,民族自亡,这也不绝不是危言耸听。建议谭主是否能加上修改订正的功能,我想卓然应当是行文仓促,贴上 之后又 无法更改。另外,子胡也不认同林先生此文是出於个人 恩怨。以纠错之名对卓然进行报复。希望我们大家对事不对人。 ////怡红2011-9-16 21:17:53发表 中央党报可以是当权的政治标准,但不应该是我中华语言、文法的标准。这一点 必须搞清楚。 ////读者*2011-9-16 20:50:06发表 林老板在和卓然的几次交手中都失利了,于是就来找人家的所谓语病,这简直就是小孩的勾当。其实,林老板指出的所谓语病, 大多是作者对俚语和俗语的活学活用,其目的无非是让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这并无不好。再说了,语 言这东西,本来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并无一定之规,用的久了,用的人多了,就成了新的规范。比如,很美国,照林老板的意 思肯定是语病了。可现在人人都这么说,连中央党报都这么说了。林老板赶紧去纠正啊! ////怡红2011-9-16 20:30:50发表 刊误:斟字酌句应该是每个文人的基本习惯和基本功夫 。 ////怡红2011-9-16 19:28:34发表 怡红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细读下来,发现该作者上述语病的确存在,但有的地方林老抠得过细,怡红认为在语义清晰的前提下,半文半白, 省略一些句子成分应该是允许的。再有那组数字,一气读下来,怡红没有觉得大碍,好 比毛主席反对党八股中有过“甲乙丙丁”,“一二三四”。林老不愧是语文教师出身,语法基础扎实,钦佩,钦佩。字斟句酌应该是每个文 人的基本习惯和基本功夫。总之, 怡红敬仰每一位对我中华文字文学态度严谨的同行。 千锤百炼,既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品行。谢谢林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语法课。 ////也是读者2011-9- 16 15:43:16发表 妙文。千锤百炼。 ////学者2011-9-16 6:58:24发表 老林,说你笨你还真就不聪明!我这句有什么语病吗?

 

读者2011-9-12 22:54:28发表

林先生可否读过《澳华文学网章程》,读者以为:恐怕不是主持人拿掉的,因为主持人已经贴了,拿掉没有必要。林先生也是只见芝麻,不看西瓜,更不用大脑思考的主。

 

linbiezhuo2011-9-12 22:01:23发表

主持人﹕我的< 看他把作協帶到哪裡去>一文原本已經單獨掛在外面﹐你為什麼要拿掉呢﹖而卓然反駁我的文章你倒給放上去了﹐這樣不是露馬腳了嗎﹖讀者會問你個為什麼 ﹐你該怎麼回答﹖你就是害怕有更多的讀 者看到我的文章﹐做人很小氣﹐要改一改才行。 林別卓 2011年9月13日

 

梦侨2011-9-11 7:22:13发表

这一篇有理有利有节,话得还有趣。

 

墨尔本马犁2011-9-9 17:13:18发表

这是马犁的第几堂观摩课啦,对不起,算不过来了。

 

卓然2011-9-6 23:06:09发表

假先知而已。

 

yin2011-9-6 22:48:41发表

那么立地成佛的呢。

 

卓然2011-9-6 20:39:43发表

只是路见不平,说说心里话而已。若真有需要拔刀的那一天,卓然还真帮不上忙,因为圣经里面写着:凡是拿刀的,必死在刀下。

 

田地2011-9-6 16:06:52发表

也感谢卓然同学出手相助

 

田地2011-9-6 16:04:36发表

感谢林别卓老师为我歌功颂德

 

主持人2011-9-6 7:36:04发表

我这主持人还要当下去吗?大家随便吧。

 

看客2011-9-4 23:04:55发表

卓兄不必理林别卓,他就是一SB。

 

主持人2011-9-4 21:34:36发表

劲帆作品讨论会看来还真就没有终点了。新州人民的干劲真是高涨!


上一篇:紅歌?唱


评论专区

安红2014-11-20发表
“卓然”就是安红,不遮不掩了。
安紅2014-11-20发表
路见不平来了,有拔刀相助得没有?
安紅2014-11-20发表
安红(卓然)先要谢谢路见不平!虽然距离【澳华文学网】“劲帆作品网上讨论会”已经是一年半之后,但毕竟是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读到了不同的想法,知晓了不同的见解。唉,要是您能在谭主提供平台的网上讨论会期间表述出您的看法该有多好啊!
路见不平2014-11-20发表
“有一位在劲帆的旧作之中被描述成“德高望重”的任期将近十年的会长,大概是公务超级忙,也从来没 有想过要出一本会员作品集啊!” 奇怪,为什么一定要出会员合集啊?悉尼作家的个人集子出得还少吗?作品讨论会开得还少吗?田地所谓的网上讨论会,有几篇是新写的?这两人,也好意思。
卓然2014-11-20发表
卓然(安红)是在【澳华文学网】上劲帆的一篇旧作中嗅到当年的硝烟余味的,新慢人与新快人争执,让后来的我很是想了解一下早先澳华文坛的境况。虽然之前已经把澳华网上登载的关于澳华文学的基本信息悉数看了一遍,在字里行间中找到了一些答案,但是并不是全貌。所以才有了直言建议。卓然真的没有想到,建议竟然能够很快就被【澳华文学网】的谭主采纳,不久就变成了现实。
安红(卓然)2014-11-20发表
谢林老师前来修改病句,同时发表与读者相同的观点。
进生2014-11-20发表
田地所谓的网上讨论会,有几篇是新写的?这话说得过了。此外参与的许多文友是第一次听闻。虽然“引子”里有旧人旧作,当时我也知道,但没人会去兜头泼冷水,是因为期待她的发展,而被引用的“旧文”的主人也都没吭气,我猜也是怀着一样的期待。只有一人装傻想寻根问主人是何方施主,但也没得到回答。
卓然(安紅)2014-11-20发表
勘误————路见不平来了,有拔刀相助的没有?
林老师2014-11-20发表
读者的评论有语病,应改为:卓然竟然是安红,如此地吹捧田地和张某,遗憾。
安红2014-11-20发表
但愿!
安红(卓然)2014-11-20发表
现在忆起讨论会主持人田地曾说,“劲帆澳华文学网上研讨会”是没有时限的,当时还不太相信,结果竟然言中。因为在十八个月后,依旧能读到“路见不平”的见解,安红自有另一份感触——因为想说的话说出来了,情绪也发出来了,总比在心里面怄着要好。
进生2014-11-20发表
老先生,李明晏先生,近年来,基本神龙摆尾戏耍在中国,去年12月还参加了上海的世界微型小说研讨会,前天聚会时乔尚明先生也询问起老李. 我猜,今年2013他还会回澳 探家的. 2月25日谭博的年会看看这位老先生能不能到场“亲自接见”咱们。他确实组织安排了许多场《作品讨论会》。有次史双元长官说过,李明晏对澳华文学最大的贡献就是这许多场讨论会。那时没有如现在的“澳华网”,所以也不容易。
读者2014-11-20发表
卓然是如此吹捧田地和张某,竟然是安红,遗憾。
卓然(安红)2014-11-20发表
如您所言,作品讨论会也许开得不少,我也曾在【唐人街】上读到过一场《苏玲的作品讨论会》......但是对于您来说是老生常谈的事,在我这个后来人的眼里却是全新的。
安红(卓然)2014-11-20发表
到底是田地面子大一些,读者给了个全名。劲帆兄在读者眼里只能署名张某,可见过节之深。读者琵琶另抱,幽怨别弹,大有安红(卓然)明珠投暗之意。安红(卓然)是后来的,不知道之前的恩恩怨怨。读者如果愿开金口,安红(卓然)也愿闻其详。
安红(卓然)2014-11-20发表
【澳华文学网】与【新州作协】以及【联合时报】联合举办的讨论会,确实有旧评新帖的穿越现象,不过穿越的时间既非百年,也非千年,而是仅有短短的十年。坚信不少人,甚至包括了您在内,观望的态度甚于参与。否则,尽可以像安红这样用真名写三篇,然后戴一副不为人知的面具,用笔名跟帖的方式写三篇。【澳华文学网】其实提供了一个平台,无论之前是否有嫌隙过节,摆事实讲道理,说出您心中的真实想法,大家交流,互通有无,该有多好。毕竟澳华文学的路还要由一拨一拨的后来人继续走下去,需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安红2014-11-20发表
回进生:昨天在AUBURN RSL CLUB聊得开心,吃得可口。遗憾有二:其一,崖青因病未到,可惜。其二,安红很想会一会那位在劲帆旧作里被描绘成“德高望重”的曾任期近十年的前新州作协会长(我在通知里见到他的名字了)未到,可惜。
安红2014-11-20发表
安红正式收到现任会长田地发出的作协会刊之后,认认真真地把那一大串Email地址和人名数了一遍,十分惊诧——因为从来没有想到澳大利亚新州作协竟然有那么多的会员。姑且不论会员作品的质量,单说会员的数量,我在脑海里快速地搜索一遍,似乎没有印象其他移民国家某一个省(州)有如此之多的作协会员。读到林别卓先生的文章后,我曾试着去找作协的会员合集,可惜,没有。
安红(卓然)2014-11-20发表
冷眼不语? 静观默言?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