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视点

新闻视点

新州作協會刊癸巳年正月
作者:安红  发布日期:2013-02-09 02:00:00  浏览次数:2932
分享到:

按:田地會長偶發奇想,嘗試著把會刊辦得更有特色,所以這一期的主編工作就由安紅來。閒言碎語不多講,癸巳正月現登場。

【新年同慶】
 
澳大利亞華人文化團體聯合會《月妖雪》新書發布暨新春聯歡會
 
        二〇一三癸巳年新春佳節之際,澳大利亞華人文化團體聯合會將與澳中作家協會、悉尼華文作家協會、澳華文學網、新州華文作家協會、澳大利亞中文作家協會、悉尼詩詞協會、 澳洲酒井園詩社、澳大利亞南溟出版基金、澳大利亞南瀛出版基金、澳大利亞中華文化之友、澳洲中國書畫藝術學院、澳洲中國文化藝術研究院、澳中文化藝術聯合會、澳大利亞京劇藝術院、澳大利亞中國書畫研究院、澳大利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友會、中山大學澳洲校友會、 澳大利亞河北同鄉會等文學、文化藝術、華社團體共同舉辦月妖雪雪的《月妖雪》新書發佈會暨新春聯歡會。
 
日期:二〇一三年元月二十五日(農曆正月十六 星期一
時間:11:00 Am—15:00 Pm
地點:奧本退伍軍人俱樂部(AUBURN RSL CLUB)
地址:33 Northumberland Rd, Auburn NSW
費用:每位十二元,包括午餐自助餐。
形式:餐敘、《月妖雪》新書發佈、各種形式的文藝表演、豐富禮品抽獎等。
 
研討交流
 
第二屆「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開會通知(第一號
 
一、第二屆「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訂於2013年10月14日(星期一)至17日(星期四)假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舉行。
  
主辦單位:世界華文作家協會
合辦單位: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
指導單位: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文化旅遊部
贊助單位:印尼千禧國際集團
 
二、 會議日程
  
1.      2013年10月14日(星期一) 報到(地點:雅加達或三寶壟);晚上:歡迎餐會
2.      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研討會開幕式-貴賓致詞、介紹各國會員、專題演   講、分組討論
3.      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分組討論
4.      2013年10月17日(星期四) 上午:「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第九屆會員代表 大會;下午:自由活動 解散
5.      2013年10月18日(星期五) 旅遊(費用自付)
6.      2013年10月19日(星期六) 旅遊(費用自付)
 
 三、 參加人數分配
 
1.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150人
2.     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及各分會:共160人
(1)    北美洲華文作家協會:45人 報名:chao899@yahoo.com
(2)    亞洲華文作家協會:40人  報名:bdjblim@gmail.com
(3)    大洋洲華文作家協會:30人 報名:stellaskyli@hotmail.com
(4)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20人  報名:chuwh@hotmail.com
(5)    南美洲華文作家協會:10人 報名:pi492002@yahoo.com.tw
(6)    非洲華文作家協會:10人  報名:chaoangela@gmail.com
(7)    中美洲華文作家協會:5人  報名:506-2328052
 
 四、 繳交資料:
個人簡歷照片一張(所屬分會名稱、筆名、經歷、性別、現職、著作名稱、出生年月日、手機、傳真、Email)、個人照片(照片亦可按址郵寄)及論文一篇(三千至五千字,2013年4月底前繳交,逾期拒收,本會享有著作使用權)。資料、論文、檔案請寄本會秘書處Email:worldchinesewriters@gmail.com)。
 
 五、 大會議題:華文文學與社會融合
 
 討論題綱(任擇一題):
1.     近年來各地區華文文學發展之現況
2.     各地區華文文學對當地社會之貢獻
3.     各地區華文文學與當地社會融合之困境
4.     如何加強各地區華文作家對當地社會之融合
5.     如何加強各地區華文作家之交流與合作
  
六、 注意事項:
  
1.     除各分會會長、秘書長外,儘量由新人參加。
2.     所有報名均以會員為限,非會員拒絕受理報名。
3.     參加者應於規定時間內繳交簡歷及論文一篇,以利編印大會手冊及論文集。
4.     大會期間請配合規定全程參與。
5.     有重大疾病不適宜參加。
 
 
世界華文作家協會World Association of Chinese Writers  
 
秘書長符兆祥
  +886-2-2396-2089 +886-2-2396-2089     
傳真 +886-2-2341-0661 +886-2-2341-0661      
電郵 worldchinesewriters@gmail.com
網址 https://wacw.weebly.com
地址 中華民國臺灣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21號2樓之3
 
【誰與爭鋒】
 
冰夫文集》首發式暨研討會在滬舉行(記者夏琦)
 
 
        二〇一二年十月,《冰夫文集》出書首發式暨研討會在上海市作家協會大廳舉行。
  冰夫,原名王沄,南京江寧人,詩人、散文家。少年時期熱愛文學,早年參與革命。他的詩作元氣充沛、激情澎湃,富有奇特本性。一九九六年冰夫旅居澳大利亞後,仍筆耕不斷,蜚聲外洋。上海三聯出書社新近出書的卷本《冰夫文集》,收集了冰夫創作的詩歌、散文、評論、影視與小說、書信等作品。
  錢穀融、周良沛、李倫新、寧宇、陸揚烈等作家和詩人濟濟一堂,祝賀《冰夫文集》出書,並對冰夫的創作進行了研討。錢穀融傳頌說:“冰夫人很豪爽,爽朗,但詩卻很婉約。”趙麗宏盛讚冰夫對文學的執著追求,“數十年來,他無論身在那邊,始終懷揣著一顆真摯的赤子之心,探求真理,謳歌故里,思考人生。”
冰夫說:“這些書是我在有限的時空裏記錄下的生命印痕。我出生在困難的年代,學業艱難,一直夢想有一天讓家鄉所有的孩子都能讀上書。出書這套文集,也是想回報養育本身的故里,要把書送給家鄉的孩子們。”冰夫家鄉南京市江寧區領導也出席發佈會接受了冰夫捐贈給家鄉學子的一百套《冰夫文集》。
 
【會員作品與爭鳴】
  
人類困惑:沈少民想像與思考的發力點
何与怀 
 
    二〇〇二年,我為澳華畫家沈嘉蔚當年舉辦的個人畫展《再見革命》寫了一篇題為《他在釋放身上的歷史積沉》的長文,開頭引用了澳洲著名藝評家、前國立美術館澳大利亞藝術部主任強‧麥克唐納德的一段話:
  正當研究中國的專家們競相預言天安門屠殺的歷史後果,誰也沒有想像到這個悲劇竟然帶來澳大利亞當代藝術的新生——由一群天安門事件後的放逐者所領導的新生。也許他們的名字尚未為大眾熟悉,但這些藝術家的確值得注意,他們正在改變澳洲藝術的面貌。(John McDonald,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Magazine, December 2002)
  現在,強‧麥克唐納德的話得到進一步的證實。也許還可以說,這群藝術家不但改變了澳洲藝術的面貌,也參與了中國當代藝術面貌的改變;現在他們一些人的名字不但為澳洲的藝術愛好者熟悉,也為中國藝術世界乃至全球藝術世界所熟悉。這群藝術家彼此非常不同,但都在極力追求各自的藝術思想藝術風格藝術手段,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中一位是沈少民。
   
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
  沈少民1956年生於黑龍江一個木匠家庭,長在大慶油田,從來沒有上過正規的美術學校,只在哈爾濱教育學院進修過三年美術史,可以說完全是自學成材,或者是木匠父親的基因在身上發揚光大,當然不會是學院派,以他自己的話說,是“野路子”,不受成規束縛。
  他最早在1979年搞版畫創作。那時他用的材料就與眾不同——是用油畫顏色和工業用紙來做版畫。後來不作版畫也別出心裁用布在印染廠創作——用錯位版的布作出褶皺,弄出國畫寫意的那種飛白效果;或是把滾筒錯位,印出模糊花紋,象陶瓷的窯變現出意外的肌理,然後用剪刀弄弄用蠟燭將邊緣燒一下,就有點象軟雕塑。沈少民的種種創新得到認可,他參加過全國美展,得過獎。
  1989年底,沈少民到澳洲參加一個國際版畫研討會,後來應悉尼一間大學邀請在1990年又到了澳洲,並以特殊人才的資格留下。從1990年到2000或2001年,他有幾年不用筆,不用顏色——就是用“火”創作。他有意在工具上限制自己,在撿來的報紙、地毯那些材料上嘗試新法,創作了《對話》等一些作品。用火也是他在中國時創作的一種延續。內中還有“六四”的因素。那年那些天沈少民曾在現場,印象太深刻了,以致過後一段時間作品感覺上隱隱約約都帶有燒坦克的那種金屬感。沈少民還借用“女書”,覺得這種私密性很有意思。總之,在澳洲這十年裏,國外經驗肯定讓沈少民關注對象更國際化一些,多少受美國文化藝術的一些影響;但他又處在雙重的邊緣性境況,有著特別的藝術經歷。他創作了一些真正發自內心的作品,雖然使用的是一種被拋棄了的材料,創作主體也是被扔到一個全新的完全不熟悉的環境和文化中。
  但澳洲這十年只是他的藝術生涯中的一個插曲。沈少民不喜歡澳洲社會。理由也很個性。他在東北長大,一年四季非常分明,而澳洲四季差不多,冬天花也開樹也綠,他因此感覺很無聊。而且澳洲人又特別安逸,風景特別美,美到已經讓人不想做事了的那種程度,所以他不想在澳洲待著,覺得心根本不在那兒。另外,還有一個重大原因。從1998年至1999年沈少民就開始籌備用骨頭——動物骨頭甚至人的骨頭——作創作材料,大部分方案在澳洲都已做好,也畫了些草圖,但在澳洲,因為嚴格的動物保護法,還有材料費人工費等都非常昂貴,這種創作很難順利進行。他要回到中國了。
  早在1985年,沈少民在《中國美術報》上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目叫《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他說藝術是創造、是發現,不能重複別人,也不能重複自己。他不認為美的東西就一定是藝術。而在澳洲這些年,他的生存經驗讓他積累了一種爆發式的想像力。他要另辟空間,以實現新爆發。
   
  骨頭系列:讓沈少民名氣大增的作品
  沈少民第一件引人注目的形體較大骨頭作品是2003年的《未知生物•三頭怪》。他用十五頭牛的骨頭,重新組裝,做成三只頭八條腿一個七米長的身子,接著把中文與阿拉伯文對照的《古蘭經》、中文與英文對照的《聖經》,還有佛教《金剛經》這三大宗教的經文用電腦刻在不幹膠上,一句話一條裁成一條一條的,打亂往骨頭上貼,最後雕刻出來(這可聯想到沈少民以前在澳洲做的那個有關報紙的作品)。觀眾如果懂這三種文字的話,可以把它們連續讀出來,但會感覺很怪異,因為意思全改變了,內容變得很荒唐。
  沈少民看了有關各種宗教的書,覺得大家宗旨教義都差不多,都向善,都同樣讓人去行善,都是理想的東西,但在現實當中就完全是兩回事了,往往戰爭跟宗教和種族的紛爭有關系。宗教之間的衝突,成了一個難以避免的現實。沈少民因此得到靈感,把這三大宗教都承載在一個生物體上,這個生物三個頭,每個頭各自有各的想法,怎麼也想不到一起去。這個怪物看著很彆扭,給人一種無休無止的爭端感,這就是沈少民的創作意圖。
  沈少民對人類困惑的思考推動他前後用骨頭創作了好些作品。
  2002年的《蛋》是蛋殼破開處露出很像是人類的胚胎。當時他看過很多有關克隆羊克隆牛的報導,在網上也查了很多這種資料,感到隨著科學的無限發展,人類也許從胎生變成卵生,也不排除未來的人類會是從工廠成批生產的。他試圖引導人們思考科學發展到今天人類面對的是幸福還是災難?的確,觀眾第一眼看到他那些“蛋”作品時,便感覺到對現代文明的一種困惑——異化之後的生物。
  還有一些作品和植物有關。有一個作品是2004年的《試驗田2號》,五十棵白菜,每一棵的菜葉往外翻,裏面的菜心是一個雞骨架,從白菜心裏生長出來的,上邊是一個兔子的頭骨。白菜的葉子有點像水蝅的感覺。水蝅是一種蟲子,死了以後會變成另外一個蟲子。這個白菜可能在死亡了以後,從中再生一個動物,有一個生命輪回的概念。他把白菜改造成有點人類特徵,但又不是人類,是植物、動物和人的奇怪混合。
  沈少民這個骨頭系列一共三十幾件。這些東西看起來好像算唯美,隱藏在背後卻是恐怖。像白菜,都是很好看的,但是仔細琢磨的話就會覺得很恐怖。就像如果你想養一個什麼寵物,養個兔子,在後院就能種出來了,就是這種感覺。
  沈少民的想法確實非常獨特。他對骨頭情有獨鐘,自有其深刻的理解。他把各種骨頭解構以後重新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新的生物,這個生物是虛構的,但又是以真正的骨頭構成的。他覺得這跟生命和死亡都有關系,因為骨頭是生命載體的終極形態。在重新組裝這種新的生物的時候,他可以有很多的解釋空間---可以從生死的角度去解釋,可以從極端科學的角度去解釋,也可以從未來學的角度去解釋。
  沈少民自小一直對《山海經》中那些神怪異獸深感興趣,熱衷於對古老神話的追根問底。成年之後,那些想像力漸漸為繁雜的理性思考所掩蓋。幸好,因為他的澳洲生活經驗,他這些曾經暗藏記憶深處的想像力被啟動了。就在這段時間,他看到西方國家開始通過動物實驗通過基因重組和科隆技術以及染色體變異等,實施對生命的再創造,看到那些驚世駭俗的實驗引起了媒體和社會公眾的普遍關注和激烈爭論。那些人腦老鼠、長人耳朵的白鼠……等等,那些跨物種實驗計畫的各種可能性,讓沈少民聯想到了《山海經》的神怪異獸。《山海經》中的畸形怪獸作為神話中人們想像的形象是富有童話色彩的,但如果他們的科學家用基因重組等技術把這個童話再現給人類時,那將是怎樣的一種景象?!
  沈少民認為,對真正的生命思想者來說,目前的宗教和科學都不能給人以真切而明瞭的答案。他本人是個悲觀主義者,對極端科學極度懷疑極度反感。他擔心今天的生命科研的成果,如果不被理智地利用,那麼有朝一日,自然生物和自然人將變成瀕危物種,人類也許會走向自取滅亡的道路。他甚至覺得人類科學每一種深刻的進步,同時也為人自己挖掘了同樣深的陷阱——這是人類永遠無法解決的生存悖論。
   
2007年:“沈少民年”
  沈少民骨頭系列的想法和方案是在澳洲產生的,可以說是在那個環境中產生的作品——他在澳洲所想的多是人類本身的問題;回到中國之後,他在經已發生巨變的社會裏獲取了許多新的生活經驗,激發他更具“中國特色”的新作的誕生。
  《磕頭機》這個作品就是他在大慶產生的構想。因為製作骨頭系列,他2001年從澳洲回來後就去了大慶,並且一待就是三年。在大慶他最深的印象就是“磕頭機”,每天看到,到處都是,有的就在民房旁邊,最近的大概只有一米。它們白天黑夜無休止地在那裏工作。名字也很特別,本來專業名稱是“抽油機”,但是老百姓叫它“磕頭機”,現在都已經叫開了,技術人員也這麼叫。真是特別形象的名字!它就是這樣一下一下地上下抽動,就像磕頭似的。但在這形象下麵,沈少民還聽到令人不寒而慄的呻吟。不是有一個詞叫“井噴”嗎?打出油的那一刹那,石油四處噴射,好像無限的。而現在要靠磕頭機這種外力抽油了,甚至磕頭機不行就“注水”,“注水”不行就“注藥”。為了一個產量,不擇手段。沈少民感到一種危機感,感到恐怖。見到磕頭機勞作的那種姿態,他就感到很沉重,就覺得站在這個地方不踏實,總覺得有一天這個地會塌陷。當地的老百姓也一直有這種憂慮。
   他最早的想法是把真的磕頭機搬到展覽空間:一個是美術館空間,把它做成一個“紀念碑”的形象;一個是放在教堂裏,它的動作就像祈禱一樣;再放一個在公共場所,遊樂場或者廣場,它在那兒不停地工作,好像是在給人一種警示。沈少民通過工程師的幫助,把它的運作頻率做了改造。石油不是號稱是“黑色血液”嗎?他就把它改成“腦血栓後遺症”的一種狀態——抽搐的、痙攣的,有的這樣,有的那樣,有的可能動一動、停一停。
  沈少民原來還想做三個帶有中國、美國、俄羅斯這三個非常典型的不同國家的象徵的磕頭機。那是從國際石油政治出發考慮。有人預言說未來的戰爭就是能源戰爭,誰能控制能源誰就是贏家。戰爭可能是因為能源引起,但是勝負也是由能源決定。
  接著,2005年前後,沈少民腦海裏誕生《一號工程》或者《一號方案》或者《天下第一門》(英文叫“The Gate”),這是沈少民對北京天安門的象徵意義所進行的反思。
  這個作品一個不同凡響之處是出人意表地把天安門從中破開,觀眾可以從中間走過把所有細節一一流覽。還展示出一個龐大的地下工程。大半個世紀以來,中國民眾都猜想天安門地下有暗道機關等等,但是誰也沒見過。現在,沈少民就把它虛擬出來。這樣一來,天安門就沒有任何神秘性存在了。
  他那套地下工程方案堪稱完整,包括建築結構圖、施工圖紙(多達一百張左右)、模型(做了四個模型,一個大的六米長三米高),有一個動畫用來跟觀眾互動,可以用滑鼠鍵盤到地下任何一個空間去參觀。在這個帶有一種未來感的虛構下,這個地下工程所具備的功能非常全面非常現代化。反正地上有的沒有的,這裏都有。建築材料是高科技製作的,可以防導彈、防輻射、防毒氣、防竊聽。和戰亂有關的應急功能都全部具備,有作戰室、武器庫、彈藥庫、急救中心,以及來往軍車之類;還有防暴員警、武裝部隊等等各種人員幾百個。還有生活功能設施,包括娛樂設施、洗浴中心、按腳的之類。沈少民發覺當代中國的洗浴中心非同小可,裏面功能包羅萬象,有的是不能公開講的。他在瀋陽做作品時就知道,很多老闆談生意可以一個星期都住在洗浴中心,裏面是一條龍服務,睡啊、按摩啊、開會啊、宴請啊、查資料啊,什麼都可以,一個星期都不用穿衣服了,在裏邊就都把事都給辦好了。當然,不但老闆,很多官員喝完酒後,下一步就去洗浴中心。所以沈少民在做這個作品時告訴自己,一定要考慮得周到。首長們很辛苦,所以天安門底下也應該有洗浴中心,也有按腳的,還有一些隧道,包括通往國際機場的隧道等等。反正這都是他想像的,為了國家利益國家安全,應該有。
  顯然,這個地下工程以及相關設施相關的硬體和軟體都非常誇張,按沈少民設計的尺寸,重蓋的天安門要比現在的大一倍。他回到中國後,強烈感受到今天中國人追求浮華虛榮的強烈勁頭,而其心理因素源於精神匱乏,不自信,還有顯富情結。他看到各地那些非常豪華侈靡卻又實實在在聳立眼前的建築物如雨後春筍冒起。甚至一些縣級法院的規模,都遠遠超過澳洲的國家法院。相比之下,作為中國一個重要象徵性標誌的天安門已經太小了。沈少民以一個隨著城市發展而不斷適應其新鮮需要的“活性”的機體天安門來表達他的一些想法。
  沈少民的反思是一個一絲不苟的探索過程。至今沒有一個人像他這樣把天安門瞭解——或者應該說想像——得這麼細緻,並把它重新做出來。在他看來,天安門不僅僅是一個中國符號或是一個政治符號,而且是他們這代人心理上的一個重要標誌。他的《一號工程》並不是那種冷嘲熱諷的“玩世”之作,不完全是解除神秘性,同時也是一個具有紀念碑形的作品。不過,正如著名學者兼策展人巫鴻指出,這裏有個悖論。沈少民這代人對天安門有一種個人的神聖的情結,但是作為一個藝術家,沈同時又希望顛覆它所代表的權威性,試圖對一個權威政治象徵進行解構和重構。他這個作品把這種複雜性和矛盾性推到前沿。
  作為他的強項,沈少民一發不可收拾地製作了大量各種題材的裝置作品。結果,在2007年,出現一位藝術家在同一個時間帶同時在北京四家畫廊和美術館舉辦四個個展,而且主題又完全不同。上述的《一號工程》和《磕頭機》分別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和北京唐人藝術中心展覽,此外,那些使用專用工具仿佛帶著刑具的《盆景》系列則擺設在四合苑畫廊;而沈少民設計的一架近五米長的飛機模型在月臺當代藝術機構展覽,稱為《殲-X》。
  這四個作品互相支持,雖然各有主題,但是在藝術家的頭腦中是連貫的。巫鴻作為策劃人為此起了一個總名——《天人之際》。真是個對天、地、人的總體表現,極其大氣。
  2007年可以說是“沈少民年”——這位裝置藝術製作家被同行稱為神奇人物。
   
《華表從中國出發》:讓西方實感中國政治文化
  在這之前,2006年9月,沈少民應邀參加英國利物浦雙年展,製作了《華表》送去展覽。它就是複製天安門廣場上的一個華表,完全是同樣尺寸(9.57公尺高),同樣材料,同樣花紋,完全嚴格地按照它的結構分柱頭、柱身和基座幾個部分去做,還按照天安門華表風化程度,做出那種年代感。沈少民這個在河北曲陽縣製作的作品和他的《一號工程》當然有關系,從時間上來說,《華表》的計畫緊接著《一號工程》之後。
  實際上引起我的興趣並進一步激發我思索的並不是作品《華表》成品本身。正好這也是沈少民的意圖。他就是想表現一個過程,就是製作、運輸和展覽都是這個作品的一部分,也包括在展覽現場安裝吊裝過程等等——他選擇在開幕式那天在現場把它組裝樹立起來。這是一次宏大的跨國界的行為藝術。
  在現場發生了出乎意外的事情,更大大地增加了這個作品的豐富性。展覽在即,然而利物浦雙年展組委會知道了這個巨大的作品重達幾十噸,認為在現場安裝會很困難很危險,要求花四萬英鎊做一個四米深的地基,過後他們又說這個東西不能立起來,要躺著放。但是沈少民一直堅持要把這個“華表”立起來。最後雙方各自作出一點讓步:在展覽開幕式的時候立起來,只立一個小時,然後放倒。整個交涉的那些EMAIL沈少民都還留著,準備將來做畫冊用。
  《華表》展出場所的背景是一個教堂,最後作品就放在教堂外邊,這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環境。吊裝和立起來的時候,整條街都用紅白顏色的警戒線欄上,警戒線正好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立起和躺倒所傳達的資訊;怕不安全拉上警戒線所傳達的資訊;華表和教堂緊挨所傳達的資訊,都太奇妙了。華表可以看作中國政治文化的一個符號。把《華表》從中國運到英國,遠渡重洋,讓西方實感中國政治文化,這個作品或這個展覽應稱為《華表從中國出發》。試想想,一個半世紀前,西方傳教士開始大量來到中國,甚至深入到中國的窮鄉僻壤,給貧苦民眾帶來西方現代文化教育醫療;而現在,是中國文化而且是政治文化輸出了。英國人對《華表》這件作品的態度,不就像西方對中國的態度嗎?那條警戒線給人的感覺,不就是“中國威脅論”嗎?其中相容與衝突的並存,愛與恨的交集,抗拒與接納的猶豫不定,在沈少民所導演所參與的這次行為藝術裏也可見一斑了。
  事情還沒有完。還有一個了不起的意義。
  華表的起源有幾種說法,大多人認為,華表上古名“謗木”,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柱,讓老百姓在上面書寫諫言。可是,後來它異化了。它逐漸從木質演變到石頭,變成裝點廟宇、宮殿的裝飾物,後來又刻上雲龍紋,成為皇家建築的一種特殊標誌。它的民主功能最後喪失殆盡,反轉變成威嚴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徵。而現在,在利物浦,華表臥躺在一個教堂前,完全失去了作為權力象徵的文化背景,各種遊客可以用塗鴉的方式在上面任意自由書寫對中國的印象、看法,讚美也好攻擊也好,寫到最後這個華表不再是漢白玉白顏色了,可能變成是花的黑的了。英國是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最早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就讓“華表”在那裏重新回復成為“謗木”吧。
  也讓沈少民在2007年大出風頭的《殲-X》,可能就不便拿到國外——不論是西方或者東方——去展覽了。
  這個在中國瀋陽市製作的《殲-X》產生於一個偶然的機遇。沈少民在做《一號工程》的過程中,有一次在瀋陽的舊貨市場發現了一套蓋滿“機密”公章的“殲-6”戰鬥機圖紙,精細地繪製著所有的零件和電路。這份材料一下勾起他童年時期的一個幻想,便馬上決心把它付諸實現。就像他以前做骨頭系列的風格,也把這架戰鬥機外皮剝去,像生物機體一樣暴露著內部結構,如電線管道、儀器和金屬框架。正如評論家所指出,這個作品把藝術家純真的孩童幻境轉化為一個冷酷霸氣的戰爭“玩具”。當然,它不再是一個孩童的玩具了,它赤裸而強悍,它的冷酷的精確性帶給觀眾的是戰爭的恐怖。如果說,製造最新式戰鬥機是任何發展中民族國家的夢想,這部虛構的戰爭機器象徵了中國的崛起及膨脹中的民族意識,是國人戰略心理的隱喻。這裏還透露對臺灣前途的關注——這個戰鬥機配備一個單發動機,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攻擊性,在假想的解放臺灣的戰鬥中會起到更大作用。
  沈少民的《殲-X》引起多種解讀。評論家說,它好像是對這些年有關中國的議論的回答。世界輿論先是把中國當作世界的工廠,以後又說中國是世界的市場,現在世界已經感受到“中國兇猛”。那麼中國的未來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那就是:超級中國的崛起指日可待。有的還指出,沿著另一思路也可以把《殲-X》想像為新型的“自殺式飛機”——恐怖主義升級的下一代武器。沈少民的“未來感”因此絕非純粹浪漫的憧憬,而是由尖端技術支持的搏殺。
   
重返澳洲:新的高度
  早年,沈少民在澳洲參加過幾次藝術展覽,其中有1995年在墨爾本東西畫廊的《對話》(1993年作品)個展和2001年在悉尼亞澳藝術中心的《移植》個展。2010年,沈少民又回到澳洲參加藝術展覽。
  5月11日晚,第十七屆悉尼雙年展(Biennale of Sydney) 開幕。悉尼雙年展創建於1973年,至2010年已有三十七年曆史,是繼威尼斯和聖保羅雙年展之後,第三個創辦最久的雙年展。它的展期也很長。這次一直展出到8月1日,主題為“距離之美:岌岌可危時代的生存之歌”(The Beauty of Distance: Songs of Survival in a Precarious Age),介紹三十六個國家一百六十六位藝術家的四百四十件作品。沈少民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以《盆景》系列和《G5峰會(2010)》參展。這兩種作品非同小可。所謂非同小可不僅僅是指它們像沈少民大部分作品一樣,都是製作成本很高,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使用的材料複雜以及處理這些材料很有難度,更主要是指它們所具有顛覆性的批判意義。
  《盆景》系列非常突出地置放在著名的悉尼當代藝術博物館的二樓,甚至在該館的大門口兩邊也各擺設一盆,格外令人注目。2007年,《盆景》系列在北京展出過。這次,沈少民從中國運來十九盆,由於澳大利亞海關檢疫非常嚴格,遇到在其他國家送展時所不曾遇到的困難——所有盆景均需剝離土壤,經過沖洗消毒,入境後又要隔離三十天,加上長途而又轉折的運輸,結果損壞、死掉了八盆。當然,死了的盆景也可以展覽,而且更多了一層意義。
  沈少民這個作品和他2003年想做的一個“裹小腳”計畫有關系。當時他還在作骨頭那個系列,偶然一次買了馮驥才寫的中篇小說《三寸金蓮》,裏邊有些插圖,是裹小腳的過程;後來在上海做展覽時又買到一本外國出版的關於裹小腳的書,書名就叫做《小腳》,其中有幾張是X光片,顯示骨頭變形的狀態。沈少民看了這些照片非常震驚,當時就想用真的人骨把那個小腳被扭曲的狀態做出來。後來他在繼續找資料的時候無意發現了怎麼製作盆景的一些書,一下子感到跟裹小腳那過程特別像。他突然開始思索這種虐待肢體和虐待植物的做法為什麼這麼像——而且兩者都屬於傳統的中國文化。
  沈少民覺得作盆景虐待植物甚至比虐待人體更殘酷,是完全按照人的觀賞趣味,去把一個自然生命扭曲。拽和扭是比較簡單的方法,還有更殘酷的。有很多分門別類專門製造盆景的刀具、鐵器,就像上刑似的,把一棵很健康很正常的樹弄成病態。人們把這種病態稱為“美”,就好像裹小腳一樣,很變態,而且這種人工美都隱藏了一種暴力。沈少民的作品就是戴上刀具、鐵器這些刑具的盆景。一棵棵小樹猶如披掛著沉重鐐銬的囚徒。他這些他稱作“活體裝置”把隱遁的暴力凸現為視覺客體。他還故意選擇一些寫上優美題字、題詩的花盆置放盆景,以達到反諷的效果。如有一盆上面的題字是“寧靜致遠”,盆景本身卻架著刑具是受刑的一個狀態,完全是相反的感覺,一點也不寧靜。
  也許有人覺得沈少民不過是顯擺一種“反文化”的姿態,而且像唐.吉珂德一樣徒勞無功。就在寫下這幾個字的時候,我好奇地在搜索引擎上查了一下,這一刻竟就有幾十萬條消息宣佈盆景展覽或比賽在世界(主要是中國、日本)各地大受歡迎地進行著。的確,盆景暴力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已經被轉化成了一種美感,這種人工美是文化和社會的一種約定俗成,是根據人類社會漫長設計過程形成的一種審美標準。這就是為什麼日本人也強調盆景藝術是他們首創的,並為他們的“貢獻”而洋洋自得。正因為如此,盆景作品的含義還可以追探下去。深想一下:“約定俗成”不就形成一種“控制”嗎?大凡社會上每一個人不都處在各種各樣的“控制”力量之下嗎?這種力量太大了。沈少民當然無法通過一個作品或者一個展覽去改變什麼,但可以啟發人們去反思一下。對“控制”進行反思,從更廣闊的角度看,就會發現“控制”可以表現為有形的虐待,如裹小腳、做盆栽之類,也可以體現為無形的對智力和心態的扭曲,如把純真孩童隨著長大逐步訓練成完全喪失自我的各種意識形態的馴服工具。
  還可以發現,在盆景這種藝術中,“人”變成具有男性控制欲望和改造能力的主體,代表男性趣味,並將其實施之的主體;“自然”變成一種廣義上的女性化的東西,變成被控制、被改造、被把玩、被欣賞的女性化的客體。盆景並不是孤立的現象。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對“自然”的表現特別講究溫和、深遠,排除任何挑戰性,也就是女性化。例如中國傳統仕女畫中就很喜歡表現女性在花園裏作為整個場景的一部分。控制的欲望實際上就是一種權利,包括把園林、盆景女性化。
  中國人欣賞盆景已經形成思維定態。究竟是什麼社會因素為了什麼樣的需要才衍生了這樣的摧殘術?沈少民的永未完成的《盆景》系列作品,濃縮了人類控制自然的近乎虐待的做法,深入人類文化困惑的一個本質的層次,可以使中國人對自身文化進行反思。
   
《G5峰會(2010)》:水晶棺迷思
  《G5峰會(2010)》置放在第十七屆悉尼雙年展另一個重要展出場所可卡圖島(Cockatoo Island)的一個展廳裏。所謂“G5峰會”,就是五個共產黨國家領袖的陰間峰會——在水晶棺裏的列寧、胡志明、毛澤東、金日成和尚未去世但已奄奄一息或就進入水晶棺的卡斯特羅。這種聳人聽聞嚇人一跳的構思和製作,對任何一個藝術家來說,簡直是匪夷所思。沈少民可以說是破天荒第一次。
  這組訴諸視覺的裝置藝術作品,背後是極其宏大的一百年的世界政治歷史敘事,又集中表現至今尚未徹底破解的“水晶棺迷思”。
  人們都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的確不同凡響,不僅給人類帶來共產黨專政的社會制度,也同時帶來水晶棺這種極具創意的葬具。1924年1月21日,列寧去世,史達林不顧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的強烈反對,決定永久保留列寧的遺體以供後人瞻仰,五十四歲的十月革命領袖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具水晶棺的受惠者,雖然據考究那口棺估計用的不過是稱之為人造水晶的高鉛玻璃。
  當時遺體防腐是最大的難題。最初在如何保存列寧遺體的問題上,存在很大分歧,遺體因此曾經被冷凍一段時間。後來有一位名叫澤巴爾斯基的猶太籍生物化學家敢冒風險,配製出一種神奇防腐液,並被史達林採納。從此,這位科學家便成了已故領袖的首席御醫,長年累月以屍身防腐為業。他被史達林送進監獄之後又由他的兒子代勞。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列寧遺體還是逐漸腐爛,從小面積到大面積,即使不惜工本搶救,像致力於核彈、航太研究那樣,也回天無力,最後不得不將頭顱取下,安裝在人造軀體上。蘇聯解體後,政府不再撥款,一批科學家義務承擔起維護遺體的任務,對他們來說,列寧已經不是偶像,而是他們的科學研究對象。每週星期一和星期五,他們按時打開水晶棺,給列寧面部塗上特製的防腐材料。現在,隨著列寧真相越來越為人所知,列寧唯一剩下的頭顱臉上的表情越來越古怪。
  越南共產黨領導人胡志明是1969年初秋去世的(準確日期是9月2日,因為當天是越南共和國日,為避忌改為9月3日)。時勢艱難,越共英明,胡死前兩年就做好準備,包括秘密派出專家組遠赴蘇聯接受培訓,掌握了人死之後最初二十小時防腐絕技。據說,胡剛咽氣,遺體便迅速運到一個代號為75A的秘密基地內,全部內臟取出,清洗了整個循環系統直至每一根毛細血管,然後整容、定型、移入水晶棺,動作奇快。當時越南到處戰爭硝煙彌漫,維護胡志明遺體的整個過程艱險非常,極富傳奇色彩,簡直驚天地泣鬼神,可謂個人崇拜的偉大傑作。
  傳說胡伯伯一生克儉,不近女色,全副心血皆付與民族解放事業,世間罕見。作為標誌,在胡志明水晶棺裏,在他的腳邊,放置了一雙用廢舊輪胎製作的“抗戰鞋”。幸好胡撒手塵世時沒有看到不久之後發生的慘絕人寰的一幕:一百幾十萬民眾投奔怒海,而且據聯合國難民委員會統計,其中只有三分之二成功,另外大約四十萬即三分之一印支難民因饑餓、脫水、風浪、船隻損壞或海盜攻擊而葬身大海。希望胡伯伯也沒有感覺到昂貴的水晶棺配搭微賤的“抗戰鞋”產生出的反諷。這個反諷卻真是的的確確世間罕見。
  朝鮮勞動黨領導人金日成死於1994年盛夏某夜。這位朝鮮人民最最最敬愛的父親、金太陽、天神、“主體思想”的締造者,失去生命跡象幾個小時之後,醫院院長和保健醫生幾乎悉數被捕入獄,接著舉國致哀,如天崩地裂,洪水滔天,世界末日。據有關資料,朝鮮全國人口總共兩千二百萬,分批趕到平壤弔唁的竟達一千萬,舉行國葬時,百萬民眾哭聲震天,更有無數因悲傷過度而暈死過去。
  金日成高臥於鮮花簇擁的水晶棺內,儼然光照千秋。對他的參拜被規定為人生頭等大事。據說:必須通過頂級安檢,還要徹底清除身上衣服的細菌,到寢宮後,要懷著最崇敬最悲痛的心情,繞水晶棺一周,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向遺體深深鞠躬。通往寢宮的通道是一條長達八百米的足可營造極度悲哀氣氛的速度特慢的電動走廊,每隔二十公尺有一個身穿民族服裝的妙齡女子端莊而立,發自心底的哀思凝固在臉上,讓人擔心她們此後一生是否還能露出笑容。
  據說金日成陵寢“錦繡山紀念宮”造價八億九千萬美元,這筆費用當時可購買玉米六百萬噸,以朝鮮這幾十年來餓死三百萬計,平均每人兩噸。當然,在天神兒子兼政權繼承人金正日等黨軍政頭目看來,保存“主體思想”締造者的屍體比挽救千百萬民眾的生命更重要,此事可謂“天經地義”,絕對不容哪怕一絲一毫一瞬間的質疑。
  不過,真正能夠享用“世界一流的水晶棺”的,僅有中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
  據親歷者揭秘等有關資料,毛澤東於1976年9月9日去世,江青、張春橋、華國鋒、汪東興、王洪文、姚文元……等等中央領導同志經過十多個小時的反復磋商,統一了意見,隨即緊急下達製作水晶棺的“一號工程”命令,於是在中國最好的水晶集中地江蘇東海縣代號“105礦”緊張作業。在軍隊看守下,選礦工人不眠不休,從近三百噸水晶礦石裏一點點精選出超級水晶三十二噸,分四次運到北京。另一方面,北京、上海和錦州三個保密工廠萬分緊張地協同完成研製工作。1977年毛澤東逝世周年前夕,一具世界史上名副其實的水晶棺終於製成。這是北京玻璃總廠製作的第四號棺。為了應付地震、戰爭、破壞、損耗等意外事件,這間工廠又制做了五號棺。除此之外,上海、四川等地還競相自行制做了二十餘具,以表達對偉大領袖的自發的抑制不住的無產階級深厚感情。
  毛澤東所享用的水晶棺,長、寬、高數據精確到百分之一毫米;為保證呈梯形的棺體真空拼接,其板材長寬之比誤差不得超過萬分之一;水晶純度達到了“六個九”——99.9999%,即雜質含量為百萬分之一。這種絕對無可倫比的水晶棺,全世界可能永遠再也無人打算製作出來。
  那年,中國剛剛結束文革。根據正式公佈的中央文件,在那場史無前例的大浩劫中,兩千萬無辜的生命被奪走,一億人遭受政治迫害,整個國家的經濟損失高達八千億人民幣,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沿。至於長遠的、深層次的中華民族的創傷,更是無法用數字計算!
  水晶棺!太令人不解了,“無產階級革命”領袖與水晶棺竟有如此強烈的不解之緣。入住水晶棺甚至包括幾乎不為外人所知的安哥拉的內圖(1979年)和圭亞那的伯納姆(1985年)兩位同行;人們預料,將要入住的還會有卡斯特羅和金正日(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去世,果然也被安放在水晶棺裏);而且,入住過水晶棺的還有下一些,雖然最後發生了他們意想不到的事故:
  曾經擔任過共產國際執委會總書記並主管中國事務的保加利亞共產黨領導人季米特洛夫,1949年去世,遺體在水晶棺保存了四十一年之後,於1990年東歐劇變後被遷出;
  蒙古國共產黨第一任總書記喬巴山於1952年去世,遺體保存了幾十年,後來下落不明;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的第一任總書記哥特瓦爾德1953年去世,遺體只保存幾年就於1956年因為國內政治變化被火化了,理由是以水晶棺這種方式保存遺體“不符合人民的傳統”;
  最引起國際共運掀然大波的是蘇共首腦史達林被遷出水晶棺。1953年3月5日,史達林去世。兩個小時後,遺體就被送到列寧墓下麵的特別生物實驗室進行解剖和初步處理。防腐處理了三個月後,和列寧遺體安放在一起,墓上方刻上“列寧史達林”的字樣。不料八年後的1961年深秋,為了加速推行“非史達林化”,蘇共二十二大正式通過決議,史達林遺體被移出列寧墓。
  歷史的確也很殘酷無情——上述取材於鄭義的《素棺》的描述以及其他各種考證資料證明了這一點,現在沈少民的《G5峰會(2010)》又從視覺形象令人震撼地感受到這一點。在某些人的集體潛意識裏,如論者所言,水晶棺能使屍身不朽供萬世敬拜,成為被供奉者生前光榮正確偉大的事業永被傳承的象徵,但是,對他們來說,非常不幸,水晶棺也可能變成現代該隱那可怕的印記。退而論之,在水晶棺裏的列寧、胡志明、毛澤東、金日成,和也許亦會進來的卡斯特羅,以及一度入住水晶棺後被遷出的其他革命領袖,曾經何等雄心勃勃妄圖用武力打出一個紅彤彤的無產階級新世界,可是,他們所苦心經營的社會主義陣營如今安在?!
   
“中國困惑”:繞不過的毛澤東難題
  作為一個華裔藝術家的作品,沈少民的《G5峰會(2010)》自然使人們關注中國,關注中國繞不過的毛澤東難題。
  1976年10月6日,毛澤東屍骨未寒,他的夫人他所屬意的繼承人江青及其同夥悉數被捕並判以重刑。可是中國政治極其詭譎,此一驚天動地的“宮廷政變”的領導者華國鋒卻又以真正的毛澤東繼承人自居,發誓要把毛創立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偉大事業繼續下去。這就等於政治自殺——他只“繼續”了兩年,就被鄧小平剝奪了繼續“繼續”的權勢。而這位曾被毛譴責為“死不改悔的走資派”、曾經信誓旦旦“永不翻案”的鄧大人確是中國政壇高人,把中國文化政治哲學的“模糊”特性掌握得爐火純青出神入化。他把毛的“突出政治”以階級鬥爭路線鬥爭為綱完全顛覆為“突出經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能通過1981年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輕描淡寫毛僅是“被林彪、江青這兩個反革命集團所利用犯了錯誤”。他一方面“全盤否定”文革這個毛一生中兩個最重要的偉業之一;但另一方面又規定文革只應“粗線條”論述,不能深究。這樣,他就保證了“改革開放”的國策得以在其“三論”(“貓”論、“摸”論、“不爭論”論)指導下貫徹實行。
  鄧小平當然心知肚明毛澤東難題始終要解決。據有關資料,1991年1月中旬,鄧小平和陳雲、楊尚昆等人以及政治局常委在上海的座談會上提到這個問題。鄧小平說:“作為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對毛澤東作一生的政治評價是唯心的,是搞了中庸,是照顧當時的政治環境,顧及到部分同志的思想認識和情緒。我們是錯的。這個錯誤主要由我來承擔。但要說明,我們是清醒的。”他還說:“重新評價毛澤東,現在只能唯心、違心。在這個問題上,說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黨,我們還不夠格!”
  有關資料還提供鄧小平於1993年1月15日在上海西郊賓館召開的一次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所作的另一個講話。鄧說:“十一屆六中全會上對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中的歷史地位及功過的評價,是受到當時黨和社會上形勢的局限的,部分歷史是不實的。不少同志是違心地接受的。……我對彭老、震林、定一說了:你們的意見是對的,但要放一放,多考慮一下局面,可以放到下世紀初,讓下一代作出全面評價嘛!“
  據說江澤民、胡錦濤都清楚鄧的意見。報導說胡錦濤2004年7月回應中共元老萬裏時表明:“當年中央政治局和小平同志的意見、決議是存在的,我個人是理解的,遲和早要解決好的。這是建國後很主要的政治問題,黨的組織問題。我們這一代人或許能在沒有束縛的情況下處理好。當前工作千頭萬緒,待解決的問題、矛盾較多,如能在較平和的政治氣氛、環境下解決對毛澤東的一生的評價,就能有較大的共識。”
  可是,直到2010年的今天,看來這個“共識”還沒有找到,至少毛澤東的遺體還安然躺在周恩來未雨綢繆忠心耿耿選址的“毛主席紀念堂”內的水晶棺裏,供萬眾膜拜。
  目前,執政當局基本上還是恪守鄧小平的實用主義“模糊”哲學,恪守他的“不爭論”教導,因為既尊毛的意識形態,又反毛的經濟政策,既高呼毛澤東思想萬歲,又要號召解放思想進一步改革開放,這種“打左燈向右拐”的局面相當尷尬,甚至被“中國毛澤東主義共產黨”之類的新冒出來的黨派及那些新舊左派嚴辭斥責為推行“徹頭徹尾的復辟資本主義路線,而且是一條官僚、買辦性質的賣國主義路線”的“修正主義統治集團”。
  在這三十年間,由於不敢觸動毛澤東難題,政治改革嚴重滯後。中國社會積累越來越多的深層次的矛盾,而這些矛盾不可避免又成為攻擊鄧小平“改革開放”國策的口實。而且,政治上的“距離美感”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逐漸發酵。今天,這個公然宣稱超過秦始皇一百倍的毛澤東竟又成為中國許多青少年心目中的頭號英雄。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甚至覺得毛料事如神並就當作天神一樣敬拜。歷史似乎又走向原來起點?
  真是一個當代“中國困惑”!
  有識之士提醒人們注意歷史教訓。歷史變動的“機遇”往往一縱即逝。史家舉的例子很多,例如抗日戰爭勝利後的蔣介石國民黨,如果能抓住國共兩黨共商國是的機會,則不致落得被趕出中國大陸的下場。再如1961年,敦促毛澤東退位的力量在“七千人大會”上一度占了優勢,如果當時劉少奇乘勢召開“九大”,中國可能便是另一種政治局面,起碼文革這種民族大災難可以避免。可惜劉少奇當斷不斷,等到毛澤東緩過神來準備發動文革的時候,他才想召開“九大”;等到他在中南海被鬥得死去活來的時候,他才想起了憲法……
  歷史教訓太多了,但首先要尊重歷史真相,這樣才能切實汲取教訓。從1949年以來——或者更完整地說應該是從1921年以來——這段中國歷史應該怎樣寫,毛澤東這個難題絕對無法繞過。這其實也就是解開“中國困惑”的關鍵。
  在政治層面上,集中表現為毛澤東難題的“中國困惑”是當今“人類困惑”一大重點。聯想到第十七屆悉尼雙年展的主題——“距離之美:岌岌可危時代的生存之歌”,沈少民的《G5峰會(2010)》顯然大有深意。事實上,這組在中國西安製作的矽膠仿真雕塑,就是為悉尼雙年展特別創作的。沈少民構思這部作品是在2009年,當時正值全球金融危機,同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他腦海裏總縈繞著這類問題:既然人們認為資本主義已經走到盡頭,社會主義又已經崩潰,那麼,究竟什麼樣的社會制度更適合人類生存?
  “人類困惑”,“中國困惑”——這就是沈少民想像與思考的發力點。這是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極其珍貴的貢獻。行文至此,我不禁想到這麼一個插曲:八年前當他的骨頭作品系列基本做完時,有人問他是不是以後不再做了,他回答說:現在肯定是不做了,但以後……至少還有一件作品可以做,那就是用他的骨頭來結束他的藝術創作。當然現在他還沒活夠,以後再說。到時候就讓他的助手和學生用同樣的方法用他的骨架來完成,把他人生經歷的重大藝術事件用陰刻法刻在他的骨骼上。這件作品將置放在他在北京郊區懷柔所建的工作室裏。
  真要是這樣,我想那時還應該刻上他在2008年說過的這句話:
“我是5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我的作品都有強烈的社會關懷,這與我的社會經歷和價值觀有關,與我的社會責任感有關。”
 
网上争鸣摘抄
 
 老九2013-2-4 3:53:59发表
谢楼主文章,大开眼界。
 
 读者2013-2-1 14:25:59发表
 
 这个图片橱窗如同又一次艺术展!这可是国际大师级的作品。那天没去看展览的可以在这里补上了。难得啊,谢谢喽
 
 进生2013-2-1 14:04:10发表
 
 这些遗体,可是整一个时代一些国家皇冠上的“钻石”。有人宝贝,有人不看,想想就怕死了。沈少民先生让这些在一些国家被膜拜的遗体,复制了展览出来,供更广大的人群近距离地“瞻仰”并思索,去的明眼人看到的便是这 些个“历史困惑”的形式载体,而忌讳此题材的人物或许暗自宝贝着自己血液里它的复活,钟爱着自己用心去保存的方式。这都是可以的。爆发式的想象力让这些人物从地宫到阳光下来,细嚼慢咽式的继承则能让这些人物的思想 找到寄生体而复活,生活在同一个世界,这样便使得对一个话题的各种解读都有了存在的理由。历史的趣味就在里面。记得当年展览时,我带了女儿一起去的。
 
路人2013-1-31 21:41:05发表
沈的作品吓死人了,看了更怕死了。哦呀呀,当然不会重复了,他那爆发式的想象力还能把死人给复活了么?
 
 读者2013-1-31 17:55:32发表
如此甚好,林文《尊重毛泽东就是尊重我们这一代人》反成了先生此文的“马前走卒”,恰似鸣锣喝道来了,虽然林近来因其崇拜的小毛泽东薄熙来时运不济,正五内俱焚,不能闭门思过,反噪音开叉,读者便也无须嘉奖他了, 赏他再读三读先生文章,不责其理解力的低下,不能得文章的明晰要领,就已经满含对他的提携了。
 
尊重毛澤東就是尊重我們這一代人----與何與懷博士商榷
林别卓
 
       何與懷博士最近寫了一篇名為“人類困惑:沈少民想像與思考的發力點”的文章,那偏激的情緒和武斷的筆調,令人吃驚不已!
        針對毛澤東所說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何博士諷刺道:“十月革命的確不同凡響,不僅給人類帶來共產黨專政的社會制度,也同時帶來水晶棺這種極具創意的葬具”,“在水晶棺裏的列寧、胡志明、毛澤東、金日成,和也許亦會進來的卡斯特羅,以及一度入住水晶棺後遷出的其他領袖,曾經何等雄心勃勃妄圖用武力打出一個紅彤彤的無產階級新世界,可是,他們所苦心經營的社會主義陣營如今安在?”筆者尊重先生的反共立場,但先生作為一名具有新中國培養背景的學者,對共產主義如此恨之入骨和冷嘲熱諷,使自己降格在那種“殺豬(朱)拔毛”式的原始反共的水準上,是自己作賤了自己,並不明智。
       我們人類的現代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這個問題很重要,認識到它就不會犯歷史常識上的錯誤。幾乎全世界所有的歷史學家都認為我們人類的現代史是從1917年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開始的,得出這個結論並非因為歷史學家們所持的政治立場相同,而是因為持有不同政治立場的史學家們都承認從十月革命起世界翻了個個兒,與舊世界有了一條分明的界限。這就是說,十月革命扭轉了乾坤,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擴張和膨脹終於不能跨欄而過,全世界人民空前大覺醒,開啟了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的新紀元。
       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的。當時中國的知識份子正在尋求救國之路,卻苦於救國無門,不懂得什麼叫做社會科學、什麼叫做唯物辯證法、什麼叫做無產階級專政,是十月革命勝利的振盪波使他們接觸到了西方最巔峰的社會科學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如魚得水,如饑似渴。毛澤東關於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論斷不僅是他個人心路歷程的寫照,也是他那一代革命知識份子的真實感受。由於正確掌握和運用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人類最先進的思想理論,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建黨起,只經過短短28年的實踐和奮鬥,就於1949年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立了新中國。
       共產黨是為敲響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喪鐘而生的,是以推翻本國資產階級專制為宗旨的,正由於此,德、日、意三個法西斯軸心國以“撲滅共產主義”的名義蠱惑人心,麻痹英、法、美等列強,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假如沒有蘇聯為首的各國共產黨的存在,世界反法西斯的鬥爭就不會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那麼人類今天恐怕依然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橫行霸道的時代。所以,那種割斷歷史、不分青紅皂白地反對“共產黨專制”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何博士所謂“十月革命帶來共產黨專制制度”的抹黑說法,也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所謂“十月革命帶來水晶館葬具”的說法也是一種辱罵性語言。水晶棺實際上是一種特製的玻璃棺材(並無真正水晶礦石製作的棺材),在十月革命前早已有之,怎麼能說是十月革命帶來的呢?在中國,第一個被葬以水晶棺的是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為蘇聯所贈,因不適用而閒置於南京至今),不是毛澤東,所以也不能說水晶棺是共產黨極權的專利。
       如何正確看待毛澤東的遺體保護和水晶棺呢?中國共產黨是反對個人崇拜和反對保存領袖遺體的。早在1956年毛澤東就帶頭在中央政治局關於遺體火化的決議上簽了字,並作為黨的一條紀律保證遵守。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當時的中央領導層決定建立“毛主席紀念堂”以永久保存毛澤東遺體,這是違背黨的紀律的錯誤決定,也是違背毛澤東本人意願的。毛澤東生前有一次曾對其護士長吳旭君說:“我在世時吃魚較多。我死後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長江裏喂魚。你就對魚說:魚兒呀,毛澤東給你們賠不是來了,他生前吃了你們,現在你們就吃他吧,你們吃肥了好去為人民服務。這叫物質不滅定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之瀟灑豁達由此可見一班。毛澤東對黨內的個人崇拜之風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不能因之就捏造事實去誣衊他生前就希望自己死後肉身不腐而長眠水晶棺。
       既然是錯誤,要不要改正呢?要不要像蘇聯赫魯雪夫對待史達林那樣把毛澤東的遺體從水晶棺裏抬出來燒掉呢?不可。因為這種錯誤牽扯著民族的感情,若不注意顧及而粗暴行事,就會傷害人民的民族感情,就可能會犯更大的錯誤。保存了89年之久的列寧遺體現在已經基本上腐爛殆盡,只剩下頭部和麵部,其餘部分全是蠟像仿真品。俄羅斯老百姓擔心政府因此而廢掉列寧水晶棺,於是每天都有自願者在紅牆列寧墓周圍暗中巡邏,保衛列寧以防不測。此事弄不好可能變成動亂的一根導火索,爆發人民重新革命的熊熊大火。可見,人民群眾對革命導師的深厚感情和個人崇拜的錯誤雖然扯到了一起,但還是不同性質的兩回事,不可等同視之。毛澤東是中華民族空前的民族英雄,中國人民對毛澤東的愛戴之情是中國的一種國情。按照鄧小平所言“尊重歷史”,順應國情民意,保護好毛主席紀念堂和水晶棺;同時教育國人下不為例,永遠防止個人崇拜錯誤的再次發生,這才是正確的。
       毛澤東帶領中國共產黨人建立了新中國,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和平發展成為了人類社會的主流。我們這一代人是這個世界新格局的耕耘者、收穫者和享受者。毛澤東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依然深深地保留著毛澤東時代的印記,具有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和情懷,也包括那個時代的缺點和弊病。我們這一代人和毛澤東榮辱與共。尊重毛澤東就是尊重我們這一代人,褻瀆毛澤東就是褻瀆我們這一代人。
 
 
 
网上争鸣摘抄
 
1234  2013-2-1 21:29:05发表
作者自相矛盾------你稱呼毛澤東而不稱毛主席本身就是對他的不專重和大不敬,這種情況發生在1976年以前完全有可能入監牢甚至槍決
 
读者 2013-2-1 16:57:46发表
 
那年头,一个高干子弟---小姑娘一个,专机送海南岛疗养所度暑假,一架飞机啊,就她一个!除了机组人员!不吃几口肉,那是装蒜。
 
读者2 2013-1-31 23:26:24发表
 
尊重我们这一代人。对。这一代不是上一代,更不是毛一代。再者,林也,绝不是毛。毛也,绝不是林。代岂能互换,那是乱伦。姓岂能互换,那时乱宗。谁要改林姓毛?下一代换毛姓,美其名曰尊重毛,林同意吗?所以,尊重 林一代,不是林二代。尊重毛泽东,不是林一代林二代。 亵渎毛泽东,不是亵渎林先生。毛泽东岂是林先生?岂能乱姓?亵渎林先生,岂是亵渎毛泽东,岂不乱理?林先生岂是毛泽东?乱伦乱宗乱姓乱理,林先生可要对下一 代负责哦。
 
善?!哉2013-1-31 21:19:49发表
 
毛的确是在三年人祸期间不吃肉,但是林先生披露了绝对资料,毛吃鱼,专机专运的武昌鱼!
 
我们这代人2013-1-31 18:01:17发表
 
谢谢林博主,我们这代人中国人还真和老毛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被老毛欺骗,被他洗脑,被他压榨,被他盘剥 ---。可就是没有从他那儿得到过一星半点的好处。 我一直以为共产主义已经和希特勒,斯大林和东条英机一起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万万想不到在澳洲还冒出来您这么一位虔诚的粉丝。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您该不会是从精神病院中给错放出来的吧?
 
读者2013-1-31 8:02:58发表
 
 剥去假面之后,再来谈这90年历史。不过,言论自由,就毛这碗菜,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用戏台上亮相的姿态端着,也是该由他们端去的。只是不要割人喉管地要代我们这一代发声。
 
 路人 2013-1-30 21:28:31发表
林作者啊,首先,社会主义阵营今安在?您可没说出来。其次把历史常识好好补补,再来哇哇哇,行不?其三,“我们这一代人和毛泽东荣辱与共。尊重毛泽东就是尊重我们这一代人,亵渎毛泽东就是亵渎我们这一代人。”林先 生高寿啊?搁棺材里好好躺着,陪陪咱过世领袖,俺给小孙子讲近代史时,一定会提到林作者您的英名。
  
读者 2013-1-30 19:59:42发表
 
 可是据我所知我这代人和我的上代人中有很大一批人觉得:毛泽东根本就没有尊重过我们这代人。
 
南太井蛙2013-1-30 12:33:15发表
 
人類現代史始於1917年?哈哈!真是笑死人!
勸林先生花幾十元買本「圖解世界現代史」來補補課;此書有很清晰的划分﹕大致以一七六○年代工業革命開始至帝國主義出現的一八七○年代為近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人工網絡形成、殖民主義興盛的一八七○年代為現代。
 
【標新立異】
 
為衣俊卿局長說幾句公道話
作者:解濱 (此文轉自萬維讀者網)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簡稱中央編譯局)局長衣俊卿同志出事後,俺和廣大網友一樣,大吃一驚,義憤填膺! 要知道中央編譯局乃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研究經費最充足的馬列主義研究機構。那裏彙集了全世界的頂級馬列主義權威。 而衣俊卿局長是我國的馬列主義頂級權威中的權威。 這樣的世界一流的馬列專家也玩女人,而且玩了女人,穿上褲子後居然還收那女人的錢,幾萬幾萬的收,這TMD還不如舊時代國民黨反動派啊。 當年臭名昭著的楊森、馬步芳等軍閥每到一處就尋歡作樂,但每次嫖完了女人後還是給女人一些錢的,從不打白條,白嫖的事情還從來沒有發生過,更沒聽說過嫖完了反倒拿女人錢這種事情。這樣的怪事,過去幾千年都沒有發生過,古今中外都十分罕見。 都說官場代有淫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但衣俊卿這樣的連嫖帶撈,連賣淫女的錢都要拿的淫官還是頭一次聽說。而且他玩的女人也是我國的為數不多的馬列主義頂級學者之一,據說還不止一個,每一個都是貌若天仙,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搞了半天,這世界頂級的馬列主義研究機構,原來是個大淫窟啊!
      但是,在俺仔細瞭解這件事的原委後,對衣俊卿同志就不那麼反感了,反而越加肅然起敬。 為什麼呢? 說起來慚愧,俺以前也是學過馬列主義的。但俺那只是學了個皮毛,並沒有學到精髓。 這些天俺重讀了馬列主義的發展史,細探了那幾個偉人的光輝業績,發現玩女人這種事情本來就是馬列的特色之一。 我們中國人很久以前有“富貴不能淫”這種說法,但在馬列主義中沒有這一套老皇曆。可以說淫也是馬列的一個組成部分。 偉大導師馬克思結婚後,和他的傭人海倫私通,生了一個私生子,這算不算淫?  列寧同志更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光輝業績,他生前曾和多個女人鬼混,染上了梅毒,這算不算淫? 據說列寧同志的梅毒是導致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這梅毒居然改寫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史,多麼神奇啊!  如果有一種病可以稱為革命病的話,那麼這種病就叫梅毒。
        不知是不是受了馬克思包二奶那件事的啟發,偉大導師恩格斯給我們留下了一篇巨著《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在那本書的第二章“家庭”中他引用摩爾根的話:“如果承認家庭已經依次經過四種形式而現在正處在第五種形式中這一事實,那就要產生一個問題:這一形式在將來會不會永久存在?可能的答案只有一個:它正如迄今的情形一樣,一定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它是社會制度的產物,它將反映社會制度的發展狀況。既然專偶制家庭從文明時代開始以來,已經改進了,而在現代特別顯著,那麼我們至少可以推測,它能夠進一步完善,直至達到兩性的平等為止。如果專偶制家庭在 遙遠的將來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那也無法預言,它的後繼者將具有什麼性質了。”
        恩格斯上面那段話深奧難懂。說淺顯一點就是現在這種一夫一妻的家庭(專偶制)只不過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這種一夫一妻制未必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了。 重溫了恩格斯的原著後,俺聯繫起衣俊卿局長和常豔博士開房17次那件事,俺熱淚盈眶。 原來他們是在按照偉人的指示,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打破一夫一妻制的枷鎖啊。怪不得我國當官的大多包二奶、找小三,原來在我國一夫一妻制早已不能滿足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了,所以各級領導以身作則,每個人都包養了一批二奶、小三。 這也是求發展的偉大實踐啊!
       衣俊卿局長和常豔博士不就是身體力行馬列主義的原理,做了一點人人都在做的事情嗎? 為什麼說他犯了生活作風錯誤呢? 為什麼免去了他的職務?同志們,這是我國馬列主義發展道路上多麼重大的一個挫折,這是一個冤假錯案啊! 如果馬克思、列寧能夠活到今天,聽說了中國的馬列主義第一權威玩女人這件事,他們會怎麼說呢?他們會會心地一笑:“哈哈哈哈,這小子是我們的好學生啊!”
       所以,對於衣俊卿局長的處分是很不公平的。我國領導幹部普遍包二奶這件事,是對馬列主義的重大發展。 這既不是走老路,也不是走邪路,而是走上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正路。說起來,人家不就是提早結束了一夫一妻制嗎? 這難道不符合馬列主義? 我黨早先鬧革命時,國民黨反動派曾經罵我黨“共產共妻”。 今天大家看看我黨是不是那樣的?
      有個“三一重工”的大老闆(黨員)梁穩根曾經說過:“黨員找對象更容易,老婆更漂亮”。 他只說對了一小半。 準確的說法是:入黨做官,不但老婆漂亮,就連小三都更漂亮。對於女人來說,跟黨的幹部上床,不但衣食無憂,而且可能飛黃騰達。
       如今只要是一個長得漂亮的女人在做官或做任何出人頭地的大事,你基本上可以斷定這個女人一定是跟誰有了一腿子,不然根本爬不了那麼快。而且這女人和一個領導上一次床還不行,要和多位領導同志上床多次,才有可能一路順風。  例如,那個常博士,你去查查她到底跟多少男領導上床了,我看很有可能不止一個人。 她的問題可能是還不夠開放,跟領導上床的次數太少。碰上這種事情,就不能生搬硬套馬列教條了,必要時可以跟妓女學藝,不然只能做無用功,浪費青春。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那本書中還有這麼一段描寫舊時代的話“婦女越來越被剝奪了群婚的性的自由,而男性卻沒有被剝奪。的確,群婚對於男子到今天事實上仍然存在著。凡在婦女方面被認為是犯罪並且要引起嚴重的法律後果和社會後果的一切,對於男子卻被認為是一種光榮,至多也不過被當作可以欣然接受的道德上的小污點。”
       其實,衣俊卿局長所犯的錯誤,在我國何嘗不是“可以欣然接受的道德上的小污點”呢。即便不提恩格斯的話,衣俊卿局長幹的那些事和其他領導幹部比起來,難道不就是那麼一點點的“小污點”嗎?



评论专区

巫逖2014-11-20发表
向安红问好!!!
安红2014-11-20发表
给巫逖先生请安!并恭请巫逖先生赐稿!我的伊妹儿:hongan3040@gmail.com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