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讨

学术研讨

认同与输出:书法艺术能否走向世界
作者:庄伟杰  发布日期:2013-08-02 02:00:00  浏览次数:2982
分享到:
       随着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下,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华文潮”和“汉语热”的进程中,一个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提法是——“走向世界”。在这种态势中,文化艺术领域也流行“走向世界”。中国书法以其独特魅力在漫长的历史流程中顽强地存活至今,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形成了一个丰富而庞大的属于自身的“传统”。我们欣慰地看到,即便以毛笔为工具的书写在日常和实用领域几乎已濒临绝迹的当下,书法的文化传统依然没有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尽管书法传统已不是历史上社会主流生活的一部分、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却在新世纪的当下面临着时代转型的巨大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作为宏观叙事的书法传统“涛声依旧”;另一方面,在日趋多元的当代社会,书法失去了固有的尊荣而走向边缘,只能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因此,对中国书法能否走向世界,便成为一个十分有趣的重要话题值得我们作一番清醒而理性的探讨。
       当代著名书法家邱振中先生以为,传播并不是像出口商品换取外汇那样,换取中国文化在异域的认同,“传播的根本目的,是我们自身的需要,是维持我们自身活力的需要。”然而,今天我们强调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维持自身活力却是离不开全球化的语境和过程的。著名学者王岳川先生在《全球化中的中国书法身份》一文中指出,今天应该强调在全球化中重新发现和探索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把中国书法文化的输出作为一种历史责任和使命。他同时倡导“浸染中国传统文化中温润的多元性的书法”,把承袭中国文化的“血脉和指纹”,把重建中国文化价值的努力,提升以维护整个世界精神生态文化平衡的高度的必要性。的确,作为东方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书法走向世界在新世纪有其特殊的意义。大致说来,起码有两重标志:其一是在全球文化互动中,通过书法发掘出本民族最为理想的气息和精神,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化诗性智慧,并作为一种中国形象加以弘扬;其二是寻找一种“国际性的审美共识”,通过人类共同的心性价值转换,创造出具有国际文化艺术大视野的书法艺术形式,让世人分享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使人类文化在相互尊重和认同的前提下,消除文化误读,共建未来和谐共生的美好远景,让人类之体,世界共享。
由于中国目前的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不甚平衡,决定了中国处于传统与现代断裂的震荡期,正经历着剧烈的巨大转型,民族精神、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思潮重新交融整合。况且,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有产生于本土历史发展的价值标准,这种民族审美观确定了其文化艺术的发展取向及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换言之,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倘若缺乏自身鲜明的特质,就失去其生命力,也难以构成为一个独具价值和意义的文化体系。在当代社会多元审美诉求面前,书法传统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能否因其具有民族气味和艺术个性而走向世界,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崭新而独特的形象并构成自身的阐释系统,使得书法的文化身份问题更为凸显。因为文化身份包括文化认同与文化建构的双重含义。由是可见,重塑当代书法的文化身份已成为当之务急,更是我们关注书法艺术能否走向世界这个命题的焦点。因此,如何面对和正视当代中国书法文化身份模糊与缺失的现状,在清醒与深化中重申当代书法文化身份的历史使命;如何厘清存在的问题以达成共识,呼唤艺术审美意识并确立当代书法艺术的价值标准;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自觉地拓展书法艺术的崭新领域,让书法艺术成为一种跨疆越域的跨文化景观与世人共享。等等,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其蕴含的可能和意义,不仅是世界的,首先是对中国自己的。如是,在书法艺术延伸的文化历史河道上,灵魂和时间就会像活水一样自然地向前流动……
       在每个时代中,任何一门艺术的进退强弱兴衰都会烙上其鲜明的时代印痕。作为东方艺术而存在的书法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她不同于绘画、音乐等姊妹艺术,尽管绘画和音乐同样存在着实用和艺术的功能,但这样并不影响它们各自的本体构成和发展,且因其特质而具有世界性。而书法与汉字的关系却直接延缓了书法本体的独立性格之形成,书法的本质是内涵的,是抽象的生命体验,是以东方文化精神为依归的。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艺术的全球性与本土性、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冲突乃至融合,作为当今世界文化艺术发展中的一种表现已成趋势。因此,书法在当代的发展应怎样去适应时代要求,去演绎自己具有独立性格的角色,都直接影响着书法艺术的未来走向和出路。
       以富有生命活力的线条作为基本语言组合的造型意象,书法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正是其作为艺术存在的根本;书家以抽象的汉字为载体,通过线条表情达意让书法以其独立的艺术形式表现东方文明的文化精神。反观西方,当艺术不断地摆脱对自然对象的描摹,向主观性、抽象性的自我表现发展后,艺术形象曾出现了由具象向抽象的转化。由是,书法所展示的线条艺术便引起西方艺术家的极大兴趣。无论是前后期印象派的初露端倪,还是野兽派马蒂斯的勃勃兴致,对书法中流畅的、有力的、连续的、内含韵律的青睐、认同和领略,已成为一份美好的历史记忆而存照。艺术大师毕加索对中国书法更是情有独钟,认为这是抽象画的祖先。他还曾扬言,如果他生在中国,一定不是画家,而会是一个书法家。于是,西方抽象派的部分画家从中国书法里获得了启迪,并将画面表现为线的运动,且美其名为“书法绘画”(与中国的“书画同源”说颇为吻合)。这当可视为书法艺术走向世界的最好征兆和最佳例证。难怪乎英国学者赫伯特·里德在《现代绘画简史》中曾如此评述过:“抽象表现主义作为一个艺术运动,不过是中国书法的表现主义的扩展和苦心经营而已。”可见中国书法艺术对世界的影响和内在潜力是不言而喻的。至于书法作为“汉字文化圈”中的文字的艺术书写,早已蔚然成风。目前韩国、日本等每年均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文字书写艺术活动。韩国的“世界书艺全北Biennale”,每届均花巨资隆重举办,从1997年至2005年共举办五届书艺展,甚获好评。为纪念这个双年展创办十周年,今年世界书艺全北双年展举办了“立足百年之计的十年省察展”,并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回顾和总结:其一,回顾世界范围内的书法艺术。其二,展望书法艺术走向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其三,从书法这一艺术类别的特点来回顾自身。众所周知,上世纪日本的一大批现代书法家因受时代的驱使,充分发挥艺术的创作自由,以中国书法为基础,与西方艺术寻找融合的契机以求共生共荣,早就出现过少字派和墨造型的前卫派书法,曾风靡欧美于一时,并引起强烈关注。或许,那些局囿于传统的抱残守缺者会对此指三道四,甚而不屑一顾;或许,这种艺术追寻和表现尚有某种局限或需要作更深层的检讨。但这种“在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广泛的认知性,尤其是对书法艺术的可贵探索和大胆创新,事实上,不仅丰富了书法的艺术表现力、也开辟了书法艺术创作的新天地,而且扩大了书法艺术的世界影响力、亲和力及延展力。
        笔者曾于1998年春季在悉尼市举办个人大型书法艺术展。所展出的100多幅书法作品,由于力求创新,大胆尝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展示方块汉字的造型与魅力、意趣与精神以及所体现的独特审美方式,结果获得意外的反响和收获。从当场出手的近半数作品和预约书写的来看,无论是老华侨、新移民,还是老外(有汉学家、有不懂汉字的书法艺术兴趣者等);无论是政坛、商界人士,还是学界、书画界和新闻界的有识之士。说句实话,大多数人(包括艺术品收藏者)更着迷于那些富于个性、情趣、尤其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书作,普遍认为这才称得上是艺术品。太实(意指延袭传统)的作品反而不讨好,不太受青睐,因为那无异于看古帖,或直接到电脑里去找。譬如,大多中西人士皆以为,楷书只能是书法艺术的基础,作为艺术品展览似乎有“克隆”古人的嫌疑。人们喜欢的是作为书家通过笔墨情韵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文化精神和艺术气质。经验告诉笔者,置身于书法艺术的自由王国里,在书写或创作过程中,会发现到书法作为艺术的很多妙处,如墨韵、笔法、运腕,所体现的抽象美以及对人体生命以无形的气与力等,正可以作为自己生命的一种传达方式来流露表达自己的心性和情感。创作与理论的结合和摸索使我顿悟,书法既可以走抽象路线,也可以别开生面地走其他只要具有艺术美感的路线,因为以文字为载体(底线)的中国书法一直在创新发展之中,把书法作为艺术更应大胆地运用笔墨加以创造性的探索和表达。有时兴之所来书写的一些字,连自己也感到趣味横生、新奇别异,有些甚至发展到成为完全无迹可寻的现代书法(洋人尤为喜欢)。这与其说在寻求一种突破,不如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笔者深知自己并非一位专业书家,更无意在此自我标榜和鼓吹,只是想提供一份可靠的事实就教于同行方家,旨在说明书法艺术要真正地走向世界,首先要思考如何才能进入读者(观众)的期待视野,并寻求一种合情合适合理的艺术途径通向人心世道,以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诚然,这个事例在书法艺术面前是欠缺足够的说服力的,也说明不了什么大道理。只是说了出来,自觉释然不少。如果多少能表明些许的问题,笔者就深感快慰了。
        那么,中国书法艺术应如何走向世界呢?很早以来,有人提出要敢于吸收现代日本书法与抽象派艺术的某些长处予以大胆的创新。书坛也曾出现过书法美术化、书法行为化等先锋性表达方式。其实,这种艺术探索本身就没有对与错、应不应该,重要的是能否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值得好好思考的空间。据我所知,书坛有主张固守传统的“保守派”,有主张改革开放的“现代派”,有倡导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派”,有坚持延续传统薪火的“传承派”,有崇尚时髦的“新潮派”,也有“无人赏,自鼓掌”的“个体派”等,不论是身处于主流的、民间的,还是置身于学院的、边缘的……总之,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格局,在某种程度也符合生长和发展需要的书法生态,这同样并不影响书法艺术的必然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当代书家应该思考在全球话语开启的境遇中,作为个体艺术家能真正地做点什么,即创造点什么,才是至为关键的。诚如王岳川先生所言:中国的书法形象,绝对不能是跟潮,跟古人、跟今人都没有出息,重复自己也没有出息。或许,只有在各种有利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以及自身本体的发展要求中,书法艺术才会逐步演绎出具有自己独立品格的时代(文化)特征,并赢得整个世界的普遍关注、认同和接受。
       无庸讳言,中国书法的世界化,必然会带来书法的现代化、时代性和当代意识的探索,这应是不可避免的、也无需避免,同时可能将成为全球化时代当今书法艺术的发展流向。但这里牵涉到一个姿态、立场和价值关怀的问题。如前所述,由于书法自身的特殊性,相对而言较之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难以在国际间进行普遍交流,唯有在“汉字文化圈”的交流中才能保持一种输出者的优势心态。于是,书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各种立场和观点,几乎难以达成一种共识,也影响和限制了书法艺术向外拓展(输出)的深化。有人甚而带有狭隘的民族心理提出拒绝或抵制,认为书法本来是中国所特有的艺术,倘若如此提倡会使中国书法丧失民族性而变成西方化或他者化。其实,这种担忧是多余的,更不利于书法艺术的长足进展。美国的可口可乐、麦当劳文化,日本的汽车文化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并打入中国市场,并没有丧失自己的利益、优势、渗透力和价值观。尽管书法作为一种非功利(物质)的精神性艺术审美(文化),但只要找准位置,确定自身的文化身份即独特形象,既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东方气派,又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和开阔创新的能量,凭借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特质所反映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积淀,只要着力于对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的把握,立足于东方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现代性转换,完全可以达到既是民族的,又是东方的,也是世界的。况且,从容而自信地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应是当今中国书法体系的一种文化战略和自觉,也是世界文化交汇融合的趋势和表现,更是书法自身的历史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如果说中国正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期,科技文化革新与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所带来的跨越式发展的空间已经成为一种可能的话,那么,当代中国书法的文化身份面临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探索、调整、提高和更新定位,找到并建构自己在世界上的角色和地位同样成为一种可能。无论以什么姿态和立场,无论以何种渠道和方法。譬如通过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输出也好,通过打造书法艺术自身的特色和文化精神也罢,哪怕通过民间渠道、通过外国人的主动认同、通过我们的自动介绍和推广等等方式也行,只要有助于书法艺术走向世界各个角落,都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一句话,条条道路通罗马。因此,重新思考书法文化和书法传统的源流,从中唤醒民族审美潜在的精神、深厚的内涵和意蕴,让“中国书法”作为一个全球性概念,在全球化语境下,在融入世界和走向世界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文化的原创力和民族性,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一条适合书法艺术输出的文化发展的“绿色通道”,定然是书法艺术走向的大势和大道。那么,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随着全球“华文潮”的涌动和“汉语热”的升温,中国书法获得国际认同的可能将不再是神话或梦想。可以预言,当今几乎为书家们所遗忘或难以彻悟的书法传统中的那种超然的天人合一、物我融化的理想境界,那种彻悟澄明的生命智慧,那种冲淡幽远的审美情感等深层文化意蕴,将会重新出场和张扬。所有这些,将更加有力而雄辩地证明:中国书法艺术有足够的资格和特殊的魅力汇入到世界文化大潮中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