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素月禅心,玲珑文光—林素玲文集《心灵视窗2》读后随想
作者:庄伟杰  发布日期:2013-08-07 02:00:00  浏览次数:2945
分享到:

       有华人散居的地方,就会有中华文化蔓延的精神火种;

       有文化生活的地方,就会有汉语诗性传达的心灵图景。

       切身的经历,流散的体验,广泛的接触,岁月的作证,让我更加相信文化的力量无远弗届,足以生发无穷尽的情趣和魅力。作为文化中的文化,文学产生的力量,就不言而喻了。

比血液还浓的,往往是通过母语律动的心灵回声。长歌如水流淌,深沉温婉;短调从心出发,简约平和。

       此刻,当我的视线停留在林素玲女士即将推出的《心灵视窗2》中,依次浏览着女作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领受到温暖与快乐萌动的文字所生成的心灵图景,仿佛岁月的流光摇曳在梦里梦外。一颗漂泊的心因为感同身受,仿佛被擦拭得像清泉一样柔韧而透亮。

       一个土生土长在菲律宾的华人女子,居然如此游刃有余地驾驭和调动汉语言文字,放牧于异质时空中,以此来述说心中的诉求,来营造自己的一方桃花源,而且一登场就得心应手,收放自如,不断地“画出犹如琉璃般透明的圆”,像在追梦中圆了心中的梦,就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了。

        更为难得的是,从出发的那一刻开始,她不因时易而改变自己的初衷,不因文学已走向边缘化而退却,始终躬耕不辍,津津乐道,好比行走于寂静的荒野广漠,自觉地寻找心中的那片绿洲。

我敢断言,如果没有一颗童心般的天真可爱,要在非母语的国度里,如此从容练达地用汉语来表情达意,如海德格尔所谓的“诗意地栖居”,谈何容易!

       令人惊讶的何止于斯。

       林素玲女士还是一个多面手,散文、随笔、评论、小说、诗歌及翻译,皆有涉及,且硕果盈芳。迄今已有七部个人专著及多部译著和盘托出。是故,在菲华文坛上,她以自身的努力和实力、以清新明朗的女性声音,不断地获得掌声和鲜花,成为一位引人注目的海外华文女作家。

       有意思的是,素玲君原来是笔者结识多年的好友、菲华著名诗人王勇兄的夫人,真是佳偶天成啊!是才子配佳人,还是诗人配才女?如此姻缘,若琴瑟和鸣,似锦绣龙凤,真叫人欣羡。难怪乎中国文化中流传着“诗题红叶”、“珠联璧合”之类的经典名句。

       如今,王勇偕林素玲贤伉俪,堪称菲华文坛上的一对“作家夫妻档”。也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和文字的力量促成的美缘佳话。

       话拉回来。只要打开眼前的《心灵视窗2》,以及不久前收到的《发现生命同心圆》,就会发觉,其文如其人其名,总是携带着一种阐释的气息和佛理的味道向我们扑面而来,文字背后张开着一幕多元文化组合的异域风情,于不动声色之中,给予人某种心灵洗礼的意味。掩卷之后,那些呈现的文字尽管伴随场景而谢幕,但有颗种子却被种植于心,那是不同文化交融(或杂交)生成的饱含情韵的种子。于是,本文标题便以其芳名讨巧地取为“素月禅心,玲珑文光”。其中流溢的人文气息与宗教情怀清晰可辨。如同心音与梵音协奏的和声,亲切可感而又启人心智。

       散文(包括随笔)最需要的确是通向心灵。那些优秀的散文名篇,常常是朴实而自然,仿佛信手拈来。诚然,好散文是精粹和细镂的,那是作家在时间的河床上披沙沥金而凝成的。足以感动人心的文章,定然是作家对生命情感乃至社会生活独特而深刻的审视和律动,或者说,是作家心灵视窗洞开之后结出的果实。如是的话,阅读散文应当是轻松而随意的,因为散文、尤其是随笔小品本身是随情适性的舒展,抑或化点滴心思凝于笔端。唯有令人读后或感动、或感慨、或感悟,散文才能彰显其内含的庄重和意义。一句话,散文的真义即是以文求道。

        就此而言,散文写作如过于刻意或拘谨,便坠入庸常,远离了大道;如太随意而未经精心打磨,则易散漫失神,难成气象。可以说,是否跟心灵走在一块、融为一体,是判定散文优劣高下的分界线。确切地说,文无古今东西之别,但有高下优劣之分。

       我们不妨把灵视(心灵感受)与审视(观察体悟)作为鉴赏或解读散文的两把关键性钥匙,并借此打开林素玲的《心灵视窗2》。本书共分两辑,第一辑大多写自己的读书随感、电影观感等感兴趣的对象,侧重于审视;第二辑以写生活际遇、心路历程和人际交往等为主的在场感受。不论是灵视还是审视,作家皆从心出发,并用自己的心尽力去揣摩、去贴近、去怀想。

       可见,写作之于林素玲,是一种心灵之旅的收获,也是一种生命沉淀的过程。有心的读者只要走近她以素月禅心、以玲珑文光映现的心灵图景,或许会在某个拐弯处,感应并通向那扇洞开的视窗,寻找到命题深处的内涵。

        在笔者看来,林素玲散文,包括这本集子里,大抵不沉重,不艰涩,更不会摆出沉痛难抑状。同样的,也不刚烈、不作态、不晦暗,也说不上深刻,更不属于纵横捭阖、恣肆汪洋的路数。她的散文有的是清静、平和、自如,简朴中见婉致,柔细处见通达。作为一个佛教信士,她也写苦难与不幸,但笔触指向的是希望与人间的美好;她甚至写到黑暗与丑恶,但她为善耕耘,坚信光明会照彻一切。当她怀念往昔岁月时,喜欢围绕着真情和善美的流露伸向心中曾经被感动的内容。当然,作为一位女性作家,随着岁月的递增,阅历的加深,她的视野日见开阔,可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那是一种难得的人文情怀。换句话说,她的目光已越过生活的表象,更多地关注足以感动心灵的那部份情愫。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信仰和追求。当笔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倾听和品读着林素玲散文所呈示的心灵风景和文字背后的意味,仿佛看到,在尘世里、在异域时空里,她已静坐成一朵莲花。其身如花,形亦花。那份静净定悟慧的修持,总是菩提在上,安素明心。

       佛能普渡众生。心念佛,静致远。文学之树伸展的枝枝叶叶,层层叠叠,簇拥成花,是否会有佛的出现呢?

       如莲安坐参悟,那莲身、莲状、莲瓣、莲韵,驱使她的心空隐藏着莲的高洁与清芬。

或许,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相遇莲花,无疑是一种幸运;静观花开满流年,回首时,发现她留下了一片青青翠翠在人间。如此坦然、安然、淡然、释然。

行走在天地间,闲看潮涨潮汐,默读花开花落。那些生动的语词之花还在,而季节已渐行渐远。

       一个长期生活在异域的华裔后代,为什么如此执著和尽情调动方块字,安然自主地在一个如大海包围的孤岛上,找寻一种形式和声音,展开诉说与倾听,甚至在一种别人看来是不可能中探索可能,而且让人从其心灵深处,看到里面不同寻常的惊喜呢?

       或许,在俗世中只顾拼搏的人是难以理解的,然对于笔者来说,不仅没有疑惑,而且极度欣赏。因为文学尽管不能改变人的现实生活,却能让人的生活多些温暖,多些慰藉,多些充实,从中获取一种幸福感。是的,“幸福比快乐更重要”(林素玲语)。

        或许,这乃是文学的无用之大用。正所谓“善门见苦,知福修慧”是也!

       散文(包括随笔)作为一种最自由的文体,其妙处就像众生,气质殊异,百态千姿。散文也是最有俗尘烟火味儿的,好比美食佳肴,华堂楼阁,寻常巷陌,烟花垂柳,各擅胜场。

纵观当代华文世界,散文门号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有什么大文化散文、小女子散文、学者散文、复调散文、行走散文、纯散文、后散文,还有以题材区分的什么政治散文、红色散文、乡土散文、亲情散文、生态散文、文史散文、游记散文、科普散文,也有把散文划分为什么审美的、审智的、性灵的、在场的,等等,不一而足。

       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越来越细的。有这么多种类型的散文出现,说明散文的生长势头良好;架势花样多,并非坏事,证明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姿带来了散文(文学)的纷呈异彩。一类散文就像一道菜,贮藏着它类不具备的养分。我们的餐桌上不能总是只有一种菜吧?然而,说千道万,必须明确,不应以一种或几种标准要求,来框定散文;也不该以个人的好恶,来臧否限制别人的创作。

十一 

       有人可能会说,林素玲散文不就是“小女子散文”吗?甚至因为她的散文大多为短、小的“小品文”,便认定这是文学中的“小家碧玉”。对此,容许笔者搬出一句公道话——文贵精不在乎长短。散文提倡短文、千字文,但不能因篇幅字数或体裁的特殊性便认定那是小玩意儿。有些喋喋不休、啰哩啰嗦的长篇大论,有时还不及一篇短文精彩。反之,一篇字数不多的散文同样有可能变成鸿篇巨制或传世之作。只要它闪烁的思想火花,可以放射出耀眼的辉光,带给人丰富的启迪。那些从心底里自然溢出,与心灵走在一块,让一颗心走近并感动另一颗心的,同样是好散文。

       林素玲的可贵之处,应是她的写作心态和精神气质。她在自然朴实的叙说中,常常呈现出打动人心的华彩。无论是“微笑的雨”还是“天涯本无际”,无论是“一起梦中作梦”还是“偶然中的必然”,无论是“选择思念”还是“人间觅真爱”,抑或是在学会“建立自我”中冀盼“留住永恒”……我们从这些诱人而颇具意味的标题中,似可领略到“小书大智慧”。

       我这样说,并非指认林素玲散文有多好多感人,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品味,总在寻找最适合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因此,其作品参差不齐,有长有短,这很正常。我们无需求全责备。但我相信,她的散文写作,坚持从“心”出发来“发现生命同心圆”,始终用心灵来说话的姿态,一旦找到闪光点,就能让读者触摸到生命质感,并获得生命的愉悦和人性的温暖。

2013年夏写于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相关链接:林素玲,常用笔名林铃、陆子麟、林得诗、路尔特斯、喜琮。菲律宾土生土长华人,祖籍福建厦门曾厝垵。硕士学历。至今已出版的文集有《随缘自在》(2002)、《悦读人间》(2003)、《星荷缘》(2003)、《心灵视窗》(2007)、《笑拈茉莉》(微型小说、小诗、随笔合集)(2010)、《发现生命同心圆》(闪小说、随笔集)(2013)。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