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薛范60年——翻译歌曲选》读后感
作者:徐家德  发布日期:2013-10-26 02:00:00  浏览次数:2075
分享到:
      这几天临睡前,躺在床上都在捧读一本新书《薛范60年——翻译歌曲选》。这是10月24日,我有幸同徐永铨老师一起,出席上海市文联为薛范60年外国歌曲翻译生涯纪念暨上海音乐出版社新书《薛范60年——翻译歌曲选》首发式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赠的。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特点,就是它不单纯是刊出一首首配上乐谱的歌曲,而且在每首歌曲的后面,附上每首歌曲的视频网址,还刊出了每首歌曲的背景资料,有史料价值,也有思想深度,更有一种文学的意境。
比如,在介绍前苏联著名歌曲《海港之夜》的创作背景时,刊出了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苏联卫国战争的第2个月,德国侵略者已经逼近列宁格勒城下,……工人、学者、大学生和文艺工作者纷纷组成了志愿者队伍去参加构筑城防工事……在八月初的一个傍晚,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在一个港口……听到从停泊在海港的一艘布雷舰上,传来的手风琴声和忧郁且真挚的歌声。
       作曲家后来回忆道:“我们……久久听着水兵们的歌唱。我想,也许他们明天就要踏上危险的征途,要是我把今天这个意想不到的宁静美好的夜晚写成歌曲的话该有多好。并且这首歌应当是抒情性的或真挚的……不知怎么地,我心里自然而然地涌出了一句歌词:‘ 啊,别了,亲爱的海港!’从海港回到家,坐下来就开始写曲,过两天,歌曲写成了。”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把自己的构思告诉诗人阿-丘尔庚,丘尔庚很快填上了歌词。作曲家将歌曲拿给文艺界的朋友们看,许多人认为这首歌不合时宜:在如此严峻的年月里,它未免过于宁静、抒情和优伤了。
       半年过去了,1942年春,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率领演出小组去加里宁战线。……全部节目演完之后,战士们还要求唱一些“动心”的歌曲,于是,作曲家想起了那首《海港之夜》。……从第二段起,战士们就开始跟着唱起来。作曲家意识到歌曲是受欢迎的,它扣动了人们的心弦,它有生存的权利。
       从此,这首歌曲口口相传,从一条战线流传到另一个战场。不久全苏广播合唱团在广播中演唱了这首歌,全国都开始唱了起来。1943年,这首歌曲荣获苏联国家文艺二等奖。
       在阅读这些背景资料时,不仅开拓了我的眼界,而且还让我深深地领悟到,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创作的灵感来自生活,作品的生命力基于生活。现在,有些文艺作品不好看,就是因为它脱离了生活的土壤,闭门造车出不了好作品。
       这应该是我在阅读《《薛范60年——翻译歌曲选》时的一个意外收获。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