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在马路两岸的行人桥,俗称为天桥。在拥挤不堪的城市里,有了这种天桥对改善交通起到了不可小看的作用。
离我家门不远的一条东西贯穿的马路上,就有这样一座天桥。在没有这座天桥之前,行人横过马路时要等交通灯变绿。由于行人太多,常常人群还没有走完,交通灯又变红了。于是心急赶路办事的人就会奋不顾身穿越而过,导致车辆阻塞,险象环生。后来建造了这座天桥,将人流和车流分开来互不影响行走,混乱的交通局面才得到了很有效的改观。其实,马路上的“旧貌变新颜",对我来说实在是没有多少有用的价值,我很少需要过这条马路,更不需要走天桥。可是有一天,这座天桥竟给我的生活之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指引,我非常感激这座天桥,假如没有这座天桥,恐怕我的人生历史就要改写了。
那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天气很热。白天,整座城市像火炉似的,烤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即便到了晚上没有太阳加温,热气依然不散。热得男人们赤膊还不行。女人们虽然上身不能一丝不挂,但我注意到她们已把衣着减少到最少的程度了。那时候,大家经济状况似乎都不那么好,空调还没有普及到千家万户。人们都在责备老天爷为什么不送一丝凉风不下一场大雨来降降温。就在奇热的那天深夜,我也翻来覆去睡不着。电扇的风不足以产生冷感反而令我讨厌,索性就起床来到街上走走,马路上行人比往常多一些。大概都嫌热吧,室外毕竟比室内要凉快些。我想。我不知不觉地朝天桥方向走去,我想居高临下地看看马路,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他们还在这深更半夜忙来忙去。我没有想到,当我走上天桥时,天桥的中央位置有一位姑娘孤孤单单地站在那儿。我奇怪,刚才从马路走过来的时候怎么没有发现?这么晚了,她独在此处,是望夜景呢还是纳凉?或者像我一样,睡不着来排遣心中的烦恼?我不得而知,也无从猜测。我不能穿着短裤和汗背心和一位穿着裙子的陌生女子随便搭讪,我没有这个习性。我只是若无其事地也来到天桥的另一个恰到好处的位置,与她相背而立。这样我站的位置,面向马路东端的城市夜景,她站的位置面向马路西端的城市夜景,而桥下的车辆都可以在我的眼皮底下川流不息。我没有注意她的心思。我只是在抱怨这鬼热的天气,让人睡不好觉。眺望万家灯火的住宅,我想也一定是全打开了门窗,似乎在诉说着生活的炎热,都市里的生活是爱是恨?是苦是甜?是悲是欢?我觉得很意思去回味。我感受到了沉睡的城市脉搏在跳动….
这样站着想着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当我有点累意准备回家时,突然一个好听的声音在耳畔响起:“你常来这里吗?”
我回头一看,是她!只能是她!在这天桥上只有我们二个人。我不知她什么时候已和我并列而站,眼睛注视着前方,仿佛在检阅什么似的。而那声音好象也是在问马路。
“你…..,”我有点受宠若惊。借着路灯光我发现她长的太一般化了,但姑娘的魅力依旧。我张口结舌不知怎么接话。
“我认识你,你叫阿龙。”她仍然目视马路上的一切,嗓音甜美。
“你认识我?”我吃惊不小。而且还知道我的名字。我完完全全审视了她一遍。觉得不可思议。
"我在弄堂口常看见你,走起路来很帅的样子。"这次姑娘转过身,面对我落落大方地说,眼睛里告诉我她对我很了解。
“你也住在7086弄堂?”我把路号弄号加在一起说成七零八落,言下之意是说住在这个弄堂里的平民百姓都是穷光蛋。
“不可以吗?”姑娘天真地一笑,把我的陌生感全打消了。接着她说,“不过我马上要离开这儿了。”
“去哪里?”我问的很愚蠢。姑娘家的事用得着你这么打听吗?但是后悔已迟,既然出口问了就等待姑娘愿不愿意说吧。
"去澳大利亚留学。"姑娘不无得意,又仿佛满怀憧憬,“签证已经下来了。”
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寻遍我所有的记忆库,在这个空间非常狭窄的弄堂里,我怎么从未发现过有这么一位姑娘。而这位貌不惊人的姑娘居然要去澳大利亚,要去第二世界。忽然间,我对姑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我怎么没有见过你?”我好奇地问。我们弄堂从头到尾住了十二户人家。左邻右室的人员基本上是抬头不见低头见,除非搬进搬出的新户头。谁躲得了谁呢。
“那是你眼界高不注意我。”姑娘坦诚地说:“我不吸引人。再说我大部分时间不住在这里。我在郊外工作。”
经她这么一说,我心里反而不好受了。不过我倒想起,在靠近弄堂口的一家门下有一个裁缝摊位,我有一次匆匆走过,看见有位姑娘在屋里正抬头望着外面,我扫了一眼,那长相实在是不值得多看几眼的。眼下这位姑娘看上去有点相似,于是我问“你妈是不是做衣服的?”
“裁缝的女儿是裁缝,法官的儿子是法官对吗?”姑娘真的会开玩笑,玩笑中带有幽默,幽默中夹着捉弄人。
“不对不对。”我连声否定。但她的话确实表明我们是邻居,邻里之间的事是隐瞒不了的。所不同的是,我的父亲在当法官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后来当法官的父亲,一夜之间成了罪人被迫害至死。我没能占上父亲的光,我也当不了法官,我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挤在小弄堂的小阁楼里。前途好象并不光明,我也想寻找出路。可是出路在哪儿呢?我想从她身上找到答案。
我问:“什么时候你想起出国来了?”
“你说我们平民小百姓,在有权有势的社会里不出国还有什么路可走呢?”姑娘真诚地说。然后她把她的人生经历都给我说了。有些是我曾听母亲说过的,有些未所耳闻。我知道了她现在的名字叫彩霞,生活的道路一直不平坦,快近三十了依然单身。她有一个哥哥在上山下乡年代安家落户在东北。她的父亲因工去世,她的出国基金其中一部分就是来自抚恤金。我很敬佩她的胆量,走上“洋插队”之路,我何尝不想出去呢。我请她看在邻居的份上帮个忙,评估一下我能否出国。这天晚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忘记了天热,很乐意和她谈天说地….
以后几天,我们不断地相约在天桥。我明显地感到她早已在关注我的生活。我的判断没有错,要不然她不可能在我第一次上天桥时就认出我,并主动和我说话。我感觉到爱神在出其不意地降临,在帮助我。彩霞答应我,到了澳洲为我想办法,还要我准备好报读学校的费用。她说留学是一条出国途径。她说她留学出国不是为了读书也不是为了创业,而是为了永久居住在那里。那么我的出国是为了什么呢?我自己也弄不清楚。
彩霞到了悉尼后,就给我写来了信。她在信中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全方位的出色描绘,在描述中还对自己家乡的城市进行了比较。我读着她的信,向往澳洲的心愿更为强烈。半年后在我等待留学签证的时候,彩霞告诉我,写了一封长达10页的信纸告诉我,她嫁给了一位鬼佬,她为了绿卡,她请求我原谅。
有什么不可以原谅的呢,彩霞没有忘记我,没有忘记天桥,天桥上的许愿…后来我也来到了澳大利亚,开始了我新的生活….。
2002年4月18日写于悉尼,原刊载澳洲新报《新文苑》14期
离我家门不远的一条东西贯穿的马路上,就有这样一座天桥。在没有这座天桥之前,行人横过马路时要等交通灯变绿。由于行人太多,常常人群还没有走完,交通灯又变红了。于是心急赶路办事的人就会奋不顾身穿越而过,导致车辆阻塞,险象环生。后来建造了这座天桥,将人流和车流分开来互不影响行走,混乱的交通局面才得到了很有效的改观。其实,马路上的“旧貌变新颜",对我来说实在是没有多少有用的价值,我很少需要过这条马路,更不需要走天桥。可是有一天,这座天桥竟给我的生活之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指引,我非常感激这座天桥,假如没有这座天桥,恐怕我的人生历史就要改写了。
那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天气很热。白天,整座城市像火炉似的,烤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即便到了晚上没有太阳加温,热气依然不散。热得男人们赤膊还不行。女人们虽然上身不能一丝不挂,但我注意到她们已把衣着减少到最少的程度了。那时候,大家经济状况似乎都不那么好,空调还没有普及到千家万户。人们都在责备老天爷为什么不送一丝凉风不下一场大雨来降降温。就在奇热的那天深夜,我也翻来覆去睡不着。电扇的风不足以产生冷感反而令我讨厌,索性就起床来到街上走走,马路上行人比往常多一些。大概都嫌热吧,室外毕竟比室内要凉快些。我想。我不知不觉地朝天桥方向走去,我想居高临下地看看马路,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他们还在这深更半夜忙来忙去。我没有想到,当我走上天桥时,天桥的中央位置有一位姑娘孤孤单单地站在那儿。我奇怪,刚才从马路走过来的时候怎么没有发现?这么晚了,她独在此处,是望夜景呢还是纳凉?或者像我一样,睡不着来排遣心中的烦恼?我不得而知,也无从猜测。我不能穿着短裤和汗背心和一位穿着裙子的陌生女子随便搭讪,我没有这个习性。我只是若无其事地也来到天桥的另一个恰到好处的位置,与她相背而立。这样我站的位置,面向马路东端的城市夜景,她站的位置面向马路西端的城市夜景,而桥下的车辆都可以在我的眼皮底下川流不息。我没有注意她的心思。我只是在抱怨这鬼热的天气,让人睡不好觉。眺望万家灯火的住宅,我想也一定是全打开了门窗,似乎在诉说着生活的炎热,都市里的生活是爱是恨?是苦是甜?是悲是欢?我觉得很意思去回味。我感受到了沉睡的城市脉搏在跳动….
这样站着想着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当我有点累意准备回家时,突然一个好听的声音在耳畔响起:“你常来这里吗?”
我回头一看,是她!只能是她!在这天桥上只有我们二个人。我不知她什么时候已和我并列而站,眼睛注视着前方,仿佛在检阅什么似的。而那声音好象也是在问马路。
“你…..,”我有点受宠若惊。借着路灯光我发现她长的太一般化了,但姑娘的魅力依旧。我张口结舌不知怎么接话。
“我认识你,你叫阿龙。”她仍然目视马路上的一切,嗓音甜美。
“你认识我?”我吃惊不小。而且还知道我的名字。我完完全全审视了她一遍。觉得不可思议。
"我在弄堂口常看见你,走起路来很帅的样子。"这次姑娘转过身,面对我落落大方地说,眼睛里告诉我她对我很了解。
“你也住在7086弄堂?”我把路号弄号加在一起说成七零八落,言下之意是说住在这个弄堂里的平民百姓都是穷光蛋。
“不可以吗?”姑娘天真地一笑,把我的陌生感全打消了。接着她说,“不过我马上要离开这儿了。”
“去哪里?”我问的很愚蠢。姑娘家的事用得着你这么打听吗?但是后悔已迟,既然出口问了就等待姑娘愿不愿意说吧。
"去澳大利亚留学。"姑娘不无得意,又仿佛满怀憧憬,“签证已经下来了。”
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寻遍我所有的记忆库,在这个空间非常狭窄的弄堂里,我怎么从未发现过有这么一位姑娘。而这位貌不惊人的姑娘居然要去澳大利亚,要去第二世界。忽然间,我对姑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我怎么没有见过你?”我好奇地问。我们弄堂从头到尾住了十二户人家。左邻右室的人员基本上是抬头不见低头见,除非搬进搬出的新户头。谁躲得了谁呢。
“那是你眼界高不注意我。”姑娘坦诚地说:“我不吸引人。再说我大部分时间不住在这里。我在郊外工作。”
经她这么一说,我心里反而不好受了。不过我倒想起,在靠近弄堂口的一家门下有一个裁缝摊位,我有一次匆匆走过,看见有位姑娘在屋里正抬头望着外面,我扫了一眼,那长相实在是不值得多看几眼的。眼下这位姑娘看上去有点相似,于是我问“你妈是不是做衣服的?”
“裁缝的女儿是裁缝,法官的儿子是法官对吗?”姑娘真的会开玩笑,玩笑中带有幽默,幽默中夹着捉弄人。
“不对不对。”我连声否定。但她的话确实表明我们是邻居,邻里之间的事是隐瞒不了的。所不同的是,我的父亲在当法官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后来当法官的父亲,一夜之间成了罪人被迫害至死。我没能占上父亲的光,我也当不了法官,我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挤在小弄堂的小阁楼里。前途好象并不光明,我也想寻找出路。可是出路在哪儿呢?我想从她身上找到答案。
我问:“什么时候你想起出国来了?”
“你说我们平民小百姓,在有权有势的社会里不出国还有什么路可走呢?”姑娘真诚地说。然后她把她的人生经历都给我说了。有些是我曾听母亲说过的,有些未所耳闻。我知道了她现在的名字叫彩霞,生活的道路一直不平坦,快近三十了依然单身。她有一个哥哥在上山下乡年代安家落户在东北。她的父亲因工去世,她的出国基金其中一部分就是来自抚恤金。我很敬佩她的胆量,走上“洋插队”之路,我何尝不想出去呢。我请她看在邻居的份上帮个忙,评估一下我能否出国。这天晚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忘记了天热,很乐意和她谈天说地….
以后几天,我们不断地相约在天桥。我明显地感到她早已在关注我的生活。我的判断没有错,要不然她不可能在我第一次上天桥时就认出我,并主动和我说话。我感觉到爱神在出其不意地降临,在帮助我。彩霞答应我,到了澳洲为我想办法,还要我准备好报读学校的费用。她说留学是一条出国途径。她说她留学出国不是为了读书也不是为了创业,而是为了永久居住在那里。那么我的出国是为了什么呢?我自己也弄不清楚。
彩霞到了悉尼后,就给我写来了信。她在信中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全方位的出色描绘,在描述中还对自己家乡的城市进行了比较。我读着她的信,向往澳洲的心愿更为强烈。半年后在我等待留学签证的时候,彩霞告诉我,写了一封长达10页的信纸告诉我,她嫁给了一位鬼佬,她为了绿卡,她请求我原谅。
有什么不可以原谅的呢,彩霞没有忘记我,没有忘记天桥,天桥上的许愿…后来我也来到了澳大利亚,开始了我新的生活….。
2002年4月18日写于悉尼,原刊载澳洲新报《新文苑》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