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在爱与美的圆融中通向无极
作者:庄伟杰  发布日期:2014-05-16 02:00:00  浏览次数:2705
分享到:
——张诗剑《香妃梦回》的审美形象建构与人文情怀
 
  我还未发现比梦更能让人着迷的事情。
  试着去捕捉梦的美好符号,每一个足尖上的露珠吧。
  如果还给我一个人生,我一定会把我的每一个愿望都用梦去装点。
        ——(英)伊莎•密特朗
 
  张诗剑先生以诗文蜚声海内外,以热心文学事业和文化活动为情趣,其诗心剑胆的生命气质,其为人为文的精神姿态,尤为难能可贵,在圈内圈外莫不交口而称赞之。恕勿赘言。走近他的诗歌,整体印象是——在看似简单而质朴的文字背后,常常潜藏着深沉凝重且蕴涵理趣的元素,能给人带来思考、体悟和回味。他的诗,往往是诗人主体意识的流动,是诗人心灵之泉汩汩流淌的乐音,情怀开阔,意韵丰盈。或以生命形象为主调吟诵,或以自然景观为对象歌唱,或以真挚情思为诉求而定格,既传达了诗人执著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又自觉地拓展着诠释人生的诗意世界。可以说,他的诗作,彰显的主要是情感在个体心灵中的活跃状态下生发的一种高洁境界;他的歌吟,呈现的是笃定而素朴的内质价值所激发的精神力量。
  欣闻诗剑先生的诗歌力作《香妃梦回》收编进北京开放大学经典读本系列丛书之《台港名家名作选读》时,笔者思忖,在诗作盈积、鱼龙混杂的当代诗坛,能进入经典行列的作品毕竟是凤毛麟角。因为举凡文学经典总有其自身的独特品格,它应是作者自身思想与生命体验凝聚的结晶体,其中包孕诸多要素的构成。进一步说,经典除了可以作为民族认同感、向心力和审美观、价值观的重要介质,同时又具有超越意识形态,超越狭隘民族观念并能为人类所共享的品质。由是观之,《香妃梦回》这首诗之所以能入选经典读本,必然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殊魅力。那么,这首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或者说,这首诗具有什么审美价值优势和当代性意义?等等,皆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讨论的诗学话题。
  静下心来沿着作者的思路赏读着《香妃梦回》,首先为作者宏大的情怀和开阔的视野所感动,扑面而来的是充满元气淋漓,生气盎然的气息。诗人满怀尊重生命的人文关怀观照万物,蕴藏一派诱人深入的自然风光与纯净的心灵世界。那是诗人洞察人生、回眸历史、慧悟天启的集中映示,是诗人赤子情怀在诗中流溢生长的新意境新愿景,是诗人始终坚定地走在诗歌路上蓦然回首时的重要收获。全诗由五个片断构成,其旨趣幽深而高洁,其气场超然而激越,其梦想自由而飞扬,其色调温润而澄亮,所有铺展的语词源自于诸多因素的合力玉成,并直指性灵深处。整首诗篇以浅近之言,发本真之诗与生命之思,不作刻意豪迈的圣词大腔,也没有惊人的巫语迷言,且不拘泥于历史故事本身,乃是情系香妃形象进行个性化的现代诠释。“梦中∕我与你同浴于天池∕共赋诗文∕冰结相思  也许∕来自一样的体香。”诗之彩笔,在天地六合、人情风物、梦萦魂牵之神思驰越处喷泉般挥洒,清香可掬,意味悠远。看得出,诗人去掉时间淤泥,在书写中确立了诗歌审美创造优势的认知与自觉追求,以独有的情调为读者营设了理解历史人物、揭示生命意义、感悟人性深度的体验空间和构筑精神家园的感受,并通过三个“向度”唤醒和显示出自己的审美创造优势:一是观照审美对象,充满诗性蕴含,将梦境与记忆、历史与现实有机融合,显示出情感传达的抒情强度。二是穿越生命吟诵,开掘诗境新意,在时间、空间与心理交错的方位上激荡,展示出诗意空间的叙事力度。三是实现审美飞跃,探求无极境界,塑造审美化的人格精神,体现出诉诸于浪漫想象的体验深度。
 
  梦,是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也是人体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准确地说,那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十分特殊现象。人对梦的追寻、对梦的沉醉、对梦的思考,属于人对自身的一种“反观”,一种审视,甚至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自我认识或发现。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梦,每个梦仿佛人类心灵的艺术极品。无论是有意识的孵梦,还是再发性的梦;无论是噩梦,还是趣味性的梦。通过对梦境的巡视和回顾,人们可以尽情开发出丰富多彩、神奇美妙的梦中人生,从而不断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从中发现自己多方面的人格特征。
  对于诗人来说,梦常常是自我心灵的杰作。诗人张诗剑走在旅途上,因为新疆之行观览了香妃墓,被有关历史传说特别是香妃美丽动人的形象和高洁不屈的气质所吸引所鼓荡,于是心旌摇曳,张开富有浪漫色彩的想象,浮想联翩。全诗意在笔先,通过“世人眼中的胡杨树”(挺立坚毅)、“情人心里的红柳”(青春品性),寄情其中而流香溢彩。于是,从香魂残梦到醉卧梦怀,从梦酣梦回到梦中体香,从梦魂萦绕到圆梦圆融,直至通向无极——诗人动情于生命、历史、自然、天地之间,凝神思虑地观照审美对象,沉吟抒唱,把自己的眷恋与情感注入审美对象之中,突显出生命的情调,并与之发生通灵般的呼应,洋溢出内心积攒的那份神往与沉醉。
丝路遥遥
留下飘影香魂
交河故城、高昌故城
都凝聚你的残梦
吐鲁番地下的五千公里
坎儿井
涌着生命之泉
你的血液
 
我在葡萄沟的葡萄架下
饮马奶子、奶酒
有饮必醉
醉卧你的梦境
达阪城的姑娘
以妒忌的口吻
大唱马车夫之歌
争吃嫁女抓饭
梦酣梦回
我感悟到你的辉煌
  如此清晰简明的话语,无不带着生命的呼唤,让人品尝到梦回的滋味。如同“有饮必醉”的表达和倾诉,其至情至性,如空谷足音,挣脱了所有羁绊。诗作对自然的直观感受,化情思为景物;反之,景物也成了诗人触发感情的动因,显现出诗人的情感波痕,于是漫流其中的感觉,好比巴赫金所说的“生动的语调仿佛把话语引出了其语言界限之外”的别处。
 
  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自身特性,其独特的审美魅力恰恰在于诉诸读者的心灵体验,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从而建构起新的诗意世界。《香妃梦回》运用故事化的方式架构篇章,既有相对完整的情节线索和故事轮廓,又有人物与情景的交织叠现,诗人通过主客体穿越历史时空的“互文性”关系,演绎了一场跨越古今、超越生死之恋的隔世情缘,试图去破译“生的意义∕爱的秘密∕死的抉择”。诗人善于用一双爱与美的眼光观今察古,诗中的情境充满了理想精神,充满了人性的温婉。一旦爱上了香妃玉骨冰肌的美,便驱使诗人循着历史和记忆的线路,寻找那片圣洁之境和早已化作一尊被情感和坚贞所怀抱的灵魂雕像去圆心中之梦。然后与自己所钟情的意中人共饮美酒,共浴于天池,且携手并肩“共游新江山,观美景,赏巨变”。在这个意义上,作者内心深层的精神性叙述和追寻被灌注一种强烈的乌托邦情结,那是对人为物役的现实所承担的一种“个人美学反抗”。
我曾独自翘望冰镜
忍耐一万三千个日夜的
苦待
并非贪欲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
库车的姑娘一枝花
渴望拜访
天山雪莲  领略
四十七种民族风情
震撼心灵的大漠雄风
把自己修炼成
一副文武英姿汉子
如坚强的胡杨树
扎根于天池南坡
携香妃的梦魂
登天揽月  钻地取油
  这看似简单的语句,却用深沉的诗家言语,敏锐地对边疆风土人情、大漠雄风中有价值的事物进行发自经由内心过滤的采掘,既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又凝聚了当代人的审美意识。诗人所具备的博大的生命感知力和语言气场的氤氲,充分汲取天山南北的壮阔、质朴和带有血性的文化养分,渴望“把自己修炼成∕一副文武英姿汉子”,并以宇宙人生为具体对象,自如出入于“天地人”之间,追求“禅悟的境界∕赤裸的本真”,创造出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从而实现穿越生命的吟诵,开掘出诗境新意,唤起了读者对隽永诗意和人性光辉的向往和追求。“已获解脱的香妃啊∕你已进入无所碍的∕自由王国∕尽情欣赏∕无极的大自然结晶”。诗中的意象有气的流注,有神和意的蕴含。由此可见,唯有具备独到的感受,才能在时间、空间和心理交错的方位上激荡,水乳交融般展示出三维空间的叙事力度,并震撼人的心灵。正是因为这种致力于寻求文化精神与个人体验的深度融合,寻求文化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有效结合,寻求艺术内容与个性特色的深刻遇合,诗人才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传达方式和审美表现空间。
 
  如今,崛起的中国面向世界时更加关注自身的形象建构,也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来构建和传播更加完善的生命形象。以文学(诗歌)形式来塑造生命形象,乃是不可或缺的实践领域。
  在中国文学发展流程中,曾有着对中国式生命形象的自发性书写,也留下难忘的形象记忆。例如,古代诗人作家呈现的大多是农耕文明时期的古典生命形象,现代诗人作家在五四新文化浪潮中涌现的是多重矛盾激荡的现代生命形象,新中国成立之初表现是改天换地闹革命的红色生命形象,改革开放时代诗人作家书写的是体验到富有人性深度的当代生命形象等。然而,置身于不同文化语境中,不同诗人作家笔下的生命形象存在明显的差异,究其源在于作家的主体意识和角色差异使然。譬如台港澳诗人作家,由于有着特殊的文化身份和对国家的另一种认同感,多以有别于大陆诗人作家的特殊视角表现家国情怀及故国想象,更倾向于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体现其审美意识和民族情感。
  诚然,文学(诗歌)中值得探寻和表现的审美形象是丰富多姿的,譬如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的中国人形象;古老、多彩、现代的中华文明形象;优美、闲适、清新的自然生态形象等。这些并非是一个当下的“瞬间性”作为,而是一种富有历史感的“延续性”进程,体现了历史传承性,生存现实性及未来理想性的融通与统一。作为一个生活于“东方之珠”——香港的现代抒情诗人,张诗剑有着自己鲜明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且倾心于自己所钟情的审美对象。其笔下的香妃形象,以“香妃梦回”作为切入点,营造出一种人的灵魂与自然、与历史、与文化息息相通的幻美诗境,用现代诗歌的方式改写了作为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组成部分构成的历史人物传说,诗意盎然地重构了香妃女性形象,为少数民族文化注入诗性想象元素。诗人先点明情意,再用景物作烘托。整个诗篇以情为主,因情造景,以梦写情,经过渲染、感应和互动,诗人抛却物累,着意超越于现实之上,升华了世俗的生命,体悟到刹那的美和永恒,让明慧的心灵接近于神迹,几乎达到禅的真如之境,或如行云流水般畅达,或若静水深流般幽思,或似真水无香般圆融。如是,实现了审美的飞跃,让香妃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既富有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情趣,又形成了一种大化圆融的抒情艺术,造就了这首长诗具有抒情与叙事相互交织的史诗式的宏大风格。令人辗转其中,回肠荡气。可以断言,《香妃梦回》的完成,取决于追梦人即抒情主体自身的涵养、气质和理想境界,并得益于诗人诉诸于想象的体验深度。
从《香妃梦回》中,我们发现,诗人有承续徐霞客之风,在行走中目击道存,而在观览自然人文风情中流露出来的诗性智慧,总是用生动鲜活的意象言说,更讲究诗的内在质感。时而充满着爱与关切,时而发出真与善的声音,时而律动香与美的情韵。与早期的诗歌略有不同的是,诗人开始超越内心生活,诗歌风格有了变化,诗境有了拓展,走向更为开阔的外部世界。理想主义或者浪漫主义者终究要面对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如若一路高蹈下去,自我与世界可能会有一方坍塌。张诗剑诗歌和许多优秀的汉语诗人一样,具有对语言和想象力的深切体验,注重内涵与外延之间形成的张力气场,逐渐走向开放、澄明乃至圆融浑然。这是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彻悟,是面对现实所做的超越现实的艺术探索。因此,《香妃梦回》中呈现的香妃形象,不仅富有明显的审美特性,而且具有当代性经典气质。总括而言,一者生动形象、感性具体的艺术化呈现,不同于传闻中身世一直备受争议的香妃原形。二者它是历史的,也是审美的,是以审美化的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感。三者它是想象的、也是现实的,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在真实与虚构的张力关系中来构建诗意。四者它是个性化的,以民族、地域、民俗、传说等独特人文生态展现中华文化多元而具有整体感的特殊性。正因为有着这种审美特质的灵动呈现,为更多的追梦者生动地提供了一幅“香妃梦回”的文化生命图景,既塑造出审美化的人格精神,净化了人的情感世界,又体现出鲜明的审美人文情怀。或许,这乃是这首抒情长诗之所以打动人心并入选当代华语诗歌经典的真正缘由。
 
2014年初春急就于国立华侨大学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