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

乜辛然134、出淤泥而不染
作者:苏诚忠  发布日期:2015-05-06 20:00:21  浏览次数:2398
分享到:

从此看出,阮家在晋朝可算是大姓。按当时风俗,七月七日,阮氏各家都把华贵的衣物拿出来晾晒。这也是一种斗富的方式。唯独阮咸在庭院里褂了一条补了又破,破了又补的布衣。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寒酸。阮咸回答:“未能免俗,聊复尔尔。”意思是说,“我也来跟你们这些俗人凑凑热闹,大伙儿将就着看吧。”潜台词是:我这才叫不俗哪,你们懂什么?据说,当年牛津大学的学生就以旧校服为荣,越旧说明资历越高。美国人根据这种心理,干脆把新牛仔裤磨旧了,磨破了卖,要价更高。

看来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只要认识上没有突破,追求上没有目标,那么,不是像王恺和石崇那样无聊的斗富,就是像刘伶与阮咸这样有意的比穷。

阮咸子承父业,自命为不守礼法的超脱人士。因此,他请族人喝酒,不耐烦用小杯小碗斟来斟去的。大家围在酒缸旁,有什么容器就用什么容器,有时直接用手捧起来喝。魏晋时代,没有现在这样的高床高椅,一般是在地上铺一张席,跪坐在席上喝酒吃饭。有人把头伸进酒缸里喝个痛快,其他人跟着效法,脸上、头发上,全沾满了酒,酒缸中也沾了不少人体的污垢、头发、汗水,大伙也不在乎,喝喝笑笑,手舞足蹈,快乐似神仙。一群猪闻到了酒香,也学着阮咸等人,把脑袋浸入了酒缸,一起喝了起来。阮咸也不嫌猪臭,也不赶这些猪,就在猪的中间挤来挤去,与猪共饮,传为奇谈。

阮咸很懂音律,時人说他“神解”。汉、魏之际,宮廷音律典章亡佚殆尽。晋初,武帝命中书监荀勖依古法调奏律吕,以正雅乐。事成后,阮咸认为荀勖所制乐器声高而悲,不合典制,应是当時的尺与古代的尺长度不同所致。荀勖很不高兴,找个借口把阮咸调去作始平太守,远离洛阳。后來出土了一把古代铜尺,果然比荀勖制造乐器时所用的尺長四分。阮咸善弹琵琶,他改造了汉代流行的“秦琵琶”。唐代人在阮咸墓中发现了这种琵琶,不知道叫什么,因此称它为“阮咸”。后世干脆简称为阮。今天的中乐中,我们常见到的阮即来自阮咸。

https://www.arts-news.net/sites/default/files/%E4%B8%AD%E9%98%AE.jpg?slideshow=true&slideshowAuto=true&slideshowSpeed=4000&speed=1000&transition=none 

现代人弄不明白,为什么儒家把礼、乐看得那么重要?也许看看《礼记,乐记》可以稍微理解:“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之也。乐统同,礼辨异。” 发乎情,止乎礼,肢体语言。其实,说了半天还要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待问题。礼记把音乐看成是一种表达情感方式。既然抒情时会出现音乐,那么,音乐就一定是代表了人类的情感。进一步认为既然是最基本的情感表达,以它来做为研究的标准,就一定不会有错。古人发现自己的任何讨论都太没标准了。他们太希望有一个坚实的支点来建筑他们的理论。饥不择食,就找来这么一个基准点。如果当时有相片和视频,古人绝对不会不用。

现代神经科学很容易就能够否定它们。但是,现代社会依然相信‘音乐’是一种国际语言,比任何文字都更加国际化。因此,在化解文明冲突的时候,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几百年前,英国和法国之间交战非常频繁。一次,有一队英国士兵在法国北部一处叫做布列塔尼Brittany的地方登陆,当地人使用两种语言,一种是的布列塔尼语,另一种是法语。布列塔尼人就是古代的凯尔特Celtic人的后裔,他们曾经居住在英格兰群岛,后来被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人赶了出来。他们崇拜石头偶像与石头的纪念标记。他们的教士被称作德鲁德Druid。这一次,迎战英国侵略者的法国士兵几乎都是布列塔尼人。英国士兵穿着红色的军装,精神抖擞,并唱起一支活泼的进行曲。布列塔尼人大吃一惊,他们不但懂得对方唱的每一个字,而且熟悉这首歌的曲调。

法国长官用布列塔尼语发出了命令。这时轮到英国人吃惊了,因为他们也懂得对方的语言。他们停止了歌声。但是,法国士兵继续唱起了英国士兵未完的歌曲。双方扔掉了手中的武器,涌向对方,热烈地握起手来。大家围在一起,同唱一首歌。从此,我们能够看到表达上认同的力量。

关于‘礼’,儒家认为它是民族之间不变的道理。用它作为标准能够衡量出各种文化中非理性部分。因此,‘礼辨异’。儒家似乎把‘礼’看作是各民族共有的‘习惯法’。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所在。为了民族和解需要‘克己复礼’ 。或者说在不动武的情况下,这个‘礼’最为重要。甚至它的重要性超过了‘制度’。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秩序似乎又在逐渐回归到这个原点上了。

礼是从理性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乐则从感性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孔子以为从这两方面着手,人类一定能够找到解决所有情、理问题的方法。对于两者的研究的确有些进展,不过要想解决所有的问题,还差得远。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