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

乜辛然239、陆机之死
作者:苏诚忠  发布日期:2015-10-01 19:49:51  浏览次数:2694
分享到:

在修身养性方面过高的要求,使得一些人把自己的学识、道德、门第、种族变成了看不起别人的借口。这种精神上的歧视,其实比不修身,不养性更可怕。因此,很多人一再强调:教养最好自然产生,不要刻意追求,不要把它当作一种付出。

再说,西晋封王的时候,各个藩国的军队都差不多。成都王这么多的军队哪里来的?这事情要从荆州说起。303年五月,义阳人张昌因无法忍受新野王司马歆的严刑峻法,聚众数千人在荆州揭竿起义,不久更杀了司马歆。(注意,中国古人害怕法治是因为法律都是为贵族设计的严刑峻法,而不是为百姓设计的公平法律。)司马颖(7)上表皇帝,要求南征张昌,所在百姓都响应参军(当时的百姓也很好忽悠,没有是非标准,就认成都王与皇帝的血缘关系最近,而且,没掌权以前的成都王还懂得一些收敛)。这样一来,成都王的军队就大大的扩充了。但不久张昌被陶侃平定。成都王司马颖(7)此时正在发愁,如何将手里的这些自愿军变成应号召参加叛军。后来赵王司马伦被除掉,成都王的这些军队由叛军变成了正规军,名正吃皇粮的正式军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打一仗,让天下人看看,这些人不是乌合之众。

司马颖一面等待机会,一面‘不要委屈自己’。掌权后的司马颖(7)恃着功勋而骄奢,令百度弛废,比司马冏(4)更差。让司马颖(7)唯一惧怕的就是朝中的异母兄长,长沙王司马乂(5)。因此,要想过得舒服,就要除掉司马乂。这也是他支持司马顒反对司马乂的一个原因。

从此看出,在政治上,干出个名堂来不容易,需要杜绝各个方面的缺点。可是,要想坏事,太容易不过了。司马伦是不该信任孙秀。司马冏是脾气暴躁。而司马颖则是贪图享受。还有各式各样的缺点,一个当政的人,只要沾上一条,就会出大事。所以,拿破仑说,英雄犯大错。

球王贝利曾说过在足球场上最怕罚点球。这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说出的肺腑铭言。而这正是陆机当时的心情。司马颖信任他仅仅由于他在学术圈里的名气,以及祖父陆逊的光环。二十万人的生命就交到他的手上了。他还不敢推辞,因为当初他曾经笑话过王衍纸上谈兵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到了皇帝真的让他带兵出征了,吓得魂不守舍。现在,这把火烧到自己的屁股了,就是烫,也得忍着。尤其是司马颖已经把场面做足了,声势造出来了。本来的一群乌合之众,现在装备一换,都成了吃皇粮的正规军了。万事具备,就差一次辉煌的战绩作为成军的最后一步了。如果司马颖不是错误的迷信陆机的话,说不定他有希望取得战场上最终的胜利。从此也看出,西晋的用人观点。普遍认为一个聪明人放在哪里都是聪明,所谓一通百通。所以是能够纵观大局的人一定什么都成。这和后来文化革命时认为只要一念毛老的圣经,庄稼就从地里自己长出来,是同一个想法。日本人当初把science 翻译成科学(分科之学)就是害怕后人又回到万能的‘一以贯之’的迷信之中。

司马颖的军对抵达朝歌,每夜矛戟上发出像火焰一般地光来,不可一世。接着进驻河南,背靠清水为营垒。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十月,陆机率领的军队与司马义在建春门激战。没打几个回合,陆机的军队便溃败下来。逃跑的士兵经过七里涧的时候,淹死的不计其数,连涧水都被堵住了。折损战将贾棱等十六人。孟玖等人趁机诬陷陆机,司马颖信其谗言,以为陆机将反,大怒,命令牵秀收捕陆机、陆云。

陆机自己也没有信心反败为胜,自己承担责任,他说,“成都王把重任交给我,我推辞却没有获准。今日被杀,难道不是命吗!”于是给司马颖写了一封信,言词很凄恻。然后感叹到:“华亭的鹤鸣声,哪能再听到呢?”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