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找对象--关于爱的随想
作者:刘虹  发布日期:2020-03-02 19:10:09  浏览次数:1684
分享到: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爱,就是找到自己。

找到一面自我的镜子,一个灵魂的解读者。

这是人生的一个大主题。按西方的传说,人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是不完整的,他被分成了两半;他的一生都在寻找他的另一半--这就是爱情。

而我想说的是,真正的爱情并非只是寻找另一半,而是找到一个完整的自己。

在这个意义上,爱情的定义近似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略有不同的是,爱是个体自我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马斯洛“人生需要五层次”(由低向高)--温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严的需要、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之中,最上面两个层次的需要实际上有很大的重合面:

爱情的满足,是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个性的自我实现。

爱,是彼此最深入、最完整的审美阅读,和独特价值的相互肯定。

至于在客观世俗社会(中国几千年不外乎功名利禄权与钱)的自我实现,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个社会群落中的被肯定,它更多地体现为个体人性中的共性--社会“教唆”和挤压下集体的、共同的价值取向。

虽然,人性中的个性与共性是相互纠缠、相互作用的,但作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他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中,更多地是需要作为“这一个”被肯定,是活出一个真实的、独特的自我,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囿于某时某地某个社会群落的评判,甚至于压抑个性,屈就或迎合庸俗的、短视的、残缺的价值观。

因此,爱情,就是发掘个体“人”的独特的价值与美的两人共有性;并欲以以身相许、相依为命的方式给予最高的肯定。

因此,寻爱,实际上是在寻美--在爱人的身上找到自身之美、以及所追求和信仰的美(涵括了美的实然与应然);把自我内在的独特价值通过“对象”(爱人)的肯定而客观化--亦即对象化。

所以,中国人很准确地称谈恋爱为:找对象。

自身本质的对象化,即自我实现,是以“认识你自己”作为前提条件的--这句铭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上的箴言,道出了2000多年前人类就已达到的“求知,求善,求幸福”的精神高度。

我以为,自我实现,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它实际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客观社会环境中的自我实现,所谓事业上的功成名就,即“成就感”和社会的肯定;另一个是主观自我本性中的自我实现,这就是爱情的圆满--找到一个自身的解读者、开掘者和鉴定者,一个自我本质的外化物--镜子似的爱人。

当然,这两个领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有交叉之处,并互相影响--简单地说,一个有高质量爱情的人,其素质肯定有助于社会拼搏(至少是激励作用);而一个在社会角色上较成功的人,有更多机会寻求高质量的爱情。当然,我们言说的前提是健康的社会。否则,一个人有可能社会角色越“成功”地搏得功名利禄,反离真爱越远。

是的,找到一个最接近于自己内在本质的“对象”,此乃人的一生永难放弃的追求。找到了,便实现了人生高层次的满足。对于绝大多数女性,甚至是最高层次、最根本的满足。

如果未找到,或者遇阻、或者得而复失,将令人痛苦并抱憾终生。这个人即使功成名就、有权有钱,严格地说,他仍不能算一个“人生自我实现了”的人。他临终时,一定是带着遗憾走的。因为他落空了人生需要不可或缺的一个高层次的满足:情感,或曰内在的自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人性的本质最完整、最深刻、最彻底的自我实现,更多地是在爱情领域。在社会领域的被肯定,只是他本质力量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甚至不包括最深刻的方面--自我最真实的面目、人性的最深处的地方、最不为人知的隐秘和趣味、最变化莫测的情绪和念头等等,只有他的情感对象才能更多地解读到和评判到。谈恋爱,就是在人性最深入、最全面的领域,进行彼此吻合与否、异同各占多少的检验过程。

所以,爱情的追求令许多人肝肠寸断、九死不悔。同时,它成为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几千年来咏叹不衰--从这一点也能证明爱与美的密切关联。

之所以说人生自我实现更重要的是在爱情领域,除了爱情的追求和实践过程能使一个人的人性得到最深刻最全面的解读与印证,而且,从动态的角度看,爱情还是一个人人性成长和不断完善的最重要的学校。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说,首先,爱情寻求能帮助你在了解和探索对象的内在本质时,不断认识自己;反过来,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又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和他人--这是一个良性递进的过程。主观与客观不断地互相推进,将大大促进一个人人格的成熟。

其次,在恋爱对象相互了解和自我认识的推进过程、以及内在需求全面深刻的彼此吁求过程中,有助于调整和矫正自我素质的缺陷--爱情中的人都希望自己更美,这有益于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人不可拒绝成长。自我完善与人格成熟是一个人一生的课题。

是否可以这样说:真正相互爱着的人,是互相砥砺、共同长进的人;恋爱的过程,就是使人性丰满和完善的过程。

所以,在爱情这所学校,人性最容易激发出它的闪光之处;获得了爱情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巨大的幸福感--此乃最正面、最深入的“生命高峰体验”。

而缺乏高峰体验、以及对其表达的人生,可谓之苍白的人生,平庸的人生,不善待自我生命的人生。

写到此,忆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而爱情中的双方,在不停息的对视与自省调节中,是最容易促进这种自我人生的“审视”的--那么,从这个角度似乎可以说: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综上,是关于健康人性追求爱情的必然性,或曰必要性。 那么,落实到爱情的可操作性,又有着怎样的路径呢?

前面说过:谈恋爱,就是在人性最深入、最全面的领域,进行彼此吻合与否、异同各占多少的检验过程。以比较健康、理性的标准,这一操作过程有着什么样的基本层面呢?或者说彼此最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沟通呢?可以粗略划分如下:

一是在人格的基石方面--是否具有正直善良、刚正不阿的品格。这里的善良,肯定包括宽容和大度;但不能过头,否则就成了无原则的“老好人”,所以还必须强调“刚正”。如双方吻合,就都是个“好人”。那么就可以做一般的朋友交往了。

二是在价值观方面--可分为大的人生方向的选择,和小的日常生活中的取舍这两个方面。大的:是否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能冲破官本位价值体系的束缚,健康丰富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求真欲强,看重精神生活,并以追求“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以及“民主、自由、博爱”这一永恒的普世价值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彼此同是一个有信仰、有持守,人生大方向一致的人。小的:指对日常生活中大小事情的决断取舍。如果以上两个方面都比较一致(生活小事当然不必太苛求,必须懂得求同存异,互相包容--此为“善良”的题中之义),乃称“志同道合”,你们就可以做深入交往的好朋友了。但只有价值观的一致,还不一定就能做夫妻。把爱人仅仅定位于志同道合,绝对是个误区,导致了那么多“两个好人离婚”的现象。实际上,彼此能否长久相爱,其中还具有下面将谈到的人性中更深刻的性格因素--审美观念的因素。

三是在审美观念方面--应分为三个领域:一是“俗审美”的领域,在生活审美中趣味比较接近,较多的共同爱好和习惯;二是“雅审美”的领域,在艺术审美中具有同一层次的品位,较一致的鉴赏标准和能力;三是在更微妙的“性审美”的领域,彼此气质、神态、动态、身态、相貌、气味以及情感表达和做爱方式的相互吸引和欣赏等等。如果双方具备这种人性深处的趋近,就堪称“趣味相投”或“情投意合”,就可以成为情感对象,甚至结合在一起了。在这块情感生活质量普遍较低的土地,这已堪称“神仙眷侣”了。

四是在思维方式方面--是否对世界的感知、认知、把握和表达的方式上较一致,掌握超越二元论的认识论,不搞相对主义的诡辩(所谓“辩证逻辑”);在表达中所运用的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能力和语言的修辞能力较同一等等,不至于在思想交流中出现“鸡对鸭讲”,对话隔膜,交流不在一个频道上。如果在这个较之情趣审美更精微、更难以捉摸的最“形而上”领域,也能达到较高度的同步,就堪称“心灵默契”或“心有灵犀”了。这无疑是爱情的奢侈品--前提是:如果前面的一、二、三都同时具备了的话。

五是人生的阶段性需求方面--是否在彼此相遇时,正好有着较一致的当下阶段需求,使双方的人生轨迹在此时形成交点,很幸运地具有了主观与客观的时空的“共在性”,不至于因为相遇时当下需求目标的错位(比如一个想外出闯荡世界,一个却想安居乐业;比如一个已走过了失败情感的痛定思痛时期准备扬帆情海,一个却正深陷于爱的挫败难以自拔无心面对新的情感等等),而使本来大有沟通基础的双方失之交臂;即使双方可能具备了前四个层面的接近,也只能抱憾。

以上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作了这五个方面生硬的的划分。事实上,它们是互相交叉彼此渗透的;并且也并不一定具有层次间的递进关系。需要注意:如果不具备最基本的一和二,只有单独的三、四、五,在爱情对象的选择上都是不牢靠的。此外,要特别强调三的重要性,而四似乎则不必、也无法太苛求。

虽然在所有人的心底都有爱与被爱的渴望,体现了爱情的必要性;以上我们也分析了一般爱情在操作层面的可能性。然而,爱情仍不具有必然性,是的,尤其在现代社会似乎它越来越难以寻觅。

1990年代初开始的市场经济转轨(没有政治体制改革配套,这种经济改革的转轨只能是跛足的),突临的社会转型期,由于缺乏人文精神、价值信仰的支撑,在权贵市场经济的畸形社会中泥沙俱下,冲毁了原有的价值体系,新的尚未建立,物欲甚嚣尘上,以致人心放出了潘多拉的魔瓶,惟利是图,贪婪无度,在低层次的感官欲望满足中迷失了人生的终极目标。心灵苍白的人们空前释放了物欲,而人的精神生活包括爱情,愈益萎缩了--许多人在心理上,越来越丧失着爱的能力。

今天,人们说起爱情,无不感慨唏嘘,要么,像是在说一件久违了的奢侈品;要么,干脆被讥讽为“不识时务”,追求太虚幻、不切实际的“傻瓜”。

爱的心理能力的丧失,自然导致爱的行动能力的丧失。正因为有些人在心底已经不相信世间存在着爱,没有信心去追求爱,继而,在行为上失去动力,不敢、也不愿付出代价去追求爱;有的极端自私者,则一味在爱中索取对方的温暖与关怀,自己毫不付出。这种因怀疑真爱存在、或过于自我中心而导致的患得患失的心态,首先削弱了寻爱的愿望,无异于釜底抽薪;同时又必然削弱了求爱的行动能力,使人们进一步失去爱情操作层面的可能性,甚至伤及爱人。

于是,在情感领域,人们求爱的“标的”越来越低,情感生活的质量也随之越来越低,找对象的“条件”却越来越高,越来越数量化、乃至计量化。

比如,男人对女人已几乎不计内在素质的要求,而是一味苛求外在较高的“养眼”度,甚至可以具体为数字化的胸围、腰围、臀围,以及皮肤的白皙度和身材的高度。而一些女人对男人的要求,更是赤裸裸--与这个人本身已没什么关系,无论内在外在,而是只要一个“高标的”的数字:钱!也有看中权的,那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寻租交换为钱。

对这样的“爱情”,我曾描述为几句诗:

        不再盟誓,更不手书
                不留痕迹,作案般严谨
                才省略花前月下
                又越过信笺上的暗格
                如今的你简约、直捷
                未走上心头,便走上了床头
                不厌其烦的
                是对皮肤感觉的研究
                咸水津津的典藏漫过卧室
                直逼书房装童话的那一层
                天平发达了计量学
                一边是长宽软白挺塌度女人的肉香
                一边是房车大小钱包鼓瘪男人的铜臭
                哦,这个数字化时代
                无论交易成否都能缩短
                皮肤到皮肤科的路程……

                           --摘自《爱情》

在当前社会爱情领域的这种“变异”,除了社会转型期人们失去持守,物欲横流使心灵失序、道德失范等现实原因之外,还有着更深刻的民族历史文化根源--尤其是在男女两性情感追求的巨大落差上。

首先,从民族文化的根子上来说,人类文化创造的三个“元精神”--信仰精神(追求永恒价值)、求知精神(追求终极知识)、仁爱精神(追求博爱情感),在我们民族身上只有最后一条还有些影子(但孔子之后“钦定”为国教的儒教,已变味成了假仁假爱)。我们尤其缺乏信仰精神,不相信永恒价值绝对真理的终极目标召唤,致使人生失去了“定向器”。而失去了方向的人,最容易为物所役,为欲所驱,过于看重现实物质的满足而轻视精神生活。作为人类最丰富的精神现象的爱情,在社会挤压、物质相争之中,就很轻易地被排斥在了人们生活的视野之外,或者把爱情追求堕落为纯粹的性活动,乃至利益交换。

其次,从价值体系上来说,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极权制度以及科举制度繁衍而出的官本位社会,将人生的自我实现完全定位在当官掌权上(如今又加上了“钱”字),爱情总是被当作争权夺利“正餐”之后的一道可有可无的“甜品”。只有人生大事风调雨顺时,爱情才有可能被提上议事日程--但也仅仅是可能。尤其是男人,更是把登科及第、搏取社会功名作为人生的惟一目标。至于娶妻虽也号称“人生大事”,更多是为了生子以传宗接代,和作为保姆以相夫养子,两情相悦的爱情寻求是很少见的。“五四”以后虽有改观,但在社会给男性灌输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的支配下,男人们总体上还是悠悠万事惟功名是大,不重视情感生活和人性的丰富发展,一旦在社会角色与情感角色发生冲突时,他们一般都会舍弃情感。对此,有人概括曰:“男人是社会的动物,女人是情感的动物”,可谓中肯。

再次,从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来说,长期的官本位社会和男权文化,除了致使男人更看重社会角色的成功、女性更追求情感和家庭的价值这种人生取向上的巨大错位之外,男权文化还致使女性长期处于“被看”的位置,女性自身也烙下了“第二性”的心理,在爱情追求中尚有许多顾忌,在对象的选择上与男人“共谋”了男强女弱模式,造成“轮空”式的错位(甲男找乙女,乙男找丙女……以此往下,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甲女轮空的现象)。更需强调的是,如今愈益追求自立自主自由这一人的主体性的女性,与长期在权力体制和世俗价值观的驱策下早已被精神阉割、丧失了主体性的男性之间,更存在着人性品格上的错位。在情感领域,无疑是更勇于舍弃世俗利益追求真爱的女性,更具有人性全面健康发展的倾向。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感叹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

此外,两性爱情追求上的落差与错位,还有着性心理、性审美的原因。简言之,对于爱,女人更多精神层面的因素,男人则更多感官层面的因素;女人是审美式的,男人是消费式的--所谓“女人的爱从大脑开始到生殖器结束,男人的爱从生殖器开始尚未到大脑就结束了”--社会上流行的这句笑谈也许有些极端,但很形象,也切中了要害。

对于以上诸种差异所造成的男女之间的“性沟”,我曾在一首小诗中追问:

“男人是社会的动物,女人是情感的……”

    她们为爱情大放悲声后,想问问爱情:
            几千年不进化,就源自这句话里的--
            这道沟?它有多宽,竟将古今中外
            两性之间的纠缠一网打尽
            如果你漏网,是网眼想等你的伤疤再长长
            它有多深,无法用空间丈量,就像绝望
            坍塌在时间尽头,看不堪回首的遗恨--
            一路踉跄……

                                          --《沟》节选

我国著名女学者崔卫平曾有一篇很有影响的文章:《宦官制度、中国男性主体和女性解放》,从中国社会文化制度的角度,对我们谈的“错位”问题也有较深入的述及。读后,既让女人们感到痛快淋漓、醍醐灌顶,又让她们心生深刻的绝望--面对不断丧失着爱的能力的男人们,女性似乎只能“解放”成女光棍?

记得著名作家阿城也曾在《收获》杂志刊发过一篇让我读后颇为震动的随笔《常识与通识》。其中谈到男女两性在情感和性心理上巨大差异,他似找到了生物学的根源--他归结为“基因限定”,我在此简括为:女人多是忠贞于一;而男人则倾向于博爱广种广收。阿城其实是在善意委婉地劝慰现代女人们,正视基因所限,勿再徒劳地与基因作战(尤其不要强迫男人与他自身的基因作战:硬要把博爱束缚为专情),从自诩的痴情女最终变成可怜复可悲的怨妇……

困惑中的我,当即接收了阿城这一让我震动的赞新视角和说辞,从而决然斩断了我通往怨妇之路的可能,呵呵……幸运!

但,关于爱情的话题,似并非能幸运地终结于此--它还有更多的困惑。

继续:接上第“六”的话题--

关于“爱的能力”--这里主要指心理上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建设性的能力。其前提是:人格的不断成熟与自我完善。它主要包括:

第一,“性心理”的成熟--主要指心理上的“性感”,是否真正内在地成为了一个男人/女人。包括身份意识、异性敏感、性别责任、情感方式、生存姿态及人生终极目标等方面明确的自我把握与界定。而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成熟。多少人活到死都只能算是个不阴不阳、心理上的“中性人”;或者局限在低一层次上的“性感”:降格为动物界的“公”与“母’。

第二,“性审美”标准的健康--对异性美的较高的鉴赏能力。不仅对外在的,更包括对内在的;不仅对静态的,更要对动态的。容貌、体态、装饰;言谈举止、气质情调、兴趣爱好;基本人品、价值观念、身心健康、思想能力、人格品位、艺术修养等等。总之,是对整体状态的较准确的把握。同时,由于世间无完人(包括你自己),而懂得分清主次:什么是最重要的?从而不因苛求完美而失去可能最适合你的对象。而鉴赏力的高低,其根本在于你自身素质的高低。只有不断自我健全人格,才有可能对异性美具有更高级别的发现、发掘和把握的能力。比如举一个小例子:许多男人因为自己的男性心理不成熟,不懂得鉴赏情感生活中女性各种方式的“撒娇”是一种美--是一种柔媚天真小女儿态的女性本色的自然表露,她是在对这个男子作为“大男人”本质的巨大肯定,至少也是对他的男性本质的呼唤。此时男人应该呼应她的“撒娇”,去良性互动彼此唤发,做一回娇宠“小女儿”的慈父。在夫妻情感角色中,本该就男可同时为父为子,女可同时为母为女儿--殊不知,这会使女人焕发出加倍的爱去回报男人的。在情人身上寻找父亲式的娇宠之爱,这是世上所有女性共同的心理需求。对此不懂、或不想懂的男人,带着严重的恋母情结(心理未断乳)或大男子主义的男人,总是压抑女性的这一本色表达,让女人长期心理“犯堵”,以致久积成怨。多少家庭的解体其实就源于此。这种男性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还直接影响了对异性的鉴赏能力,和角色身份的履行。有句名言:婚恋中“好女人是哄出来的”。在这块具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男人,真的需要牢牢记住此名言,不要总跟女人针尖对麦芒地争风角斗,以免显得心胸狭隘,风度尽失,暴露出一个真正的男人最该自我忌讳的--心理上的“小”。

第三,爱的呈现能力--浪漫而又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酣畅淋漓而又韵致高雅的性爱方式。其前提是:绝不在情感婚姻中持一味索取的心理,只等着对方来关怀自己;而是学会换位思考,更多地关心对方的感受,并积极回应,乐于付出。

第四,情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指对情感的呵护、更新、培育和提升的能力。包括:懂得珍惜已经建立的素质认同与人格信赖,并不懈地开拓新的认同的人性空间;能以建设性的态度对待双方的分歧冲突,积极交流沟通,求大同存小异,无关原则的小节尽可能退一步包容等等。不把家庭当破痰盂随便呕泄、破打破摔。

第五,情感彻底破裂时的“善后”能力--如果彼此确认出现了人生目标或人格本质上难以修复的重大分歧,就不应找任何自欺欺人的理由继续消极凑合(包括低级的泄愤“报复”),而是尽可能表现出善良本性和维护最后的自我形象:理性、和平地分手,把双方、包括有关亲人的伤害和损失,都减到最低程度。

“爱的能力”的严重缺失,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情感婚姻生活质量低劣的根本原因(不像阶级斗争年代,那时很多是政治原因)。严格说来,一个缺乏爱的能力的人,是尚未领到进入情感婚姻资格证的人。贸然进入了,也只能是自酿苦酒,造成悲剧甚或闹剧。所以,哪怕仅仅是出于对自己人生婚恋幸福的需要,人也应该不懈地追求自我完善,永远不拒绝成长。

对于女性,爱情中最重要的是精神的独立。一个现代女性,不应看重男人世俗层面的权力、财富等,但须看重他的内在素质(包括具有理想信念,人品高尚,精神丰富,极具现代意识等等),其中特别是男性人格成熟丰富,表现之一就是能把女性当作审美对象来呵护,懂得深刻鉴赏女性内在外在的各种美态,能用自己强大的男性魅力时时焕发出女人的天性,使她纯情浪漫、千娇百媚地绽放自己丰富的“女性”。男女两性互相唤起与焕发,互相推进,以致浓情蜜意的人性之美的高峰体验。

男人女人都必须不断自我完善,追求人格的健全,真正成为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包括尊重他人和自尊,权利平等意识,人格尊严意识,以及对人的精神丰富性和理想生活的百折不挠的追求等等。人格越健全,越能具备爱的能力。如今我国普遍的状态是:男人感到女人的“粗”化(主要原因之一,是女人被迫参与社会竞争导致);而女人则感到男人的“小”化(心胸包容,精神疆域,责任担当等。表现之一是总和女性争风角斗,永远的“心理未断乳”!)。

正常女人都想在情感对象身上找到三位一体的爱--情爱、父爱加导师之爱。其中第三是奢侈,不是必须;但父爱却是必须(且能促进情爱)--要做丈夫的“小女儿”,可以经常撒娇。中国男人可能因为没有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洗礼”,所以妇女观、情爱观都拖着封建主义的粗大尾巴,这块土地上虽“妇女解放”多年,但在精神上、含角色意识上却仍未达到男女的真正平等,尤其在婚恋领域。许多男性心理不成熟,人格残缺,这导致绝大多数女人在情爱上非常压抑,不能舒展自己的“女性”(这也是一些女人何以婚前小鸟依人,婚后没几年就被变成“悍妇”的重要原因)。了解女性这一共同心理,对于男人寻找高质量的情感生活,提高双方的幸福指数无疑是很重要的。

在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官本位制度的土壤里,一直以来,中国男人内心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女人呢?他的这种需要有没有现实可能性呢?

我在一年前写的一首诗初步探讨了这个问题(为避免偏颇,阅读时可在诗题中“男人”前面加一个限定副词“某些”):

    男人需要的女

    需要保姆,管吃喝拉撒……睡
            需要护士,管挠痒抚痛……陪
            之后,还需要对话者两位--
            一位负责欲,一位负责魂
            需要欲的应答善解风情,叫做尤物
            需要魂的切磋敏锐但不尖锐,叫做精灵
            有时需要灵肉合一为艺术提供灵感
            像罗丹的克罗岱尔,如果再乖一点
            不像女人那么傻,用一生守望一个人
            男人善于凑合,懂得区别对待
            他是情爱的阶段论者:为初级阶段
            委屈,又对高级阶段缺乏安全感
            总想在同一时空悄悄巡幸更多阶段
            他同时又是情感的消费主义者
            消费能力很低,口味却很宽
            信用等级也低,经常赊帐不还……
            一个中国的标准男人似乎需要四类女人
            她们有时相互交叉,但最好各司其职
            每类都应是复数,太平盛世勇于做加法
            进退有据:前提是肉身的安逸和安全
            一有风吹草动就慌忙做减法--
            一般用倒序:从精灵、尤物减下去
            他悔,这盘正餐后的甜点太奢侈!
            他恨,这个拉人下水的勾魂妖精!
            他疑,曾经的审美愉悦像一场青楼失足!
            减!减到保姆是底线。他离不开的是
            母性的照料、呵护与纵容,更离不开
            世俗社会评价赏给他的小红花
            看来,长不大的男人一生只认得两个女性
            一个是母亲(用保姆式的老婆代替)
            一个是艺妓(婚外能唱和又能献身)
            这之间,从未出席的是--女人!
            他对老婆或曰老妈子始终心不在焉
            对艺妓或曰情人潜怀着共同犯罪意识
            这之间从未出席的是--爱的自我肯定感
            三千年了,男人的情窦从未打开
            不知爱情,只好薄情、调情、滥情
            三千年了,男人的需要没怎么变
            惟一改变的是艺妓--如今可免费消遣
            之后,反遭男人贬谪以示改邪归正
            之前,却是以爱情的名义开始的……劫掠
            其实,中国的标准男人需要什么样的女人
            分明是个伪问题。你怎忍心对这个
            类人孩,用成人的话题去为难?事实上
            不是需要什么,而是有没有能力
            去需要?这样问题也许更简单--
            他需要过的真是……女人吗?
            或者,他真的……需要女人吗?

(也许,这首诗的标题应该改一改?)

在这样一种中国男人的眼睛里,长期以来真的只看得见上文所说的这两类女性么?

以至在实际情场际遇中也集体无意识地索求着这两类女人?

无独有偶,或者说“英雄所见略同”--近日我读到一位著名男诗人的诗句,竟与我写的如此相似(诗中他借一个男人的口吻强调说):“世上的女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妈妈/一类是妓女……”在这里,男人们透露出一个值得关注的潜在心理:对于人类的另一半,他们要么向上仰视(母亲。可以用来撒娇,用来在某些时刻表示对长辈和权威的敬畏);要么向下轻视(妓女。可以用来调情悦性,但在关键时刻需要逃避被社会追责时,则拉来垫脚,以示自身的道德优越感)。这之间恰恰缺失了现代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姿态--平视(平等地对视),从未把女性当作平等的人来“对视”,乃致竟然反感女人有头脑!

男人的现实理想很可能是:拥有一个母亲式的照料和娇纵他的女人,使他有一种回到子宫里的安全感(一般用保姆式的老婆代替);同时再拥有一个能交流唱和能愉悦性情、但最好没有婚姻关系因而不用负责任、又可以随时更换的“尤物”式的女人(时称“情人”或“小蜜”)。

其实,这个“情人”并未被当作人,类似地下性服务工作者。不同的是--她是免费的。她之所以无愿无悔全身心投入,主要是因为太相信他给予彼此关系的“爱情”定位和婚姻承诺。而且在这之前,最有力地打动了她的心的,是他操作娴熟的“情场三段论”:

一是痛说革命家史(没有爱情的令他窒息的婚姻),或控诉社会的迫害(才子落难啊);

二是孔雀开屏展才情、表爱慕、定终身;三是有了点风吹草动(比如老婆发现了或有碍升迁了),他可能先捶胸顿足向老婆痛骂勾引他的狐狸精,并耸立于道德制高点跟情人拜拜义正词严回归家庭了,呵呵……至于在两个被骗的女人之间他造下了多少伤害,她们多久才能平复创痛,他是不负责不担当的,尤其是被以爱情名义劫掠的“艺妓”,打碎了牙自己连血咽下去吧。

对于这种自打耳光、连自己的形象都不负责任的男人,一个自尊的女人是不会当他的老婆的(其实他所要的不过是无条件包容自己的母亲式的老妈子,因为他是想永远被骄纵不长大的巨婴);一个明智的女人是不该轻信地做他的所谓红颜知己的(免费艺妓不过是白赔了一段生命充当了他婚姻中审美疲劳症的润滑剂,最终落个自取其辱)。

这种男人正是在男权文化教养下,表现出情场上极端的自私和任性,把老婆和情人都没当作需要平等尊重、忠诚负责、有知觉有痛感的人,更没把她们当作应该呵护的女人。

再者说,中国文化造就的“标准男人”,自古以来都是竭尽晋身之术,要作皇帝的臣妾(想想古诗词中何以有那么多才子写的政治怨妇诗),自己都把自己当作皇帝的“女人”,权力的“小妾”,其性心理早已变态,他哪里还能持有正常的成熟的男性心理去面对女人,追求爱情?

可见,丧失了主体意识的男人,无能力去爱;极端自我中心的类人孩式的男人,无资格去爱。

由于许多男人长久以来普遍的心理上的自我阉割(当然首先应归罪于几千年专制极权奴化人的体制),从而客观上减少了作为“人”进入情场的数量;而如今进入现代社会后,更是在个性觉醒和情感质量追求上,男人多不如女人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出惊呼:较之男性,女性成长得更快、更多、更优秀,在婚恋中更重精神和谐。因此亦可解释大城市中何以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撂单儿”独身,是缺乏可以面对的“对象”啊--这喜悲交集的“阴盛阳衰”!而男人撂单儿少(农村除外),是因如上文所述:对情感质量乐于将就,降格以求向下找,之后又可用出轨来找平衡。

这种两性间在情感质量追求上的最大错位,既是男人的悲哀,亦是女人的悲哀。

最后,用我的一首小诗结束这篇随想吧:

    螺帽与螺钉

早先螺帽与螺钉互相吸引

它们对抗--对抗得严丝合缝

事情如果结束在诗歌之前

彼此就不会成为对方的漏洞或把柄

螺帽总想献身给唯一的螺钉

螺钉窃喜却又怕对不起自己的耐力

希望被多多笑纳而非独占

它不明白螺帽为何要如此纠缠

螺钉属于历史叙事外加工具理性

它享受具体和具体的一次次否定

螺帽显然空灵一些耽于美感叙事

它用空间做梦用时间破碎

老了的螺钉怀一腔雄性的委屈

还有多少未刺探的空虚未直奔的主题

老了的螺帽笑自己是个圈套

漏掉的是日子套住的是自己……

        --还是两性差异。这种种差异形成的深壑,曾被社会学家称之为“性沟”;又想到阿城的“基因”说。它真是不可逾越的么?它真令人平添悲观心绪……

然而,世间的男女仍在锲而不舍地--找对象啊。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