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精英情结
作者:张奥列  发布日期:2021-02-10 11:24:59  浏览次数:2073
分享到:

新冠疫情期间,澳洲的大学多是网上授课,女儿每天看似都规规矩矩对着电脑上课。我偶尔瞄一下她的电脑,很多时候却是影视或网购的画面,我正想发作,她马上说,现在是课余时间,老师也要休息嘛。我怕的就是她这副心不在焉的状态。

女儿就读悉尼大学研究生课程,快毕业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她似乎都是这种状态,作为家长的我,心一直都没放下过。

记得那一年,澳大利亚中小学的新学年又开始了。女儿小学毕业,入读精英中学,开学第一天,穿上新校服,高高兴兴地乘火车上学去了。晚上,她也不跟我说开学第一天的情况,却不断地打电话,给四位最要好的小学同班女同学,交流新学校的感受。

这五朵金花,两个华裔,三个欧裔,却入读五所不同的中学。记得毕业晚宴上,她们几个都脱下校服,穿上新买的时尚衫裙,又搂又笑,又唱又跳,依依不舍。其实她们考试的分数都差不多,为什么不选读同一间中学呢?也许父母们各有考量,女儿各有选择吧。

我家附近,是一所全省最顶级之一的精英女中,五朵金花都报考了,其中一位新加坡华裔上了分数线,其余几位都差那么两三分,但可入读其它的精英中学。我女儿选择了悉尼远郊的那家精英。三位欧裔的同学,虽然也曾填报那家精英,最后还是放弃了,留在本区。一个读教会学校,一个进普通公立学校的精英班,一个去了专长艺术类的私立学校。

我对女儿考精英中学本来是不抱多大希望的,只抱着一试的心态。因为让她读中文,没坚持下来,让她考小学OC班(英才班),也落榜了,中英文都没多大长进。反而,她喜欢画画、打球、体操等课外活动,而且很投入。曾想让她上补习学校,但看到她好像是一种负担,也就放弃了。

女儿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好动、大胆、不怯生。第一天上幼儿园,一看见好玩的东西,就挣脱母亲的怀抱去玩了,没像许多小孩那样依依不舍闹着哭着。去麦觉理港旅游,在一个百多米高的沙丘上,导游示范了如何用滑板冲浪般冲下沙丘之后,便问,谁来试试?全旅游团几十个男的女的、年轻的壮年的,都面面相觑,不敢妄动。当时不到十岁的女儿,竟不知天高地厚,从我身边蹦出去,接过滑板,惊叫着第一个冲了下去。大家这才觉得有安全感,也跟着冲下去了。参观堪培拉国会大厦,导游介绍了议会情况,问大家有什么要问的,才读四年级的女儿一个劲地发问,问得导游都笑了。

奇怪的是,每次考试对女儿来说,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反应。记得我们小时候一到考试,都会紧张起来,有人“开夜车”,有人“临急抱佛脚”,老师提醒,父母唠叨,总之,当学生的“如临大敌”,没得好睡。如今中国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家长都要陪做家庭作业,高考来时,更要陪考,为子女张罗应考的一切。学生上考场如同赴刑场,非常“壮烈”。

我没把考试看得那么严重,但也希望女儿能有个好成绩,证明她努力了,长进了。所以考试前,都敦促女儿看看功课,但女儿根本不当回事,该玩还是玩,上网、看电视的劲头比做功课还大。

考试前一晚,她看完十号台的厨艺大赛节目“Masterchef Australia”,就蒙头大睡。第一天考完回来,问她考得怎样?耸耸肩,没说什么。第二天考完回来再问,也没说出个所以然。第三天我也懒得问了。

可能澳洲许多同学都是这种状态吧,因为学校的学习氛围必然会反映在学生身上,同学之间也会互相影响、互相感染的。

我很欣赏女儿的放松心态,但也很怕她“吊儿郎当”,漫不经心。好在她总算考上了精英。女儿那家精英,比较远,坐火车近一小时。女儿不怕,可以锻炼早起。三位欧裔,嫌太远,她们对精英似乎不特别在乎。

澳洲人最在意的是学校的全面发展。原先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媒体不能私自刊登学校排名,以免误导公众。但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了解学校状况,因此联邦政府决定,设立官方网站“我的学校”,公布全澳所有学校的情况,包括教学设施、师生人数、学生成绩,考试排名,让公众网上查阅。此举引来教师们反对,认为这样对学校不公平,条件不同,环境有别,会影响生源素质。反而校长们却能坦然对待,支持政府做法,认为公众有知情权,也可促进学校的改进。

政府网站正式开通时,主管教育的联邦副总理提醒公众,这只是学校的基本情况而非全部,诸如学校的风气、学生的兴趣培养,软件资源等,是无法用数据表现的,网上资料仅供参考而已。但学校排名,各校对比一目了然,对家长为子女择校很受用。

开学第一天,我送女儿上火车,站台上看到起码有五、六十个穿著和女儿同样校服但不同年级的男女生。一些人还是从其它区乘车到这里,然后中转快车北上的。不过,这些学生大都是亚裔脸孔,有印度的、韩国的,东南亚的,但更多的是华裔。

当然,远郊的这家精英的学生,还是白面孔居多,像我女儿那类稀疏的黄面孔,基本上都是为读“精英”打老远而来的。而我家附近那家精英女中则不一样,每天看着那些学生进进出出,几乎都是亚裔。难得的几个白面孔,肯定是既聪明又有勇气、敢与亚裔比拼的佼佼者。

我对女儿说,努力些吧,明年考回这家精英女中。女儿摇头,她不大喜欢亚裔扎堆的地方。也许小学时,亚裔不多,她习惯了。

澳洲的精英中学,排名越高,亚裔比例越高。全省排名第一的詹士鲁斯农业中学,百分之九十多都是亚裔,特别是华裔,除了校长和几位老师是白脸孔,你觉得它跟中国的学校没什么区别。进了詹士鲁斯,就等于一脚跨在大学名校的门槛,每年的高校状元,肯定少不了詹士鲁斯。所以该校的入读分数线是全省最高的,也是华人趋之若鹜的首选目标,更是华人家长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而排名前五名的学校,亚裔都是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精英中学是公校,几乎被亚裔抢占了,欧裔只好多付点学费,选择教学质量也不差、校风更好的私校和教会学校了。

想想也是,华裔挤在一起,喜欢攀比,名牌的攀比,家境的攀比,连家长开什么车来接送,都会产生心理影响。更重要的是,分数的攀比,构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人的智力有差别,兴趣有差别,每次的状态也会有差别,你分数不如人,华人家长总会唠唠叨叨,小孩哪会好受。

其实作业、考试,只是一次次的机会,并非定终身,这次栽了,今后努力,仍有机会。这次中了,今后顶不住压力,也会被淘汰。小孩有时发挥不好,有时觉悟不足,有时运气不佳,都很正常,不必太责难。关键要让小孩树立自信,激发兴趣,自觉投入。家长可以提供条件,给予督促,给点压力,但不能代替,不能强加,否则逼牛上树,欲速不达。

有位北京的朋友来澳旅游探亲,深有感触说,你们海外华人聚在一起,总离不开子女读书的话题,上什么学校呀,补习了没有呀,分数如何呀,兴致勃勃聊个没完。我想,中国也一样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恐怕是一代一代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看着女儿有时计数时的迷迷糊糊,我就特别羡慕中国的基础教育,那“九九口诀”,真是先人的智慧结晶呀!不过,我也不特别担心女儿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因为我从女儿身上看出,学校释放了她的童真和天性。她不仅喜欢打球、绘画、演讲,还常常搞慈善、做义工,甚至行军野营、马拉松长跑,校园生活让她开开心心,有利于她身心成长,不会读成书呆子。

比起华人学生,澳洲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讲究兴趣,自由发挥,喜欢参与各类活动,注重智力开发的创意。澳洲人尤其重视发挥小孩的天性和潜质,注重培养公关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社会爱心、多种兴趣等。而华裔太看重分数,认为分数定终身,所以一味追求分数,周末还要上补习班,反复练习各种试题的标准答案。澳洲的补习学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亚裔特别是华裔。因此,华裔学生在考试中多名列前茅并不奇怪。连澳洲人都抱怨,靠补习拿高分,不公平,甚至社会上有取缔补习学校的呼声。

在澳大利亚,重分数,读精英,似乎是亚裔、特别是华裔的情结。欧裔多顺其自然,扬其天性。我想,倘若兩者結合,則更有利於小孩的心智全面發展。

 女儿虽然进了精英,也上了大学,总算过了这道坎,但今后的路还很长,只能顺其自然,愿她读书做事都上心,那才有希望。因为有个好环境,还要有自己的努力,有自己的兴趣,才能有长进。

眨眼间,女儿已快完成学业,我忽然想起,当年女儿这五朵金花,散落在五所学校,又走进不同大学,经过这么几年的童真和天性的释放,她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各自表现呢?我有种好奇,但女儿摇摇头,表示暂无联系了,待疫情结束后搞个发小聚会再说吧!


下一篇:悉尼好地方


评论专区

john2021-03-02发表
很好看的文章!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