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躺平的心灵,缠绵的迷思 --《春江花月夜》赏析(二)
作者:史双元  发布日期:2022-03-28 21:08:52  浏览次数:1335
分享到:

(原创于凤凰大语文)闻一多因为发现《春江花月夜》中有两句“元宇宙”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赞叹有加,后来的赏析者也大多以此为高潮点,详解前面十六句,而对后面的二十句则匆匆带过。但这令人惊艳的两句虽然发问高卓,仍属于电光石火,是灵感性质的表达,接下来的长篇抒情才是诗歌的重点所在。

后面这二十句,写的都是人情,都是世间的恩爱和遗憾,有诸多留恋,也有爱而不得的遗憾,有缠绵的迷思,但没有刻骨的悲怆之感,是平安现世生活的心灵映照,所以说,是盛唐格调。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从这四句开始,明显转场,由自然而人世,由宇宙关切转向人生长叹。空中开始有白云悠悠,明月逐步从歌咏主体转为背景设置,下片的主角是游子(扁舟子)思妇(楼上人)。“青枫浦”是地名,也是分手感怀的象征,“愁”奠定了下篇抒情的基调,但主要表现为由女子“代言”的文人的迷惘和惆怅,是富足或小康时代的“空虚”,它不同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生命悲歌,也不同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激烈抗议,这是基于一个平安、富裕、宁静的时代而酿成的一种淡淡的忧伤,也就是盛唐前夜心灵躺平式文人的诗化愁绪。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游子无非追名逐利者,而人生美好的时光其实很短暂,特别是遇到难得的平安时代,为什么要放弃生活的饱满、去追逐虚名与浮利呢?为此,当时前卫的女子就有了“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想法,这是在比较富裕的年代才会产生的社会思潮,以现实获得感为生活目的,回归对“好日子”的追求,而且,这是普通人的追求,这就有了普世意义。

这首诗的中心人物是思妇征夫,但何种身份已经不重要,通过他们的感受,表达一种丰满的享受和慵懒,一种物质满足后的惆怅,而古代社会,要达成民人的丰衣足食,该是多么难得的成就啊。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从这四句开始,重点写思妇之叹。月光如相思,时时处处,月亮似乎理解思妇的空虚与思念,抚摸着妆镜台、缱卷于玉户帘、照耀着捣衣砧,平常家居物品都成了美的装饰,成了相思的代言,“人”“月”互动,缠绵悱恻。“徘徊”写月亮之多情,也是写思妇在楼中望月徘徊。

这些场景,看似伤怀,它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沉重的现实内容,它的美学风格给人以审美感受,尽管说着感伤,却依然是一颦百媚。永恒的宇宙、春江风月激起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感悟,夹带着感伤、怅惘和某种欢愉。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四句进一步“代写”思妇之相思成疢。女子希望化身月光,照耀着在外行路的夫君,山一程,水一程,在陪伴中共同分担世间风雨雷电(假如有的话),也分享无边风月(这可以有)。这种情感的表达,不再是宫体诗常见的轻薄口吻,而是抒发人间挚爱,爱得有力量,所以,闻一多称之为宫体诗的“自赎”。

希望与达成总有区隔,世说鸿雁传书,但是,传书的鸿雁自顾自飞走了,也没把寄托了相思的月光带走,或许是思念与感叹哀感顽艳,“舞幽壑之潜蛟(苏轼《赤壁赋》)”,所以水底鱼龙也跃出水面,形成回文(纹),代写相思。总之,这个世界关照我,这个世界却不能成全我。

这四句继续回环往复地写相思与挚爱,这种回环文字还没有完全脱离六朝宫体诗的影子,诗人写作时,也应当是有心利用这个当时流行的题目和体裁来“随大流”(当时,雄才大略如唐太宗也一度喜好宫体口味),然后推出自己改良版的新诗,所以,下半场这种“回归”的写法也是为了照应题材的传统性。好在,场景已经不在庭院,而是月下大江边的高楼上,成就了新格局。

还要强调,诗歌表现的这种富足或小康后的“空虚”,也是日后许多时代的生活梦想。如北宋富贵宰相晏殊笔下就再次出现过这种宁静的闲适和甜蜜的忧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表现了有宋一代短暂的、宁静的富态景象,但格局太小,境界私密,无法与“春江花月夜”的大格局相比。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这四句依然可以看作思妇之叹,写一夜相思,临近天明时思妇悠长的思念还没有停歇,春江花月的场景已经转移到“夜”尽处,本来应当是共享春光的美好时刻,都在相思中白白流过。江水流春去欲尽,只有思念无穷无尽,随落月弥漫到远处。

题目是“春江花月夜”,前面提到了芳甸与花林,中间主要写江月和春夜,这里再次写花,与后面的闲潭落花呼应,照顾了题面上“花”字的表达。

昨夜梦中,我们来到了曾经约会的水潭边,那照影的花树已经落英缤纷了。分手的那时候,我们有约,春天里,待你回家,再到水潭前照影,细数落花,“花儿正绽放”,“那是最初和最后的地方。”(歌曲:赵照《梦回家乡》)但春已过半,你却没有践约,花落幽潭,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思妇的青春、幸福和憧憬。绵绵无尽的相思夜,连陪伴我一夜的月亮也快要西斜了。游子不归,思妇老矣,思妇老矣!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江面上升起沉沉如烟的雾气,开始遮掩西斜的落月,增加了迷离的相思。碣石是山名,在渤海边上,潇湘指湘江与潇水,在今湖南,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君在碣石我潇湘,天各一方,天边已飘过故乡的云色雾气,回家的路是那么的漫长。

最后这四句可以看作思妇之叹,也可以看作游子思妇的合唱,回到诗歌的主题,也更接近《春江花月夜》的传统主题,人生短暂,名利误人,“有花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春将老,但春尚在,游子归来兮,若到江南赶上春,尚能和春住。

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道今夜有几位离人看透了人生,在月光的感召下,正在回乡的路上。

不管你人间情感如何执着,春江花月夜依然在流走,只有西斜的月光依然遍撒江水、江树与江天。“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句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情韵袅袅,摇曳生姿,有一种令人回味不尽的绵邈韵味。

清人徐增《而庵说唐诗》云:“‘昨夜闲潭梦落花’,此下八句是结,前首八句是起。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消归法,又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

这首诗的后面二十句,写的是相思愁绪,但很难给人刻骨的悲哀,正像前面多次提到的,因为诗歌的整体背景是盛唐即将来临的时刻,“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青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李泽厚《美的历程·盛唐之音》)

全诗赏析到此为止,希望你从此喜欢上这首诗。


上一篇:普丁可被暗算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