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评介《耶利哥的订书人》
作者:萧虹  发布日期:2024-12-06 10:24:34  浏览次数:118
分享到:

1733533051553003113.jpeg我的听书生涯包括中文和英文书。一个亲戚对我说,她听书无法集中精神,听不进脑。幸好我没有这个困难,中英文都能听进去。否则我的读书量就会大大减少。我加入了一个类似“微信听书”的英文听书网站,每个月可以选择一本书。我多数选择一些侦探、间谍或科幻小说听。但是有时也会选一些非虚构的书,譬如传记,历史之类。 

最近我听了一本题为《耶利哥的订书人》(The Bookbinder of Jericho)的小说。我选择它是因为看来它与书籍的制作过程有关。我在读图书馆学的时候,必修课之一是书籍史,其中就讲到书的制作:从纸张、印刷到装订的各个步骤,所以我对这些事有一些了解,也有一些兴趣。 

这本书是关于一个世代受雇于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女孩,她和与她一样的穷人家的女孩,每日操作呆板重复的折叠工作,把印刷好的纸张按一定的折叠法,折成书的一束。把这些束收集起来,订在一起,加上书皮,就成为整本书。她在这种沉闷的工作之余,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想知道这些折页写的是什么。但是监工会说:你是来订书的,不是来看书的。但是由于她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经过许多曲折,终于有幸踏入了大学的大门,成为一个当时还不普遍的女大学生。

故事的时代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那时的英国处于新旧时代交替的当儿。阶级观念仍很浓厚,男女平等的观念也还刚刚冒出头,女性还没有争取到选举权。女主角和她的孪生姐妹是一对私生女,只知有母,不知有父。不幸母亲又早死,临危要她照顾痴呆的妹妹,一步也不要离开她。因为这个缘故,她小学毕业后,就和妹妹一同继承母业,开始进入出版社工作。尽管当时的老师认为她有升学的资质。这样她非但受到阶级的束缚,而且行动上也不能完全自由。她和妹妹在出版社工作的微薄工资,仅能供她们日常的生活费。 

唯一能稍微满足她强烈的求知欲的,是母亲在出版社工作时,收集了的一些次品。这些多数是印坏了或装订上出毛病的成品或部分成品,虽然不能通过出版社严格的质量检验,但是对于阅读还是没有影响的。为了满足她对阅读的渴求,她在工作时遇到这种次品,也会带回家中。无形中家中就有了可观的藏书。因此她阅读了大量的名作。虽然有时未能窥全豹,也无人指点,囫囵吞枣,终究积聚了不少无师自通的知识。

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她可能永远是一个稍通文墨的女工。但是战争改变了她的命运。耶利哥是牛津的一个地名;牛津大学和附属的出版社就在这个区。而为出版社工作的员工家属也住在这个地区。女主角每次去上班都要经过牛津大学唯一的女子学院桑麻山学院(Somerhill College),总要投下无限艳羡的目光。她自知自己是无望进入这间贵族女校读书的。然而,当大量伤兵从前线退下来的时候,这间女子学院就被征用为伤兵医院,而且需要大量的志工为伤兵服务,例如陪他们聊天,为他们写家信等。她报名做志工,于是不但有机会跨进这个神圣的校园,而且认识了一个该校的女大学生。这位贵族女大学生自己并不珍惜读书的机会,而且有些玩世不恭,但是非常欣赏女工的才识,不断把她介绍给有权力改变她的命运的人。 

通过她的大学生朋友她认识了桑麻山学院的院长和图书馆长,她们都对有志向学的贫苦女孩愿意伸出援助的手。她被允许参加桑麻山学院的考试,角逐两个宝贵的奖学金。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她忧喜参半,喜的是得到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忧的是自己仅仅小学毕业,要考大学的奖学金,知识空缺差一大截,在短期内是否能补救很难说。何况为了维持生活,她仍要去工作,只能靠晚上和清晨的时间苦读。考试的形式她倒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她曾多次装订过这些试卷。可是考试范围所包括的书籍,有些她虽然有,也许也读过一些,但由于她所有的书都是断简残篇,面对考试绝对不行。何况还有不少是她没有的。但在朋友和图书馆长的帮助下,她终于找齐了应考的书。

在我读过类似情节的小说中,故事的下一步应该是苦学生终于“金榜题名”,从此快乐地生活下去。然而本书却不一般。女主角通过了奖学金考试,但是根据牛津大学的规定,没有学校证明的考生,还要再考一个称为复考的小考试。与奖学金考试不同,考生不能选择考试的科目,而是规定要考数学,哲学和古希腊文,目的是确认考生具有那三种被认为是基础的学问。于是,她又陷入恐慌当中,因为古希腊文虽然是一种死语言,学习的难度却是众所周知的,光是动词的变化就有很多种,需要长期的训练。她终于功亏一篑,跌倒在古希腊文的考试而没有得到渴望的奖学金,上大学的美梦因此也破灭了。

自此以后,她心灰意冷,大家劝她明年再试,可是她拒绝了。她忘掉曾经的梦想,不再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读书上,安心继续留在订书的岗位。战争到了此时,远远没有结束的希望,男人们越来越多投身军队,空出不少生产的位置需要女人去填补。她也因她的学识和才能而被提升为校对,在另一方面得到认可。战后的英国社会渐渐起了改变。阶级界限有松弛的迹象,她的大学生朋友的姑母,以她的经济实力支持她丈夫竞选参议员,致力争取妇女选举权。

故事到了这里,似乎已经结束。女主角到底没有能逃出她祖祖辈辈女性的命运,永远只是一个订书人。

在书的尾声,作者让我们看到两年以后,女主角穿着黑色的学士长袍从桑麻山学院的学生宿舍走出来,去参加她朋友的毕业典礼。显示她并没放弃梦想,终于成功地跨进了英国最高学府之一的牛津大学。她的朋友,毕业以后有志参政,为平民女性争取选举权。

这本书当然不止写这个女孩的求学过程,还写了她的爱情和战争对双方人民的残酷影响,但这些都不是我关注的。我欣赏的是它写到的社会变迁和这些变迁给人带来的不同命运。尤其可贵的是写诸多女性角色,在不利的环境下,以自己的努力,去逐渐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改变了和自己一样的女性的命运。

书的最后,作者谈了她写这本书的缘由。她说她在为另一本书到牛津大学出版社去做调研时,看了一部宣传短片,介绍一本书的制作经过,片中有一个镜头显示一个女工以优雅的手法把一张大大的纸张折叠成一束书页,意识到高大上的牛津大学出版社也有女性参与其中,引起她很大的好奇。起了要写一本以此为题材的书。后来她又回去牛津去调研,可是找不到任何关于女工的可用资料,只能找到一鳞半爪,大部分都要靠虚构才完成这本书。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想象力!我简直太佩服了。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作者是一个阿德雷德的中年女性,应是有相当经验的作家。她去牛津调研的第一部小说是 “字典里漏掉的字”,跃上了畅销书榜。我也听了,但是不如这本那么喜欢。感觉这本更一气呵成,感情更能触动我。可是它并没有上畅销榜,可见我只是一家之言,不能代表广大的读者。


上一篇:前首富来戏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