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此时,我总爱细细地打量那些大娘和孩子们。但见,个个面含微笑,双手有力,准确快速,流露着对自家产品的自信和热爱;人人动作敏捷,姿态优美,都会使用微信收款和现金零钱找补,坦现着对现代生活的热爱和熟练。一时,真有点让人不能相信,这是在距大重庆近190公里远的云贵高原,海拔1200米处的山间。
在九月的天空下,纳凉的人们顺着黑色油化公路走出不远,便三三两两的各取自乐。有的就依靠在路口的绿色防护栏上,看手机或聊天;更多的顺路而上,一直走进热闹的上天池农贸市场;没进市场的,就因地自宜,背靠公路左侧绿色防护栏,聊天或看手机。于是乎,公路上和公路下的绿色防护栏上,看手机或聊天的人们,散落整齐,相映成趣,成为一景。
而农贸市场,也不会让大家失望,各种菜品肉类和当地特产,眼花缭乱,供需两旺。特色餐馆,电器维修店和超市,济济一堂,诚意热情。甚至于理发店,修脚店也店门大开,主请客进,候者众多……整个农贸市场,呈现出了火热双赢的避暑经济大好局面。
我听当地人介绍,这种云贵高原上蓬勃火热的避暑经济,是和避暑大军的来去休戚相关。每年也只有6——9月,四个月左右的赚钱时间。因此,当地政府闻风而动,调集各种相关资源,踏踏实实,干好实事,牢牢抓住这宝贵的120天,为当地的财政收入和农民收获,有目共睹,作出了切实的贡献。
提起贵州,大抵都是“天无三日睛,地无三尺平”地理环境险恶,经济发展落后的苦寒之地印象。既便在改革开放21世纪初的今天,贵州诸类山区在资讯超前,灯红酒绿的北上广深们面前,仍犹如陋习里吃饭上不了桌的小媳妇,低眉敛目,毫不引人注意。然而,塞翁失马,安之祸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近年来全球性大环境的天气剧烈变化,让贵州们成了今天现实生活中,北上广深们自愧不如,羡慕不己的避暑胜地。
更有甚者,面对战乱,饥荒和各种意外,贵州们的重要性,更彰现无疑。
我们在纳凉休闲时,就亲耳听过一个避暑老太太亲口的讲述。老太太当时不过六七岁,重庆(当时是四川)广安人。全家大大小小十一,二口。那年,天干地旱,颗粒无收,眼看着全家人陆陆续续饿死,为了活下去,其父便背着她和一包衣服,开始流浪乞讨。
老太太眯缝眼睛回忆:也不知父亲背着自己走了多久,这天,父女俩来到了贵州山(那时,外地人都这样称呼贵州),在山上走呀走,走呀走的,自己饿得直哭。正走着呢,忽见一边有破烂的农家出现,父亲便背着自己上前讨食。没想到,对方竟然慷慨的给了父女俩,三个刚从地里刨出来的大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