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枫叶飘飘 ——读张新莲《梧桐树下》
作者:笑君  发布日期:2025-01-22 11:05:19  浏览次数:48
分享到:

网络时代,也真的有意思,认识一个人也得“一波三折”。

张新莲,不!我知道她时,她叫晚秋枫叶,只因我们都在《江山文学网》上遨游。一度,她是某社团的副社长,我是作者。又一度,她是副社长,我是总编辑。我们共同从事编辑业务,还在社团处于危困之际,我们挺身而出,联手做出了不一样的贡献。

常常,她编辑我的稿子,我编辑她的文章。我感悟她的文字,佩服她的执着,却不知道她是何方人物,更不知道她是男还是女。

不久,因为编辑业务的需要,我们互加了微信。她的微信名居然不是晚秋枫叶,叫尖尖荷。尖尖荷就尖尖荷嘛,网络上谁都可以为自己取一个心仪的名字,没有必要去考虑她为什么不用晚秋枫叶。

她要出书了,《金文圣地》文学社社长王金启先生为她谋划,并为之写序。从透露出来的消息中得知,她的真实名字叫张新莲。而她要出版的书,名称选自书中的一篇文章——《梧桐树下》。

晚秋枫叶、尖尖荷、张新莲、《梧桐树下》。将这一串的名字连起来看,是什么呢?这是植物,这是一棵树哟!

据资料显示,张新莲,50后,大学文化,退休教师,女作家,山西临汾人。临汾,可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古老而又鲜活的土壤里,耕植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张新莲在这里诞生,是自带着底蕴的。她从一株嫩芽开始,经历风雨,沐浴阳光,直至成长为一棵大树。

她的居室之外,就生长着一棵梧桐树,这才有了《梧桐树下》一文。我有些明白了,书名借用文章名,不仅正常,还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据她自己说,青年时代就创建《春笋文学社》,创办《春笋报》,身边围满了一张又一张稚嫩而又充满着活力的脸庞。她用文学培养学生,引领学生,结交学生。她既是学生们的老师,也是学生们的朋友。这种亦师亦友的生活,不就是文学启蒙的最好时光吗!

教书育人、相夫教子的岁月,也是思想最活跃,文学萌发最畅快的时期。她的散文、小说相继出炉。这些文字,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有家长里短的琐琐碎碎,有亲情之间的关爱与牵挂,有关心社会问题的点点滴滴。无论写什么,也一定是心中那份激情的流露,也一定是思考人生的必然结果。

她的文章在成书之前,大都发表在《江山文学网》上,有的篇章就是我编辑的。毫不夸张地说,大部分文章我都读过。当听说她的书出版了,我还是“不请自扰”地向她索要了一本。

翻开《梧桐树下》,看着目录,我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全书39篇散文、16篇小说。其中散文部分,就有9篇是写树的,或是与树有关的,几乎占了三分之一的量。

《梧桐树下》,就是她的“道场”。她说:“写字之暇,喜欢到阳台上,伸伸懒腰,打打太极。窗外有一棵梧桐树,伸展着长长的枝条,舒展着阔阔的叶子,绽放着像喇叭一样的紫色花朵,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棵梧桐树哟,陪伴她走过了三十年的生活历程,是她不可或缺的知音呢!

她的心情,因此而开朗。她的繁忙与写作,因为有了梧桐树而鲜活,而富有生机。更重要的是,有了梧桐树,才有了金凤凰。她的孩子,学业有成,事业进步。一家人,或为人父,或为人祖,真正的幸福美满。这是什么?不就是她从青年到老年的追求与奔波吗!她的文学梦、教育梦、家庭梦,无一不是满满的收获,又无一不是实实在在的硕果!

《墙角一棵树》,写得最鲜活了。人家扔树,她捡树。这不,她从外面捡回来的一盆树,她俏皮地称作“弃儿树”。这“弃儿树”躺在垃圾桶的一旁,光秃秃的树干上只有一片叶子在风中摇晃着,多可怜哟!心善之人,总是会在不经意之时,做出不经意之事。“弃儿树”被捡回家,换了盆子,洗了个澡。在新的土壤里,新的环境里,即便有些残缺,而那孤独的叶子却很是坚强。“弃儿树”一天天地变绿,一日日地频频点头,与友结伴,为友送温馨,让这个家有了更多的期待。

一边伺候着“弃儿树”,一边面对校刊《雪松》的不景气。《雪松》在煎熬中,《雪松》在涅槃中……她与《雪松》一样,经受着从未有过的考验。

然而,无聊之中总有可聊之趣,对着“弃儿树”说一句悄悄话。“弃儿树”呢?“不知何时,竟新添了几片叶子,椭圆的,敦厚的,墨绿的,向我招手,为我鼓劲!”

正如陈毅元帅说的“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雪松》走过了隆冬,又是最美好的时光了。

读完这几篇文章,我依旧在书里翻捡,她怎么不写荷莲,不写枫叶了呢?仔细一想,我错了。她为什么要多费笔墨呢?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吗!

荷莲,出淤泥而不染,这是古人说的,也是千百年来被人称道并被人赞美的。张新莲这位农家的孩子,高中一毕业就投身于教育,以孩子的身份做孩子的王。几十年来,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两次获得山西省劳动模范,可谓厥功至伟!

枫叶,总是在严寒来临之际,愈发成熟,愈发辉煌。张新莲的“憨丈夫”,过早地离她而去。她以其坚强的毅力,以不忘初心的韧性,独自培养下一代,辅导他们成人,陪伴他们成家,看着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一片枫叶,看似单薄、脆弱,却是浸润过阳光的,无论经历过什么样的严寒,都以火热与赤诚书写着最美最纯粹的文字!



下一篇:雷根的名言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