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讨

学术研讨

山西应县部分杨家将后人略考
作者:杨洛  发布日期:2025-04-23 23:43:53  浏览次数:81
分享到:

杨姓为山西茂族,也为应县茂族。应县境内以杨姓为主的村落茂若繁星,这其中有两支杨氏繁衍生息的脉络基本清晰。其一自山东青州迁来,主要聚居于马岚庄、北曹山、花红等十多个村落。另一为源自代县鹿蹄涧的杨家将后人,主要以下社镇杨堡、南河种镇东堡及杨街、南河种镇小石村为代表,而且根据此三支杨氏老一辈互相视为族人的事实可以判断,这三个距离较近的村落很可能有过通谱的行为。现将以上各个支系逐一梳理。

一,下社镇杨堡杨氏

杨堡杨氏主要分布于下社镇杨堡和前堡,此支杨氏与代县鹿蹄涧杨氏的传承关系最为明确。首先,杨堡杨氏始迁祖为互为同族关系的34世大海、大盛、大谦。三位始迁祖的名讳都出现在清道光丁未年老版《代州杨氏族谱》所载崞县镐村杨氏谱系信息中。其次,下社杨堡杨氏有“令绪余庆普灵源”等辈份用字与代州杨氏族谱相对应。再次,大盛公之孙守忠、守公、守初、守位皆在清朝时由下社回迁镐村(今更名为郜村),更可证明杨堡杨氏与作为鹿蹄涧分支的镐村杨氏之间的互相承接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杨堡和前堡杨氏在编纂族谱时,曾经派族人去代县鹿蹄涧及繁峙代堡查找相关资料。可惜的是,他们在两地并未见到道光老谱,而是在代堡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简化版的杨氏族谱。由于代县杨氏将道光年间杨茂林版老谱改编为简化字版时工作不够严谨,将大盛和大谦分别改为大胜和大迁,这给杨堡杨氏的编谱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困惑。还有一点让他们不解的是,在该谱上并无大海、大胜、大迁三人的子嗣信息。殊不知这正是道光版杨氏族谱的特点之一,那就是外迁于忻代地区之外的族人若非显达大多未载子嗣信息。

更难能可贵的是,下社镇杨堡现仍存一通石碑,除了记载有三位始迁祖的名讳之外,还有先祖源自平阳府的信息。为此,族谱的编纂人员还曾去洪洞县寻根,结果无功而返。其实类似的的传说在东堡杨氏和小石村杨氏老一辈中也存在,笔者幼年时就曾听祖父十分困惑于南河种东堡与杨街杨氏祖辈传说中既有根在鹿蹄涧之说,却又有源自洪洞之说。小石村杨氏族人在编纂族谱时也曾根据祖上传说去洪洞县寻根。

中华杨氏与洪洞的联系至少有三种说法,其一是杨国初封地在如今洪洞一带,其二是明代大槐树移民时统一在洪洞集中与发遣,其三是杨衮曾被北汉封为霍山郡王,其食邑或在洪洞,所以杨家将后人曾在两宋时聚居于洪洞。根据杨安生所著《山西杨氏谱考》可知,鹿蹄涧杨氏直系祖杨再兴就曾经生活与战斗在洪洞及周边县份,于是现在鹿蹄涧一脉和其他杨家将后人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源自平阳府或洪洞县的传说。

谱牒信息显示,下社镇杨堡杨氏祖上流迁路线为:代县鹿蹄涧→崞县镐村(15世杨思敬)→下社杨堡(34世杨大海、杨大盛、杨大谦)。

二,南河种镇东堡及杨街杨氏

此支杨氏族人主要分布于东堡和杨街,另有部分族人散居于中堡、城南王庄、北张寨、接马峪、魏庄等村落。南河种东堡及杨街杨氏为代州杨氏之后的证据有三,一为老谱,二为村落布局,三为故老口中与下社杨堡杨氏及小石村杨氏互通谱牒信息的传说。

首先,南河种东堡和杨街杨氏族人手中所存老谱显示,杨氏二十五世杨晋达为移居应县的始迁祖,东堡与杨街两村杨氏族人均为晋达公第三子文礼公后人。晋达公在代州杨氏族谱上为三十七世,这辈序信息的不同恰恰也是证明此支杨氏与鹿蹄涧杨氏之间相关联的证据之一。代州杨氏族谱目前以北汉霍山郡王杨衮为一世祖,但鹿蹄涧和代堡杨氏后人实际上在互相确认世系时,却以鹿蹄涧村创立者杨山和杨友之父杨寿为一世祖,而杨寿在代州谱上为十三世。曾有在太原工作的代堡杨氏后人与笔者在新浪博客上交流,当听到笔者所在的南河种昌字辈根据族人所存老谱为四十代时,马上就判断双方同宗的可能性极大。

其次,根据老一辈传说和清同治年间所建的洪名寺和老乐楼推断,南河种镇杨街村的营建格局是孤凤朝阳式,凤首为大街乐楼,两侧旧时曾皆有水井为凤眼,洪名寺当为明日。笔者刚读小学时,村乐楼上尚有“孤凤”、“朝阳”和“同乐楼”等字匾,后维修时被拆除并遗弃。代县鹿蹄涧杨家祠堂族史卷轴载有范仲淹疑似为杨宗保所撰赞语:“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全社稷,泽及吾民,朝阳孤凤,盛世祥麟,九原不作,名重缙绅。”故而,孤凤朝阳遂为杨氏后人心念所系,将之融入村庄营造法式也是可能的。

再次,下社杨堡杨氏族人将南河种东堡及杨街杨氏族人视为近宗。曾有杨名平先生(小名贵旦)和原应县二中杨绪吉老师等多位下社杨堡杨氏族人与笔者谈及与南河种杨氏同源之说。可见两村杨氏祖上应该有过互相通谱序辈之举,老一辈口中才有此说流传。

但曾让笔者祖父殿祥公困惑的是,南河种东堡及杨街杨氏始迁祖在老谱上为晋达,在多份族人保存的老云谱上却是普达。而且上世纪代县谱编修人员来应县续谱时草率行事,竟将普达公误排为原平南岗村三十一世应异之子,可应异的几位侄子皆为山字辈,故大谬。反观五台县南大贤村三十七世达字辈上竟然有二十多位族人,其中多半无子嗣信息,想必是因为某种原因大量外迁所致。晋达公来应县时始居于南泉,其第三子或其后人迁居南河种,但其他四子的后人当在应县有所流布,希望将来在此方向有所突破。

梳理代州杨氏族谱与南河种东堡和杨街杨氏族人所存老谱,并结合老一辈的传说可知,南河种东堡和杨街杨氏祖上流迁路线为:代县鹿蹄涧→保定府定兴县留村(19世杨淮甫)→五台县杨家嘴村(24世杨润)→五台县古城(26世杨雷)→五台县南大贤村(34世杨士俊)→应县南泉(37世杨晋达)→应县南河种。

三,南河种镇小石村杨氏

小石村杨氏分前堡与后堡。前堡为杨德后人,后堡为33世杨景杲后人。小石村杨氏与代县鹿蹄涧之间的联系由二个方面体现,其一为谱牒信息显示,杨景杲由鹿蹄涧直迁小石村后堡。其二为下社杨堡杨氏族谱信息与南河种镇东堡及杨街杨氏故老传说的旁证。

下社杨堡与南河种东堡及杨街老一辈杨氏族人中均有与小石村杨氏同源的传说。下社杨堡杨氏族人为杨山第四子杨思敬后人,新编的《下社杨氏族谱》上在杨山第五子杨思恭名下标注“迁居小石村”。事实上杨思恭一直居住在鹿蹄涧,但确实是南河种镇小石村和东堡及杨街两支杨氏共同的直系祖。思恭之孙杨怀玉奉元帝之旨立宗祠、修族谱,为鹿蹄涧杨氏谱牒信息传承的关键性人物。其独子杨绅育有五子,东堡及杨街杨氏始迁祖晋达公为长子淮甫之后,小石村后堡杨氏始迁祖景杲公为第五子震甫之后。下社谱之所以如此标注是源于族人保存的老谱,双方祖上一定有过通谱并互相确认同源才有此说。

顺便提一下,位于县城外西南方向的小杨庄、小王庄、康辛庄三村杨姓村民为同一脉杨氏族人,祖上原本居住于城西七里村,后在清朝时因洪灾导致七里村被淹,七里村村民被以姓氏分置为蒯庄、李庄、小杨庄、小王庄,其中杨姓村民主要分置于小杨庄和小王庄,后来有一部分迁居康辛庄。据出生于小杨庄的应县三中教师杨成林老师介绍,其祖上传说与小石口(也许应该是小石村)杨氏同源,但因无相关族谱信息支撑而无法考证。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