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
作者:安红  发布日期:2011-08-24 02:00:00  浏览次数:3012
分享到:
作者:新州作协 发布日期:2011-08-24 查看次数:1080
       本来已经做了甩手的大掌柜,一扭身走了,就连一见面就死掐的卓别林(本家卓然其实期望——擂台上是对手,擂台下是朋友)的盛情挽留,都没有让卓然带着一片云彩再潇洒地挥挥手……
可谁知时局难料,最后自己竟然又大吼一声回来了,原因很简单:主持人田地“反客为主”,高调阐述与劲帆文学观的确实不同,甚至摘掉了普世价值的标牌;澳华文 学网被送去“大修”,修出了敢言敢说的一众跟帖,和各抒己见的后起之秀;于是喝高了的卓然就——杀个回马枪!说是在一旁练八段锦,甩甩手,实则还是外表冷 静观望,内心躁动异常。这不是,一有个风吹草动,就耐不住心性了。
       文学主流的江山易改,叛逆卓然的本性难移,因此还是要用一二三四五六七。
 
其 一,孔夫子一贯是中国政治历史引领文化(客官注意:是文化不是文学)的救主,其所以被立,延续香火两千五百多年,即使偶尔倒了,也都是为统治为政治所用。 而自孔圣人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圣人,亚圣老孟仲舒儒术程朱理学所沿袭的都只是换汤不换药的那个讨“政治饭”的钵子——这究竟是号称五千年璀璨的荣幸还是实 质五千年摧残的悲哀?文学的作用之于孔老夫子,原本就是为了仕途和功利搭建的跳板。只可惜啊,他老人家周游了一生,四处叩门,也没有走上通往罗马的有中国 特色的康庄大道;最后铩羽而归,只好辩辩日头,发发忧思,教教学生;然后终老。他的三千学生里面,有几个人又成为了文学家呢?倒是七十二贤里,有不少出任 各国的高官栋梁——学而优则仕,于文学何干?
其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真正普及尚未展开,只是大旗初展,就弥漫了军阀执政你哄我抢的炮火硝烟。刚刚照搬,翻译,传文化薪火自西方而东方的文学只是在白话文和标点的变革之间,又加上了MR 和MISS 的半英语半白话的流行,才露出的人本文学的端倪,就不幸被连绵不断的战火阻断在了关山。从那时节起,政治挂帅,暂时永远地成为了时代的最强旋律。文学,只 能沦为了又一茬被政治蹂躏的工具。
其 三,有关抗战文学——于正面抗日战场的历史知识较为孤陋寡闻的卓然要说的是,时至今日都还不能管窥一豹的瞥见抗战文学的全貌,这是历史政治的原因,也是地 缘政治的原因。刚刚读完龙应台的《大江大海》,又一本杨显惠式的史记型文学报告,被龙大侠的沉重历史再现压得呼吸维艰,泪水涟涟,躬身累倒。龙龙应台试图 于悲壮雄浑中跳跃时空去弥合两岸三代的政治历史隔膜,复原一段不可切割不可分裂不可抹杀的历史原貌。卓然以为,这种政治的沉重,实在应该是历史而不是文学 必须要承载的。
其 四,伤痕文学是控诉是批判,是为了新的政治需要的服务——卓然为田地的敏锐和敢言而拍案赞叹。伤痕文学曾经就在一回眸的既往里,向卓然眨着眼圈红肿的泪光。卓然对文学的反思性的理念认识,几乎可以说就是从读伤痕文学开始的。反思过了头,就不被新政治认可,所以白桦入了冷库,叶楠出得厅堂。在这里卓然又忍 不住要学沈子胡望文生义一下,白桦叶楠本是孪生兄弟,白桦是弟弟,本名陈佑华;叶楠是哥哥,本名陈佐华。白桦名里带了一个“佑”字,其做文学的命运真是应 了“人右”的运命。唉,不多说了。
其 五,也谈谈对普世价值的看法。自有汉字甲骨文字历史的记载以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一向是个被普遍认同的观念。强龙尚且要忍耐地头蛇三分,更何况一个 面临着揭竿而起的草寇的弱政!去读一读改朝换代的屡被篡改的为当政者所用的历史吧,尽管经常冠冕堂皇,偶尔语焉不详,但还是能从咬文嚼字的推敲里望断一眼 历史的真实。对于那些不愿意去伤脑筋地读经读史读《礼记》的人来说,卓然给一个现成的社会例子:一方面是年年庆祝着“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彩旗口号,一方面 是大火来临之时,置孩子们于不顾而喊出“让领导先走!”的大礼堂之演出回响。卓然其实还想起了一个节日,“五一劳动节”,也想起了江心的诗的末句“历未坦承资本好,旦得资本忘初衷。”可谓鞭辟入里。
田地文章下面的众多跟帖里,卓然摘一个有特色的数字来做代表吧,既是田地的原话,也代表卓然的心声——
读者2046于2011-8-20 19:56:05发表
“其实所有人都会承认,文学作品,首先要好看;然后,要有审美享受,要有震撼。你写到人的内心深处了,就震撼了。”我就是被田地的这段文字震撼了!顶!
 
又是罗哩罗嗦的一堆,就算是卓然杀回马枪的理由吧。
·上一篇:女人味 ·下一篇:情人节的礼物

2011-12-27 20:57:03发表

医治语病,毫不留情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1-09-15 查看次数:439 看了“卓然”写的"偏听则暗,兼听则明"、"闭上眼睛你跟着感觉走& quot;二篇文章,觉得作者还是读过不少书的,可惜缺乏基本的语言素养,语病相当严重,严重到令人读不懂和读不下去,恐怕连他(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 说个啥。笔者便想以其病句为例进行分析,与读者和各位文友探 讨一下如何善于发现和克服语病的问题,以求得共同进步。 病句一:文学主流的江山易改,叛逆的我本性难移,因此还要用一二三四五六七。 评:作者本想说自己对主流的文学思想敢于叛 逆,没想到他竟然说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来,使人感到一头雾水,不知其意。“一二三四五六七”是一组数字,没有意思。一般来说,纯数字不易于构成有意思 的成语、习惯语和短语。“三七二十一”只是一个珠算口诀,“ 不管三七二十一”才是成语。“三一三十一”也是一个口诀,只有在特殊的上下文环境中才能产生意思,例如“好好的二一添作五的家当,如今弄成三一三十一 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原来二人分一份现在变成三人分一份,每 人所得到的东西就少了。以上的“一二三四五六七”既没有意思,前后又没有任何辅助性说明,结果是下决心不让人看懂了。 病句二:(我)一扭身走了,就连一见面就死掐的某某人的感情挽留,都没有让我 带着一片云彩再潇洒地挥挥手。 评:作者本来的意思可能是说有人对他情有独钟,不想让他走,要挽留他,而他谢绝之,决意要走。既然情有独钟,为什么“一见面就死掐”呢?这是要出人命的。 既然你决意 要走,人家怎么会不让你潇洒地挥挥手呢?说不过去。“一片云彩”指的是什么?若是金银财宝,人家当然不让你顺手牵羊了。真是乱七八糟,令人望文生义。 病句三:文学的作用之于孔老夫子,原本就是为 了仕途和功利搭建的跳板。 评:“文学的作用”既是主语,则谓语应用“是什么”或“在于哪里”,而不应是“为了什么”;若你一定要用“为了”,则主语要改为“文学的目的”;“为了仕 途和功利”已 成目的,你再加上“搭建的跳板”就变成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 病句四:孔夫子他老人家周游了一生,四处叩门,也没有走上通往罗马的有中国特色的康庄大道。 评:“周游”就是到各 处游历,是及物动词,应与地方性名词相搭配,或“周游世界”,或“周游列国”,或“周游各地”;若说“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在文法上是通的,但不符合历史事 实,因为孔子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鲁国教书育人、著书立 说。“叩门”就是“敲门”,敲别人家的门会有很多不同的动机,或拜访,或讨饭,或侦探,要说清楚敲门做什么。“通往罗马的有中国特色的康庄大道”是什么样 的大道?罗马是意大利的古都,那里怎么会有中国特色呢?真是 莫明其妙,令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 病句五:从那时节起,政治挂帅暂时永远地成为了时代的最强旋律。 评:两个反义词有时可以巧妙地构成一个成语或词组,例如“天上”和“人间”合二为一 就变成了成语“天上人间”,多比喻境遇相差太大。“暂时”和“永远”互为反义词,却无法合二为一,不可乱点鸳鸯谱,搞拉郎配。“旋律”是音乐的曲调,有高 有低,有长有短,有强有弱,但若是一直强下去,那曲子就刺耳 难听了,就不美了,所以“旋律”要用“美”和“动人”之类的形容词来修饰之,而不用“强”。可说“时代的最强音”,因为“音”是指音量,音量大,传播远, 回荡久,压倒其他一切杂音和噪音,谓之“最强音”。 病句六:时至今日(我)都还不能管窥一豹的瞥见抗战文学的全貌。 评:成语“管中窥豹”(常于“可见一班”相连)是从竹管的空隙中看豹子,只能看见豹皮的一点斑纹,是看不到全貌的意思。 作者将此成语写成“管窥一豹”,就使其原意发生了改变,变成看见整个一只豹的全貌了,这在文法上是不允许的。再者,既然说了“管窥”,就不必说“瞥见” (很快地看一下之意)了,因为一个动作不能同时用两个不同的动 词去表示。 病句七:我被龙应台(台湾作家)的沉重历史再现压得呼吸维艰,泪水涟涟,躬身累倒。 评:再现沉重历史的是人写的书,而不是人本身,所以要说某某人的“书中那沉重 的历史再现”。“躬身”原意是“弯下腰来”,但已演化为“放下身段勤勤恳恳”的寓意了,是褒义性词,而“累倒”是非褒义性词,二者不宜并列成一词组。而 且,好的书使人愉快,差的书使人厌倦,你说读书累倒了,岂不是 对写书者的不敬吗? 病句八:只要你是个站着拉尿的人,一出口就带着你那个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冒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阶级所特有的口音。 评:说话带口音,几乎人人皆可,与是否站着 拉尿没有必然的联系。“每个毛孔都冒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阶级”是什么阶级?“阶级特有的口音”又是什么口音?为什么要故意这样捉弄读者呢?真令人讨厌。 病句九:看作协会刊里那一张周遭草绿林茂、 环境优美;各摆姿势,喜笑颜开的照片,害得我一个劲儿地打听那里有卖后悔药的地界。 评:分号的作用相当于小句号,表示前边那段话已有完整的意思,但这句描写照片的话还没有说完你就在中间划了分号 ,是错的,应改为顿号或逗号。谁“各摆姿势,喜笑颜开”?要明确指出是什么人,不能把环境和人混在一块儿说“草绿林茂,喜笑颜开”。“害得我一个劲儿地打 听那里(应是哪里)有卖后悔药的地界(地界二字应删去)”, 你后悔过去没有参加该作协,这是你自己的感受,但读者并不明白你说的“后悔药”到底是指什么。 病句十:今天我不想在这里探讨“网上讨论会”于未来的意义,因为它的前瞻性极有可能是要到若干年后才 见分晓。 评:前瞻性是超前预见的意思。你不想说出那讨论会对未来的意义(影响),就是不能预见未来,也就无所谓“前瞻性”可言。等到将来发生了什么事,就说“我早 在若干年前就预见到了”,这 就是吹牛和事后诸葛亮了。 从以上十个病句可以看出这位作者的语病主要是表达不清楚和不明确,除了用词不当的原因外,盲目追求“高深莫测”也是个原因。不甘于平平淡淡地谈论,想有所 突破和创新是 好的,然而语言的功力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出来的,尤其对自己要狠,对自己的语病要毫不留情地进行斗争,才能有所进步。 ·上一篇:生活在澳洲幸福吗? ·下一篇:弱肉强食,食肉还 是食草 读者20122011-9-22 21:26:43发表 回潇湘雨,该诗作者为查良铮,笔名穆旦,是查良镛,笔名金庸的同族堂兄。 潇湘雨2011-9-19 19:36:51发 表 刚好路过这里,也来凑个热闹。林先生可能是落伍了。大概是五十年代的教书匠吧?“我是吹过林木的叹息,早晨的颜色...”在您看来也有语病吧?您能告诉我 这是谁的诗吗? 快绿2011-9- 19 19:32:12发表 林老,看您岁数大我都不好意思说您,您这么挑语病太小儿科了,您以为在文学网上发帖子的都是小学生吗?您大概只知道修辞中的比喻,排比和夸张,并不知还有 摹绘和通感(或超感)吧 ?读过徐志摩的诗吗?“最是那一低头 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您老看看有什么语病没? 田地2011-9-17 18:48:20发表 思来想去,觉得林老师的严谨治学精神还是 值得尊敬的。这个咱再肯定一次。看得出来,子胡和怡红是要维护中华语言的纯洁性的。这个我们都不敢反对。怡红说的对,语病就是语病,不能回避。子胡更是我 们这个圈子的国学大 师(心里话),他是一言九鼎的。我只想 补充两点:一,语言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互联网更是把民间改变语言的势头推到了前台,今天的语病,就是明天的流行用语,比如把微博说成“围脖”,我个人觉 得很儿童(瞧,“很儿 童”可能也会被林老师们斥为语病), 很别扭,可谁也阻挡不了它的流行;二,林老师为卓然罗列的十条语病,至少有多过一半是对俗语或成语的变通使用,对于我来说,更多地体会到的是其语言的生猛 (瞧,前些年是没有人使 用“生猛”来描绘语言的)和新颖, 我愿意用积极的、正面的眼光看待这个变化(或瑕疵)。 怡红2011-9-17 17:56:44发表 怡红突然记起,卓然此篇本为跟贴,如同脱口秀,不是正式撰文。主持人因其洋洋洒洒,建议独 成一体。跟贴如同口语,没有机会推敲,疏漏在所难免,正如前面子胡“行文仓促,贴上之后又 无法更改”之意。新州作协又因佳 作难得,急忙推介,而无暇编辑。怡红不是在忽悠、和稀泥或帮作者推客观,但客观原因是存 在的。怡红想表达的是,语法在很多特殊场合、特殊情况下都容易出错,但不能因此就放松了语法规范,中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最起码 不要在我们这些专业人士中被轻视忽略了。更何况这样的研讨一点儿都不会冲淡我们对作者 才思和智慧的鉴赏,只会鞭策我们每个文人写出更加精湛的作品。 子胡2011-9-17 13:39:42发表 今天的这个题目,其实早在唐初已被人讨论过。诗圣杜甫的绝句就是为这写的。"王杨 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进生2011-9-17 11:50:06发表 “很希腊”呢?在台湾看天,诗人写下了这个词语,知道这回事吧?如果东方文明 拯救了今天过于物质化的世界,将来一定世界通晓“很中国”这种言简意赅的说法。 子胡2011-9-17 11:41:24发表 甜兄所摘的这句,子胡觉得只要是对语言变化略知一二的都不会反对 。问题在对於这个,"俗"究竟有多少人认可。盡管會有"得杜撰受用” “讀破句有省"的例外,但也不能否认还有"贻笑大方"的存在。 12342011-9-17 10:38:44发表 林老學 術精神可嘉!然而,你所指出的并非都是病句與語法不對,田地說得對,一切都在發展,你能說當今臺灣人與香港人不懂語法?你能說兩岸三地潮人潮語不對?牛不 牛?包=奶找小蜜!潛規則!頂!-----比老古董還 吃香 還正確一萬倍!所以,今天的語文老師最難當! 怡红2011-9-17 10:35:21发表 我也欣赏卓然游刃有余的文笔,而且自叹不如。写快了,讲急了都会有误,但语病就是语病,回避不了的 。就事论事,哪怕林老真有如读者所言的小人之心,想必卓然也会当真君子直言不讳对待、回应,才可谓真君子。对不起, 喧宾夺主,以怡红之心度卓然之腹。 读者2011-9-17 9:32:06发表 赞同读者*的意见,但建议删去”这简直就是小孩的勾当”。1.小孩要纯真得多。2.多少能让人下笔时宁有错字别字不要有语法错误--假如上网很匆忙的话。 读者2011-9-17 9:19:4 9发表 “三七二十一”只是一个珠算口诀,“不管三七二十一”才是成语。---成了语录了? “二一添作五”,本是珠算口诀,却是成语。不信?还有呢。知不知道“一五..."后面添什么没有语病却 也是成语? 10条病句没一条有病。只是理解不同,解读不同。 tian2011-9-17 7:10:07发表 我赞成这句——语言这东西,本来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并无一定之规,用的久了,用 的人多了,就成了新的规范。 子胡2011-9-16 23:14:37发表 子胡赞同怡红的观点!书面语较之口语,方方面面都应当更加严谨,做到滴水不漏。党报文章语法用词出错,只能说明党报 水平的堕落。并不能拿它来当低劣水准的挡箭牌。前不久,BBC有一档节目的主持人语法出错,便遭到 舆论的抨击,“有关人士正在敦促BBC雇佣语言专家为节目把关,以维护其纯正英语代表的形象”。无独有偶,国内有 本《咬文嚼字》的期刊,也主要是对报刊文章中出现的语法及用词等错误,提出批评及纠正。这才是我们在 语言和文化传承中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做法。环境的污染使人得病,最多是坏一方水土。语言被污染了,精神自灭,民族 自亡,这也不绝不是危言耸听。建议谭主是否能加上修改订正的功能,我想卓然应当是行文仓促,贴上之后又 无法更改。另外,子胡也不认同林先生此文是出於个人恩怨。以纠错之名对卓然进行报复。希望我们大家对事不对人 。 怡红2011-9-16 21:17:53发表 中央党报可以是当权的政治标准,但不应该是我中华语言、文法的标准。这一点必须搞清楚。 读者*2011-9-16 20:50 :06发表 林老板在和卓然的几次交手中都失利了,于是就来找人家的所谓语病,这简直就是小孩的勾当。其实,林老板指出的所谓语病,大多是作者对俚语和俗语的活学活 用,其目的无非是让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这并 无不好。再说了,语 言这东西,本来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并无一定之规,用的久了,用的人多了,就成了新的规范。比如,很美国,照林老板的意思肯定是语病了。可现在人人都这么 说,连中央党报都这么说了。林老板赶紧去 纠正啊! 怡红2011-9-16 20:30:50发表 刊误:斟字酌句应该是每个文人的基本习惯和基本功夫。 怡红2011-9-16 19:28:34发表 怡红有一说 一,有二说二。细读下来,发现该作者上述语病的确存在,但有的地方林老抠得过细,怡红认为在语义清晰的前提下,半文半白,省略一些句子成分应该是允许的。 再有那组数字,一气读下来,怡红没有觉得大碍,好 比毛主席 反对党八股中有过“甲乙丙丁”,“一二三四”。林老不愧是语文教师出身,语法基础扎实,钦佩,钦佩。字斟句酌应该是每个文人的基本习惯和基本功夫。总之, 怡红敬仰每一位对我中华文字文学态度严谨的同行。 千锤百 炼,既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品行。谢谢林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语法课。 也是读者2011-9-16 15:43:16发表 妙文。千锤百炼。 学者2011-9-16 6:5 8:24发表 老林,说你笨你还真就不聪明!我这句有什么语病吗?

 

潇湘雨2011-9-11 7:51:18发表

真正好看的除了原文,还有跟帖。可以和文学城媲美了,甚至,水平更高。

 

墨尔本马犁2011-8-28 9:37:17发表

马犁是来学习的,来得正是时候。先上了一堂观摩课,超爽!

 

yinyihong2011-8-27 23:02:22发表

不瞒田地兄,怡红最怕的也就是子胡、卓然的这种纯剑法。 可能怡红古文学得太炉火纯青,都消化成自己的东西了,祖师爷的原文一句都诵不成气,哪能像他二人,such, such......

 

tiandi2011-8-27 12:12:42发表

子胡和卓然的华山论剑让吾等大开眼界。插不上嘴,闪了。

 

读者**2011-8-26 18:21:24发表

喜欢喜欢,看似诸君要超越是非,相伴秋月春风,寄生诗词美酒,“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啦,小心买醉哦。

 

子胡2011-8-26 9:31:46发表

如此半文半白,子胡喜 欢!真正一篇:情至辞美理圆。子胡多不正经,唐突之处,先生切莫介怀。另外文友谬夸,早令子胡流汗;先生偏又言及,大有“誉杀”之嫌。当然子胡抛一碎砖, 引先生美玉收官,此等美差足令子胡喜笑 颜开,添作日后履历,放大字码也可唬人半天。子胡就此器量,诸君切莫高看。为文之道,当推圣贤。百家之见到清总算还有传承牵连,历朝皆有,珠玉连连,五四 之后都被一刀切断,砖玉共碎。主义价值,浸淫心田。各路人马 轮番上阵,你来我往“济私而困众论”。好在时不他与,我等已在三界五行之外,权当渔樵话里听。一杯浊酒喜相逢,哈哈,竹杠敲上卓然身,八月十三,子胡只管 开怀饮,其余诸事任凭君。

 

卓然2011-8-25 22:52:50发表

“病掐人中,蛇擒七 寸”——子胡真正不可小觑也,难怪被封为澳华文学网之文学大博士,卓然深施一礼,道声安好,先赞子胡的眼光一个,再赞子胡的水平一个!“情者,文之经;辞 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卓然之所以首先反诘数千载岿然不倒的孔夫子,着实是从文学被政治之利用的角度去下笔有神的。欣羡“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的卓然,也曾经幻 想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是孰料每每意兴 之发,总有个看似虚幻实则有形的规矩紧箍咒一般束缚得情怨难伸,志悭难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屡屡被政治所需要而潜规则的为文遭遇让 卓然再也不能“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再也不能“平理若 衡,照辞如镜”,所以时不时陷入“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之“污淖”,偏欲“执一偶之解,拟万端之变”!但究其实,卓然发现——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 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正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但是,受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影响,并不意味着要文学低贱的去以身相许政治,任其鱼肉,因为完全可以“秘响旁通, 伏采潜发”。卓然深知作家的质地心气才能禀性不仅“修短殊用 ”而且“难以求备”,卓然也深知批评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的门庭地位主观个性常常导致“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所以卓然尚算心平 气和地“怒吼”了“一声”而已。“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 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能半文半白地闲扯上几句,练练久已不用的脑子,实在是拜子胡所赐,卓然再次有礼了!顺便放下正经地问上两句:伤好了没 有?八月十三日的地点选在哪里了?

 

田地2011-8-25 7:06:08发表

听劲帆赞子胡,突然觉得我和劲帆没什么分歧——文学啥都能承载,就是不要刻意而为。误会了。

 

墨尔本马犁2011-8-24 23:22:35发表

都说文学是个筐,杂七杂八往里装。你啖萝卜我食菜,只要肠胃能承载。

 

张劲帆2011-8-24 22:20:55发表

子胡先生说得好精彩:文学啥都能承载,就是不要刻意而为。少去攀附那些“华”,多从“实”处入手。华实结合,文章才能百世。赞!

 

子胡2011-8-24 20:57:43发表

"于文学何干?"卓先 生大声一问,子胡越发觉得这第一点如果删掉,这样似乎能更好地与题目合拍“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夫子风采,溢于格言”这是《文心雕龙》中正面的说法。从而引申出:“故 《春秋》一字以褒贬,《丧服》举轻以包重,此简言以达旨也。《邠诗》联章以积句,《儒行》缛说以繁辞,此博文以该情也。”以具体儒家经典来指导后世为文如 何“简言达旨”、“博文该情”、“明理立体”、“隐义藏用” 。接着进一步举例“《易》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故知正言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辞成无好异之尤,辩立有断辞之 义。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 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圣人之文章,亦可见也。”最后又从反面引“颜阖以为∶‘仲尼饰羽而画,徒事华辞’。”但想诋毁圣人,颜阖之流是办不到的,更是徒 劳的,因为“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另外子胡想说 ,夫子文章(汉之前的儒家精华)讲为政治国的只是其整个思想中的一部分,其主要思想是围绕着自身的如何修行。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上声,指修 为。回到文学能承载啥的题目,文学啥都能承载,就是不要刻意而 为。少去攀附那些“华”,多从“实”处入手。华实结合,文章才能百世。

 

主持人2011-8-24 15:58:30发表

马梨同志,不晚,闭幕酒会还没开始呢。。。

 

墨尔本马犁2011-8-24 15:53:59发表

文友们好!原来是快收场了。。。正面思维一下吧,还好,赶上了一个尾巴,特来沾点人气!

 

1 2 3 42011-8-24 14:11:17发表

卓然兄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光荣历史。为我党我军立下汗马功劳。可喜可贺!

 

田地2011-8-24 12:32:14发表

不好意思,卓然,我好像不是“反客为主”,而是“反主为客”——从主持人变为与会宾客。顺便说一句,我是犹豫了好久才贴那个帖子的,劲帆的作品讨论会嘛,最好还是就事论事地讨论劲帆的作品。看看现在...劲帆也反 主为客,不闻不问,作壁上观了。还好,就要收场了。

 

主持人2011-8-24 12:08:19发表

此帖源于卓然在田地的帖子《我的文学观》的跟帖。


上一篇:紅歌?唱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