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短篇中篇

短篇中篇

苦莲(三)
作者:杨洛  发布日期:2012-05-05 02:00:00  浏览次数:2773
分享到:
       有愿意研究中国乡村发展史者,真应该来山西省应县下社镇看看。
       在大东河与大西河之间、从南到北长达八九里的狭长土地上,蜿蜒分布有十二个首尾相连着的村堡,依次是:丁堡、赵堡、力堡、丰寨、丰街、乔街、新堡、小西堡、前堡、后堡、李堡、杨堡。它们呈典型的带状结构。在如今的地理教科书上,描述这种呈带状分布的村落结构时,说是为了耕地分配时的均衡。但至少这下社镇的形成与繁盛与书中说的不是完全相符,它是得益于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从应县南山重要的两个商贸隘口:小石口和大石口延伸出来的、由中原通往大草原的古要道在下社镇这里交会,然后通向塞外名城大同,甚至口外。在鼎盛时期,纵贯下社镇十二连堡的长街上到处都是全国各地客商忙碌的身影。
       其中这丰寨,姓丰的人家却是只有两三户。好几百年了,王姓在丰寨是大户,且考究其源头,竟有三个渊源各不相同的王姓家族。王国君所在的这一脉王姓族人来自山东,他们的祖先因遭遇天灾、背井离乡来到山西。他们来到雁门关外的下社镇时看上了这个风水宝地,遂定居于其中的丰寨。但丰寨原来已经有两支在此定居多年的王氏族人,他们毫不念及“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情分,对外来的同姓采取了极端的排斥行为。王国君他们的祖先甚至连汲取井水都得不到允许。外来者只好离开下社镇,跨过大西河,来到北河种村居住。
       沧桑世事总是变幻无常。定居北河种之后,王家养育有五个儿子,其中有个儿子苦读诗书,后来在县衙里担任了点官职。王家人于是又举家迁回与北河种仅一河之隔的下社镇丰寨,他们念念不忘这块被父辈相中的风水宝地。这次,他们不再被欺负了,而且家族人丁兴旺,后来的结果,竟然是村里原来的两支王姓家族日渐式微,而来自山东的王姓则成为村中最大的家族。
       王国君的祖父凭着中国小农克勤克俭的精神,发了家,致了富。然而富不过三代,王国君的哥哥却不大争气,年纪轻轻就成了瘾君子。后来又因为某种原因流落到了内蒙,并在解放后客死内蒙,在丰寨留下了四个儿子。而王国君则自幼喜读诗书,被其父亲寄予厚望,而他也似乎没有让父亲失望。经过十年寒窗的苦读,王国君考取了大同国立师范学校。在读师范期间,王国君的父亲因病辞世,家里顿时失去了顶梁柱,王国君也就没机会继续到外面去深造了。毕业后,他回到村里成为国民教员。在那个尊崇知识的年代里,丰寨的村民们都尊称其为“二先生”。
       英俊潇洒、风范儒雅的“二先生”王国君在村民眼里有些洋气,在婚事上却似乎不大顺利。从大同师范毕业回家后,其母亲便为他张罗着娶了一房媳妇,好早早为王家传宗接代。王国君虽然接受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教育,但思想还较保守,他没有像同时代的那些后来成名成家的新式学生们那样,对包办婚姻进行激烈的抗争,也没有对父亲的安排提出任何异议,而是以一个顺子的姿态欣然接受了这门婚事。
       婚后,小夫妻的感情很是融洽,他们像老祖宗所倡导的那样,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但不久王国君的妻子得了一场大病,她老是肚子疼痛难忍。那个时代的中国北方闭塞的乡村里,医疗卫生状况极其糟糕。王国君在读书时学过的医术在村里已是无人能及了,他只好自己为妻子进行治疗。但服用过许多中药、试了许多民间偏方之后,其病情仍不见有些许好转。每次疼痛到挨不过时,她只有靠鸦片来减轻痛苦的感觉。久而久之,王国君的妻子就吸食鸦片成瘾了,而为她点鸦片灯、吸鸦片引子就成了王国君每天必须做的事情,他由此也开始了吸食鸦片。
       王国君的妻子终究没能熬得太久,她还没来得及为王家留下一丁半男就匆匆辞世了。不久王国君又迎娶了第二个妻子,但他似乎命中克妻,这第二个妻子嫁到王家后几乎复制了前面那位的命运。一样的怪病,一样的无法医治,一样的吸食鸦片,一样的过早命殒黄泉。惟一的区别就是,她为王家留下了一个半哑的儿子。王家经过这两次折腾,耗散了不少钱财,加之只爱读书的王国君不善于经营生活,王家的光景已是大不如从前了。而王国君也已经吸食鸦片成了瘾,戒不掉了。幸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王家的家业暂时还是能供得起他抽大烟的。
       一般人家的女儿再也不敢嫁给王国君了,怕他命硬、克妻。媒婆只得为他物色那些家里穷困到吃过上顿没下顿的女子,她们为生活所迫没机会讲究命运。于是想到了唐桂莲,她居住在与下社仅隔了一条大西河的北河种村。

上一篇:苦莲(二)
下一篇:情陷维拉坞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